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业务似乎不再是热门词汇。
“以前只要打开朋友圈,至少有三个屏幕是微信商家的广告。现在一整天只能偶尔看到几个广告。感觉很多朋友已经不做微信业务了。”
锌财经记者问了一圈,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所有人的一致反应是:朋友圈里面的微商渐渐消失了。
然而,曾经一鸣惊人的微信业务真的消失了吗?锌财经记者决定找一个老微信商谈谈。
通过介绍,我们找到了国妆集团创始人张爱林,他在微信业务中有多年的品牌交易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在行业内有很好的口碑,这并不容易。
张爱林的行程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张。一天的日程早在半个月前就定好了。她会在一张纸上签名,并逐一列出。她会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城市,不停地见代理人,只能在间歇接受我们的采访。
“别把一个东西都当成神一样”和张爱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微信业务,以及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未来。
一个和微信业务很像但不太微信业务的人,这是锌财经记者对张爱林的印象。乱象和争议之外,我们试图寻找他依然愿意留在这个行业的理由。
采访结束后,张爱林告诉我们不要在文章中展示具体的品牌,不要写关于这个行业的负面新闻,写完后给他看,怕被报复。
“微商把人性的丑与美放大了十倍,丑的更丑,美的更美。”
从010年到1010年,微信业务将正规化长达三年
“微信业务的寿命一般有多长?”“半年死一批、一年死一批。”
在这个快速成长和快速消亡的行业工作了5年的张爱林,是微信界当之无愧的常青树和大长老。在整个采访中,锌财经记者感受到了什么,是和“喜提和谐号”们高调言行截然相反的小心谨慎。
在提到他的公司和产品时,张爱林拒绝透露任何数据。关于代理商和销售的数量,他嘴里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我们从来不报数字,我们都在外面给我们报数字。不知道是不是每天都进进出出。”
锌财经记者试图问一些更敏感的问题,比如搜索引擎上的负面词汇。张爱林将其归咎于行业的恶性竞争。然而,与刷负面词汇相比,张爱林更烦恼也更常遇到的,是恶意举报。“京广两家公司相向而行,互相举报,说对方夸大宣传,要甩对方品牌。”
张爱林本人一个月内已经向当地市场监管局报备了十多次,平均两三天就会去一次。“竞争对手会咬你宣传的夸张部分。如果不小心说了一句话,就会变成他的把柄,然后直接举报。”
张爱林接受锌财经记者采访
媒体和同行的过度关注,让这群老微商们学会了闷声大发财。在公共场合注意他的言行。以前那些在朋友圈里堆钱炫耀财富,拍了一张玛莎拉蒂两百块的照片的人,慢慢消失了。“过去90%的微信业务都是这样的人,现在只有50%。”
表面上看,湖面正在恢复平静,但实际的激流却是暗流涌动。教父微商行业内暗抢人才的战役,才真的算得上是火光四射。微信业务
qid="6579520136758170883" mention-index="0">方雨曾经跟锌财经记者介绍过,品牌方之间相互挖代理,通常是用气场压人,比如说,一个老板打电话问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代理:在哪里啊?我安排人去接你,随后就派个司机开个法拉利去接他过来。代理一上车,就立马对老板崇拜得五体投地,赶紧表态,要跟着这个老板干了,想成为老板这样的人。
一个动作,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代理,转眼就被竞争对手抢走了。
如今的微商行业,大动作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佬在battle,而小代理和小品牌们正在匆忙离场。
张爱林预言,最多三年,甚至要不了三年,所有做微商操盘手的,都会正规化。
2
往深处走,只有做品牌
全民微商的时代正在过去,而在张爱林看来,属于微商更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现在如果有人想做微商,随便选一个品牌,被坑的几率比以前小多了。”他认同这种变化,并且认为这和早期淘宝的发展规律一致。
裸泳者开始上岸,张爱林现在想往潮水更深处走几步,去“做品牌”。“品牌”这两个字,也是整场采访中张爱林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语。
对品牌的执念源自他和董明珠的一次同台,他跟锌财经记者形容那次会议:他在台上说了三分钟,而坐在隔壁的董明珠说了一个小时,“我被她折服了”。
他把和董明珠坐在一起的合照发在朋友圈里,写下一段很长的感悟,“下定决心要好好做品牌。”
董明珠带给了张爱林认同和信心,这是他在这个行业里,身边同等级别微商身上看不到的东西。
“混久了的老江湖,从开始设计这个盘子的时候,就知道要打造成什么样的,他们要找亮点,开始设圈套,为做一天而去设计一天。”所以微商的品牌的死亡周期更短,三个月、五个月都是坎,能活过一年的品牌寥寥无几。

而一些刚入行的二十多岁小姑娘,抱着做下一次Dior品牌的梦想进来,结果阅历太浅,在最早和工厂沟通这一步就直接搁浅了。“工厂会忽悠她们,或许她们的产品确实很好,但是谁不认为自己的产品好呢?”
