违纪违法事实作为纪律处分决定的依据,是纪律处分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违纪违法事实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案特征,无法制定模板性规定,执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一条主线、一条辅助线、四个标准”的描述方法,供大家参考。
紧扣构成要件主线
构成要件是指根据纪律法的规定,认定相关行为构成一定的违纪违法行为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事实描述只需聚焦构成要件,就能为后续定性处理打下良好基础。没有构成要件的主线,事实的叙述就没有方向,就无法把握重点。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流水账”、细节处理不当、遗漏重点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构成要素联系不紧密。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握构成要素主客观方面的本质要素。需要对构成一定违纪违法行为的要素和具体要求进行解构,坚持主客观相结合,避免主观错误。描述事实时,要充分涵盖被解构的本质要素,不能随意删减或模糊。与构成要件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事实,如案件背景事实、边缘事实等,可以缩写甚至省略。二是突出对错、一与二的界限和区别。案件定性不仅要准确判断其是否符合某种违纪违法的构成要件,还要准确认定这种违纪违法行为与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甚至涉嫌犯罪的区别。在描述事实时,要善于在构成要件的指导下对事实进行概括和提炼,突出与上述界限差异相关的事实和细节,明确反映是否构成违法、这种违法或另一种违法。第三,定性事实和定量事实要并重。事实描述既要为准确的定性分析服务,也要为准确的定量分析做准备。对案件的严重程度、加重程度、从宽程度、减轻程度等都要描述清楚、准确,避免出现数量不当、严重程度不当的问题。
把握叙事逻辑辅线
违纪违法的叙述虽然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但一定要像“讲故事”一样通俗易懂。叙事和推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事情搞清楚了,真相自然就明白了,改进叙事就能提高推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适用构成要件以高度抽象的方式描述事实,甚至予以忽略;第二,故事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导致歧义和猜测。构成要件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叙事逻辑则是“怎么说”的问题。用叙事逻辑的辅助线来辅助构成要件的主线,可以更好地把事实解释清楚、明了。
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叙事元素具体完整。违纪违法叙事一般包括行为主体、对象、时间、地点、原因和动机、主观过错、方法和手段、行为内容和结果、因果关系等叙事要素。需要描述的具体要件,应当根据涉案违纪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和个案描述的需要确定。要素要具体明确,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叙事逻辑清晰易懂。叙事逻辑要从视角、时间、空间、层次等方面综合把握。不仅要从事实本身出发,还要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有条不紊。对于涉及的问题,线条简单明了,一般以时间顺序为主轴,依次交流描述
根据上面提到的一条主线和一条辅助线,我们要特别注意内容和表达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检验标准:第一,证据充分。处罚决定书中描述的违纪违法事实应当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实,一条证据不宜主观武断地描述,特别是对于关键、重要的事实,原则上两条以上的证据应当相互证实。二是术语规范。事实的表述要用词规范严谨,使用语、法语,不随意使用俗语、方言俚语、不规范的缩略语,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有辱他人人格尊严的词语,不随意造词。第三,表达准确。准确性有两层含义:简化和准确。一方面,要表达简洁,避免重言式、冗余词等。并且要简洁;另一方面,要表达准确,不要有语言错误和逻辑矛盾,不要为了表达思想的方便而随意省略或歪曲事实。当简化和准确性不能兼得时,必须优先考虑准确性。四是符合要求。违纪违法事实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者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的,应当注意保密,在不影响事实认定的情况下对事实进行概括。此外,要特别注意不得随意突破违纪违法事实和材料,以及经同级纪委常委会和党委审批决策机关审查批准的内容,不得随意增加对被处罚人不利的事实和情节。(孙效东作者: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