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房地产项目总经理面试 房地产项目经理收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博 ,一家TOP3物业公司数码部工作的林翔,最近经常和同事聊一个话题。如果换工作,还会选择房地产行业吗?

他的结论是“我不应该想留在这个行业”。和林翔一样,他的同事几乎都来自互联网公司。

2018-2019年,不少龙头房地产企业招聘的技术型人才,薪酬超过互联网企业数十个百分点,大量BAT人才加入房地产行业。

经过两年的磨合,无论是地产公司还是物业公司,以及这些挖来的技术人才,都发现两个行业的产品基因、业务场景、企业文化都不一样,成为了双方不可逾越的障碍。

“很多房企、物业管理公司优先从阿里、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巨头手中抢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是实现信息化,但对房地产核心业务链的理解还远远不够。”一家排名前十的房地产公司数字部门的中层经理徐琪告诉经济观察网。

房地产数字化转型经历了内部办公信息化和管理效率提升后,现在正走向业务端的全面市场化。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开放平台,在核心业务节点重构业务逻辑,是今年众多房企和物业企业的新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房企发现,从传统业务转型到数字化,缺的是一批既懂科技又懂房地产的人才。

基因冲突

林翔的电脑已经两个月没重启了。EXCEL、PPT和原型图密集地覆盖在桌面上。他觉得逐个重启太麻烦了。

林翔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转行到房地产科技行业,是一个偶然的决定。然而,高面试通过率和高薪也是他接受现在工作的重要因素。

物业公司感兴趣的是林翔丰富的互联网行业经验。当时林翔打算找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在求职意向中,他并没有排除房地产和新的工作职责。他在面试时只知道一两件事。

最近两年,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少房地产企业开始大规模打造技术团队,面对诱人的互联网技术人才高薪,这场轰轰烈烈的跨行业“抢人行动”在2019年达到高潮。

随着房企发展数字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像林翔这样的互联网技术人才涌入房地产行业,推动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同时,当我们从互联网切换到房地产时,两个行业的不同基因必然会发生碰撞。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物业企业,都必须面对互联网出身的技术团队与落地业务之间的“天然屏障”。

早在2013年,中海地产子公司星海IOT就计划自行搭建物联网平台,需要建立研发团队,并开始从外部吸纳技术人才。

“2017年之前,我们主要从合作厂商那里挖掘互联网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主要专注于楼宇智能化领域,但我们内部想做的是数字空间。”星海IOT品牌与市场管理部主任卓告诉经济观察网,当时遇到的问题是人才不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星海IOT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罗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体系,并采用校园团队模式进行研发。

2017年,厦大校园团队创始人郑和田毕业后加入星海IOT。当年7月,作为部门负责人,郑和田组建了一支50人的R&D团队

互联网企业挖来的人才,成为兴海物联搭建物联网平台“后盾”。


50人研发团队成型的第一年,兴海物联就发现,由于研发团队较少走出去,工作难免“闭门造车”。“他们用自己的专业语言来做这个事情,但研发出来的产品,与公司业务、物管体系运营存在脱节。”卓颖琪说。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林翔身上。工作没到半年,他就开始各种不适应,互联网公司定义的产品和应用场景与物业企业大相径庭。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合期,在项目中边做边学习才逐步开始适应。


从互联网转道房地产的这批技术人才,在企业文化融入、产品业务场景理解等方面必然经历一番重塑。“互联网从业者到了房地产企业,思维模式和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家区域房企负责人力的副总裁说。


林翔工作瓶颈来自实际业务层面。互联网企业产品经理面向C端,专心设计产品就可以;但在物业公司产品工作占比只有40%,林翔必须承担售前沟通、产品交付、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


传统互联网公司,一个产品由几个产品经理一起负责,每个人负责不同的业务版块;而物业公司,一个产品经理需要负责好几个产品。“这个落差确实有点大。”林翔和同事有过交流,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焦虑。


工作氛围和工作方式也是互联网人才进入房企后不得不适应的一面。“进入公司第一个月,写的PPT比过去八年加起来还多,当时感觉就一个字,累。”林翔提到。


薪酬之争


出于成本管控,早期物业公司在数字化板块薪酬支出普遍参照物业行业标准,与腾讯、华为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的酬薪相差高达三四倍,这样的酬薪显然没有太大号召力。


兴海物联最早搭建研发团队的时候,曾因为薪酬不够诱人,只能招聘对口专业的应届生来“补血”。


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物云”)首席执行官朱保全表示,现在不能再按照物业企业的角度来谈人才支出了。“一家物业公司市值300亿,但一家科技公司市值可能达到16000亿,员工在物业公司和科技公司获得的股票价值完全不一样。”


伴随着数字化在企业内部所占分量越来越重,更多的物业公司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薪酬竞争力水涨船高。


促使林翔涉足房地产科技的一部分原因也是薪酬。“2019年初互联网行业进入低迷期,我面试过几家互联网公司,月薪都不超过20k。”目前林翔所在的TOP3物企开出了25k的月薪。


