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扶贫车间有什么政策 农村办加工厂有补助吗

普宁市南溪镇金角村贫困户陈,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

普宁市麒麟镇堆下村没有集中卖点,东莞市石龙镇助力打造扶贫市场。

帮扶单位东莞市石龙镇在普宁市麒麟镇水镜村建设40亩芒果种植产业园。

揭西县惠寨镇天鹅湖橄榄园占地1000多亩,“吸工”效果非常明显。

帮扶单位东莞麻冲在惠来县奎潭镇溪口村投资了一家小加工厂,方便村里妇女就近找工作。

东莞的很多扶贫队都巧妙地利用就业载体,吸纳并带动揭阳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

“嘿……”右脚轻轻踩在缝纫机的加速板上,一件半成品内衣被迅速缝合在一起;一旁,另一名工人正在快速剪线……在一个小小的服装车间里,十几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自东莞帮扶揭阳以来,这样的扶贫车间已经出现在揭阳很多贫困村,包括服装厂、电器配件厂、水果种植园等工业园区,成为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的基地,不仅解决了关爱家庭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让村民和村集体获得了租金收入,激活了各种增收渠道。

东莞市委宣传部帮扶普宁市山后村

建厂房,引入工厂,在村里找工作,收租

在东莞市委宣传部协助下的普宁市广泰镇山后村,一排排赛马皮带机正在一座大型厂房内快速生产。工厂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由于是自动化生产,这里工人不多,工人主要做分拣、包装等工作。在包装车间,几个女人正在熟练地包装。

山后村第一书记李永辉告诉新快报记者,这些都是山后村的村民,只要有时间就会来上班。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他们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这两家工厂由帮扶单位投资320多万元建成,以“企业村贫困户”模式带动脱贫,不仅解决了包括10户左右贫困户在内的数十名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约16万元的租金收入。

为增加村民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驻村工作队还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办农业养殖技能、农村电商等8期培训班,组织劳务输出等中介企业开展“东莞就业快车进山后村”两项活动。通过就业转移、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有效措施,12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实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东莞市东坑镇帮扶普宁市金角村

有针对性地将工厂引入村庄,以便利村民灵活就业

普宁市南溪镇金角村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就业,因为该村远离县城。为了增加就业机会,东莞市东坑镇的扶贫干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扶贫车间。针对留守家庭多的情况,千方百计引进服装厂、电器加工厂进村开厂。

东莞市东坑镇金角村第一书记李良河告诉新快报记者,金角村约有20个小作坊,带动了1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11名贫困劳动力经常收到半成品带回家加工。

57岁的党员王景辉为ca成立了一个扶贫车间

-size:15px;">正在工作的贫困户陈阳娟告诉记者,她家的两个小孩已经毕业,因此来上班的时间比较多,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多元。


金滘村还耗资120万元新建一栋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两层高楼房,现在出租给一家幼儿园,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方便村里的小孩就近上幼儿园。


东莞市麻涌镇帮扶惠来县溪口村


入股服装加工厂 村集体贫困户齐增收


在惠来县葵潭镇溪口村,东莞市麻涌镇驻村扶贫工作队投入4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了两家小加工厂,吸引村里没有外出的妇女到厂里做服装。目前,两家加工厂带动了60多人就业,村集体每个月都有分红收入。


在一间底裤加工厂,一名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有三十多名村民在这里就业,以家庭妇女居多,其中贫困户三四人。新快报记者看到,除了妇女,也有几个老人在剪线头。


正在缝纫底裤的戴明月来自贫困户家庭,有四个小孩,她告诉记者,除了回家做饭和带小孩外,她一有空就过来上班,“这里按劳取酬,我一般一天能做七八小时,能赚百来块。”


东莞市石龙镇帮扶普宁市堆下村


建起扶贫市场 贫困户又多了增收渠道


在普宁市麒麟镇堆下村,东莞市石龙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也鼓励家庭主妇到村里的服装小作坊工作,带动了6个贫困劳动力就业,还为3名贫困劳动力安排了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


为了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岗位,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建起一个扶贫市场。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刚建成的扶贫市场有6个固定摊位,周围也比较开阔,可以容纳多人集中摆卖。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兴告诉记者,村里没有集中的市场,村民都是分散摆摊。扶贫市场开通后将全部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让他们可以通过经营肉菜等稳定增收,也方便村民买菜购物。


东莞市石龙镇帮扶普宁市径水村


发展芒果种植园 有村民月入3500元


除了扶贫车间,产业园等基地也发挥了吸纳贫困户和村民就业的大作用。


普宁市麒麟镇径水村,帮扶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投入131万元,建起40亩的芒果种植产业园,种植台湾“金煌”芒果,由村里的合作社自主经营。2018年开始种植,2019年种了第二期,按三年成长期计算,明年才真正有大收成,但今年已经试收了6000多斤,通过消费扶贫已全部卖出,收入两万多元。


东莞市石龙镇驻径水村第一书记聂永宏告诉新快报记者,产业园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41岁的贫困户赖敏忠是产业园的管理员,他家有四个小孩,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6岁,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长期吃药,也因此他无法外出打工。当上产业园的管理员后,他每个月有3500元固定收入,妻子则被安排在村里做保洁员,也有了固定收入,夫妻两人均实现了就近就业,又可照顾家庭,日子是越过越舒心。


聂永宏告诉记者,除了固定岗位,平时产业园需要锄草、剪枝、打药、摘果等,也能带动三四十名村民零散就业。


为了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今年6月中旬,驻村工作队还邀请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到村里,对263名贫困户劳动力进行“潮菜师傅”培训。


揭西县灰寨镇橄榄园


“吸工”效果明显 30多个村民稳定就业


揭西县灰寨镇有个非常出名的天鹅湖橄榄园,占地多达1000多亩,长期需要工人锄草、施肥、采摘果实、挑拣果实、包装等,“吸工”效果非常明显。


橄榄园的负责人温总告诉新快报记者,橄榄园长期带动周围30多人务工,其中七八个是贫困劳动力,用工也非常灵活,“一天工资大约150元,还包一餐饭,加班还有补贴,如果有活干,整个月下来,拿四五千元都不成问题。”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这里生产的橄榄普通的一斤能卖到约100元,贵的甚至能卖到1000多元。由于生产效益好,附近的灰寨镇后联村还入股150万元扶贫资金,每年都能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固定收益。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方轶 / 美编:梁瑛 / 校对:陈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