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常州十大好厂 创业四大坑

岛 君 说

7月24日,以科学创业为宗旨的首届“创业再思考大会”和首届科学创业节在深圳举行,完成了行业首次对创业失败经验的科学回顾。

中天图投资CEO冯卫东分享了自己的定位实践经验。他认为流量、品类、重点、名称是他投资的主要四个坑,鼓励创业者多学习科学知识,少走弯路。

以下是天图投资CEO冯卫东的分享内容:

作者:冯卫东

来源:高纬学校

创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18年前我也是企业家,也失败了。创业者一般只有一条命,一些连续创业者在场最多有三条命。

所以,当我成为投资人的时候,我更开心的是——有9条命,因为每只基金至少投资了10个项目,即使9个项目死了,也有一个项目赚回了钱甚至翻倍,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因为有九条命,我可以做很多试错和尝试,成为参观坑最多的人之一。今天我就来说说定位练习的四个坑换几条命。

我很佩服我前面的企业家和以后要上台的企业家,——,敢于把伤口拿出来晒晒。当然,这意味着你已经从坑里出来了,或者精神变得强大了。

正如电影《鸦片战争》所说: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它可以正视和反思跪着的历史。所以,只有爬出坑,才能正视自己爬的坑。

A坑—流量的坑

先说流量坑。

现在,互联网思维出现后,有一种流量管理的说法。有了这样的A公司,互联网思维很强,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打折促销等各种方法可以获得大量流量。前几年销售收入增长100%,但近两年发现游戏玩不下去,流量红利消失。

个位数增长后,企业着急,我也着急。我把定位理论告诉他们,他们就信了,因为做客户调查的时候,会有问题。我听说过这个品牌,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他们调整了定位,赶上了微信小程序的流量红利,走出了坑。

流量思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坑,我们要转为定位思维,'s流量思维不是一个新游戏,可以用定位理论来解释:流量入口是一个完成心智预售的强大品牌——,你想了再看。比如我们拿起手机首先想到的就是微信,微信是流量入口,所以你要去微信买流量。

在前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了这样的思考。当时是买货架。流动思维的新包装与最初的手段相同。不管是打折、促销还是捆绑,都是为了卖东西。这种思维就是卖货,无法打造品牌,流量红利很快消失,因为大家都发现可以带来流量变现。

B坑—品类的坑

第二个坑是品类坑。中国已经

句话叫男怕入错行,企业怕入错什么?什么是行?其实就是品类,不管有多少使命愿景,你去跟客户说你是谁,是干什么的。


如果说不清楚,就表示你没有品类思维的概念。也就是说,你的使命愿景不能转化为品类思维,顾客是永远听不懂的。


投资人趟过的最多坑是什么?虽然我们有九条命,但可能有七条命都是葬送在叫“弱势品类”的坑里面,在强弱势品类概念提出来之前,我们趟了无数的坑。


强势品类也是相对的——就是出门会想到买的那些品类,既能够完成品类心智预售,品牌也能完成心智预售。而弱势就是品类能够完成心智预售,但是品牌不能——比如说你知道自己家的拖鞋是什么品牌吗?


而最弱势的就是连品类都完成不了心智预售,很多创业者建立了一个最弱势的品类,我们是不会投这样的企业的,它们可能流量短期来看增长很快,但是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比如我们投资过一个无线固话企业,投了将近两千万美金,亏了一千万美金,就是填的弱势品类的坑,无线固话是很难完成心智预售的,因为消费者选择的是运营商的品牌,而不是固话机,运营商给他配什么话机就是什么话机。


我们也投过汤品,后来也发现这是弱势品类,谁会总是在吃饭时先想我要喝什么汤?是先想到主菜主食还是再喝汤?