林翔说,这几年,普通IT人员在互联网公司只能拿到白菜价,BAT的待遇也趋于市场价。不过,房企高薪酬构成中,年终奖部分占据较大比重,有的甚至高达6-8个月工资。


林翔谈定的薪酬, 30%结合年度绩效考评系数在年底以年终奖形式发放。“不确定性因素挺多,还是会有点忐忑。”林翔说。


卓颖琪告诉经济观察网,兴海物联最近一次改革是将薪酬提升至互联网行业水平,提高基础月薪占比,降低年终奖比重,以基础性工资加项目激励提成来确定整体年薪包。兴海物联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市场化公司,以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身份吸纳人才。


万科物业更名的万物云,最新定位是致力于空间科技服务。承载万物云的不再是简单的物业,而是从城市到园区、从写字楼到家一系列空间,以及空间内设施、设备、资产、人及活动,这些皆可通过技术连接。


一切改变都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人才。“万科物业很难吸引到互联网人才,现在万物云定义一个新的空间告诉互联网从业者,我们市场足够大、足够快。”朱保全说。经济观察网了解,万物云正筹划新一轮大规模人才招聘,薪酬体系也将调整。


双料人才


下午4点,徐琦结束了一场面试。


应聘者科班出身,学历符合徐琦公司所需求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三类专业背景,而且已经有了十多年工作经历,从业范畴覆盖通讯行业、智能硬件设备厂商、地产类科技公司。


最近一段时间,徐琦前后面试了几波具备互联网经验,又拥有房地产科技履历的求职人员,“越来越多相关互联网人才愿意加入到我们公司,我们对于人才的招聘标准也越来越高。”


纯粹互联网人才与房企落地业务的脱轨,让越来越多房企和物企的人发现,传统地产做数字化缺少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房地产的双料人才。


“过往我们以为,在传统物业人员基础上增加一些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即可。”朱保全说,万物云现在有传统物业的业务人员,也有技术产品经理,但还缺基于科技的业务人员,接下来万物云要组建的一个这样的团队。


兴海物联走得更远一点,今年,他们琢磨实行事业部制,在公司设置了软件业务部。这个新部门既包括研发板块,又包括商务板块。


“所有产品都必须与市场项目直接挂钩,在这个过程中,研发人才必须主动接受市场考核,参与更多的对客项目。”卓颖琪透露,新部门还设立解决方案专家岗位,目前兴海物联的解决方案专家已经超过30位。


无论是兴海物联,还是万物云,解决方案专家是一个全新的人才概念,既要懂房地产业务流程,又必须掌握顾问咨询领域的基本方法论,还需要拉通各类产品的落地事项。这类岗位并非专门写代码,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


“很贵,也很难招揽到合适人才,招聘要求特别高。”卓颖琪说,这类人才一般从同行挖,再搭配校招进行种子人才储备。兴海物联正在建立这类双料人才培养体系,配套完整的方法论进行内部培训。


这是地产、物业类企业推动数字化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智慧园区讲究落地,我们通过这个角色将软件平台、硬件设计等与应用场景打通,通过场景理解做相应的落地;同时将业务价值向客户讲清楚,才能在业务获取上具备优势。”卓颖琪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在浙江区域,兴海物联的解决方案专家团队协助战略合作伙伴华为拿下了一部分智慧园区项目。


市场化驱动


从跨行业抢人到青睐多重专业能力的解决方案专家,房企对数字化人才需求重构背后,是房地产数字化逐步从服务内部向帮助企业提升管理与运营效率升级后,再一次向协助业务升级方向渗透。


去年底,易居企业集团执行总裁、克而瑞CEO张燕提到,从开发建造、销售、运营、物业服务,房地产有较长的业务流,每一个业务节点都有可能实现数字化应用场景,管理和业务有了技术做驱动,加上信息流贯通,就形成生态体系。”


根据她提供的数据,TOP50房企中践行数字化发展的占比80%,但真正开始落地仅占15%。这种落地指的是前、中、后台都有核心场景落地,并有解决方案,未来能实现数据贯通。


简而言之,就是面向外部市场,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一个开放平台,在核心业务节点上重构商业逻辑。最近两年,提出这类数字化新构想的房企比比皆是。


林翔所在的科技研发部门并不是创收部门,但却被定位为核心部门,从去年开始试水将开发的系统出售给同行。


万物云也试图打造物业开放性平台。朱保全说,万科物业变身万物云后,或许今天的对手就是明天的伙伴。搭建一支基于科技的业务人才团队是万物云构建开放平台的配套动作。


兴海物联希望自己的建筑物联网平台能够成为行业标准应用平台,进行全业态覆盖,未来基于整体业务搭建一个生态圈。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上升到全面市场化,涉房企业一系列动作背后,都是在传统领域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卓颖琪告诉经济观察网,过去兴海物联的业务量在中海物业微不足道,现在中海物业希望兴海物联能够做大规模,就是需要找到新的盈利突破口。


今年,兴海物联正式开启全面市场化序幕,业务量突飞猛进。“公司的组织架构、人才素质模型、培训体系都是按照新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卓颖琪说,今年以来,兴海物联的新入职人数超过200人,“工位都快坐不下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林翔、徐琦均为化名)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26ZDWL4B】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