张爱林心中最认同的还是格力和华为这类品牌,花上30年就为打造两个字。“也有花十个亿、二十个亿、砸广告烧钱的,他们也能成为一个品牌,但是我们微商烧不起来。”
也并不是缺钱,而是大部分微商想把钱花在更粗暴更直接的地方,比如给代理送600多万的劳斯莱斯。但这其实也有猫腻,代理给品牌方打钱拿货,出钱最多的人可以提车。代理打了600万的款拿了第一,以为自己白拿了一辆车,但其实二手的劳斯莱斯只要三百万。
“这群人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给你车让你去炫,教你怎么去吸引流量,他们绝对不可能把钱花在广告上,因为花了也没用,又收不回,他们花出去就要收钱。”
张爱林会在高铁和电视台投放广告,他不想和同行们一样短视。这个行业已经总结出一套品牌发展周期规律:把产品做火,火了之后,低价出现、假货出现,接下来,这个品牌就死掉了。
整个行业都在想怎么遵循这套规律,赚更多钱,张爱林在想,只有打破它,他的品牌才能活下来。
3
后微商时代的新玩法
虽然已经习惯“微商”这个名字,但行业内部现在更喜欢提这个词:社交电商。
在很多人眼里,微商仍是那些每天在朋友圈打鸡血,发高糊九宫格广告的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那些“只是四年前的玩儿法”。
从2014年开始的野蛮生长似乎已经告一段落,争议和喧嚣也渐渐平息,在公开场合,这个行业更愿意强调社交电商的力量。

根据艾瑞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消费预期支出中微商占比较2016年上升0.3%,可以看出,消费者还是愿意接受微商这个渠道。
政策的监管,以及市场优胜劣汰的游戏法则,微商行业正走在合规、升级的道路上。 “未来十年,这个行业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远远不用十年,日前,在一场超过1000人参加的“社交新零售“峰会上,社交电商传媒创始人方雨提到“未来社交电商的竞争力取决于数据、社群、内容、产品”。好的产品只是基础,数据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必备的新技术手段,而社群和内容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下。
没有哪个行业能像社交电商一样,创造出这么多的社交运营和流量变现的奇迹。张爱林也说,他不担心这个行业的未来,因为微商能这么快速的发展一定有它的需求合理性。
虽然他被商务部邀请,为2017年《社交电商经营规范》献策,但是他心中仍担心未来,这个行业会不会被监管“一刀切”。大部分同行比他要乐观,今年6月的《电子商务法(草案)》三审稿中,“微商”被纳入电子商务经营范畴,虽然还没看到具体变化,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个好消息。
不过这层层监管能不能让这个行业正本清源,答案也仍需等待。
长久以来,媒体和公众习惯带着精英视角,隔着玻璃去看这个行业,强行划分出折叠世界,彼此孤立,而这也不仅仅只是微商才遇到的问题。
借助微信流量红利崛起的特殊产物中,环球捕手日销售额最高达到2000万,云集微店公布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估值超过20亿美金,分列微信生态的电商排行榜二三名。他们的前面只有一个名字,叫做拼多多。
有意思的是,连张爱林也无法理解拼多多的成功。
能看到的不一定是全貌,看不到的也不是不存在。偶尔破除一下视障,看看五环外的世界,发现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真实激烈的多。
文章 ∣ 长右
责编 ∣ 冉遗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