同样的例子,近两年有很多友商投了各种各样做沙拉的企业,我们吃饭的时候会先想吃什么沙拉吗?一般都是为了清理下肠胃。所以这都是极其弱势小众的品类,极难发展壮大。


C坑—聚焦的坑


第三个坑是聚焦的坑。讲战略者无不讲聚焦,但是聚焦也可能会让你鲜血淋淋,如果对一个理论,你眼里只有这一种工具,只要手里有锤子,把一切都看作钉子来敲的话一定有问题。


早前我们投了一个C企业,觉得它做得产品有点多,利润也不高。所以建议它改一改,于是它花了五百万请了个咨询机构,咨询机构跟我们观点相似——做得太不聚焦,应该只要其中一个主打产品。


企业听了,立即大刀阔斧做减法。结果做了以后就亏损了,认为可能是人的问题,又招了很多人才回来,结果亏得更多。


他们最后也没辄了,更不相信咨询机构了,不如还干回原来的样子,于是把砍掉的产品又重新做起来,这下反而盈利了!德鲁克说过要关注意外的成功。从亏损到盈利,这中间一定做对了什么事情。


我们必须要找出并吸取这个教训,做投资的虽然有九条命,如果不学习,这九条命也是很快没有的。所以通过这个项目就发现:认知聚焦和运营聚焦是两件事,认知聚焦是在顾客脑袋里有一个鲜明的品类,想到这个品类就会想到你。


但是运营聚焦有不同的含义,有可能是跟企业战略纠结在一起,更多的是提升运营效率。


比如,如果你的品牌做的是一个有季节性的品类,然后只聚焦一个产品,那么你的生产能力、团队效率就很低。这家C企业就是做运动饮料,夏天卖得好,冬天运动少,买运动饮料就少了,以前还卖大麦茶等,所以一聚焦就亏损了,而且同时还要考虑范围经济。


所以我们认识到做减法是远不够的,只做减法变得更轻松,因为少做一些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之后释放出了资源做加法。其实焦点上的加法更难,需要创造力,是更稀缺的能力。


在聚焦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大刀阔斧般的企业变革和战略调整,那么尽量是先立后破,就是说哪怕是咨询机构,哪怕是东哥我给你的建议,你都要先去试一试立得不立得起来,才能知道砍多少,不然的话会把自己砍得鲜血淋淋。


摸着石头过河这种逻辑还不够,最好还能深入学习精益创业方法论。


D坑—名字的坑


第四个坑是名字的坑。


讲到名字坑的时候,不得不讲到真实的企业名字,幸好大家对名字的是否看法不统一。我批评他的名字不好,并不是批评他的产品不好,反而是在帮他们做宣传。


比如俏江南,一看名字以为是江浙菜,其实是做川菜。最近我见到它的新东家也说了名字的事情,他接受了,但是改名代价很大,所以我建议可以在招牌上加“新派川菜”几个字,不知道最后有没有落地。


还有一个是我们自己趟过的坑,我们投过一个叫“百年栗园”的品牌,大家一看名字都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吧?说明你们是正常的。


是我们投资人有时候迷糊了心智:我们投他们,是看中他们做有机鸡和有机蛋,但是在消费者眼里就变成了——它家竟然卖鸡蛋?主业变成了不务正业。


幸好我们果断把它卖掉了,当然也通过公开场合给买的人一个忠告:要么改名字,要么改变你做的事情,不然会有极大的难度。


趟过这些坑之后,收获也会加倍回来。像我们投资的“食行生鲜”,名字实在糟糕,太难记忆,我们说服了他们两年,改名为“买菜宝”——一听就知道是做什么的。


还有一个家电维修的公司叫“扳手”,我建议他们必须改名,不然不投资了,最后改成了“扳手会”——一看就是一个专业维修师傅的专业组织,非常好。


我还登过一个讲堂叫“我包啦”,我说你们不改名的话估计我讲不了太久,不是我不想讲,而是你们活不了太久。所以它们改成了“高维学堂”,现在行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当然不光是品牌名,我也对品类名进一步做了研究,比如说有个品类叫联合办公,在顾客看来,联合好像是做很多的合作,多麻烦的事情,改为共享办公就清楚了,因为共享经济大家都知道是共享空间、硬件。


还有一个叫电热地板,我说改成电暖地板,才是更对味的。一字之差,最后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总结


投资的坑太多了,讲四大坑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仅是冰山一角。所以,其实创业是一门科学,以前创业靠的是我们无知无畏的勇气,神农尝百草是传说,我们要是尝了百草肯定存活不了,所以大家要学习科学的知识,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