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独生子女托幼费补助,托幼费是什么意思

王晨插图

第二个宝宝出生到十八岁,员工父母每年可以向单位申请报销的医疗费用是多少?对于80后之父石先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零。对于杨女士来说,生了两个孩子后,就不能再享受大哥的医药费报销了。2016年,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鼓励年轻父母多生孩子。三年后,生了两个孩子的父母发现,报销孩子医药费等配套措施依然跟不上。

生了俩药费报销只给一个

严格来说,北京市民施先生属于响应国家生育号召,走上二胎之路的80后父母。2016年北京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石先生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要二胎。“一方面,我觉得独生子女太孤独了。这两个孩子的话可以互相成长。另一方面,我觉得既然国家鼓励生育,总会有不减的扶持政策,而且你可以赶上政策的春风。”石先生谈到了最初的考虑。

2017年,第二个孩子出生。重新体验了当爸爸的快乐后,石老师发现,在大城市养一个孩子的成本不低,经济负担也不轻。费用之一是孩子看病的费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去医院,一年有七八趟。去医院,300元到几千块不等。”比如史先生,孩子误吞枣核挂急诊,一次检查费就能拿到500元。“我们粗略计算过,生完二胎后,两个孩子的医疗费用每年至少5000元。”

史先生所在单位有职工子女医疗费用报销制度。他当老板的时候经常申请报销。“能不能也报一部分钱给二胎看病?”带着一点对多报的期待,石先生来到了相关部门,但得到的答复却让他失望。根据单位的政策,如果是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可以报销一半的医疗费用;如果是二胎,每个孩子报销一半的医药费,可以选择父母任何一方单位报销。

也就是说,像史先生这种情况,大哥的医药费最多只能报销50%,二胎的医药费最多也只能报销50%。“一半加一半,不等于一?不管生几个,医药费都是按一个报销。”在史先生看来,这样的规定似乎与鼓励生育的总政策不协调。

有了二娃后一个都不能报

自2016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当年全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2015年增加131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记者身边的很多70后、80后父母也在2016年加入了“再要一个孩子”的行列。2016年至今,三年过去了,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家长发现,一些配套措施还是跟不上现实。

杨女士是北京市民,也有报销医药费的烦恼。“我的二胎从出生开始就很瘦,很少去医院看病,所以两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报销医药费。”杨女士说,最近因为气温忽冷忽热,两个孩子感冒发烧,去了很多医院,花了很多医药费,这让她想起去单位咨询孩子报销医药费的事情。结果咨询后才知道,因为我家有两个孩子,单位不仅可以报销杨女士第二个孩子的医药费,还可以报销她大哥的医药费。

“我得到的解释是,目前职工子女医疗费用报销制度针对的是2016年3月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2016年3月之后出生的两个子女医疗费用如何报销,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在杨女士看来,虽然每年1000元的医疗费用报销额度并不大,但却表达了国家鼓励计划生育的态度。”既然鼓励每个人都有两个c

“全面二孩”政策发布后,与专家预期的轰轰烈烈的“生育潮”大相径庭,出生人口增长在短短一年后骤然停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出生人口比2015年多131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10.94的出生率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未来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21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人口事件是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

为什么是年轻人

不愿意多生娃了?面对生育率远不如预期的现实,专家们多将分析落脚于两点。第一,是政策决策者和生育群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改革开放40年,除了经济大发展之外,也带来生育观念的改变。部分年轻人已经不认为孩子多了是一件好事,在观念上对生一个孩子或者不婚、裸婚都更加包容。第二,则是一二线城市包括房价、教育、医疗支出等因素导致的高养育成本,也使得生育意愿下降。


“父母老是劝我们再生一个,说他们愿意帮着带娃,可再生一个岂止是带娃这么简单的。”80后的妈妈小波就告诉记者,双方父母劝她生二娃已三年,可直到今天,她还没做好要老二的心理建设。


“就不说买两套房子的事情了,光是孩子的教育支出,就是相当大的一笔开销。”小波给记者算账,仅仅是给上幼儿园的儿子报兴趣班,一年的支出就达到1万元。“可你知道吗?我家儿子在班级里算是参加兴趣班最少的。舞蹈、英语、跆拳道、溜冰……班里好多孩子一个人能上五六门兴趣班,有时候也会逼得我思考,是不是还得再报一两个,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病难、看病贵,同样也是年轻父母们不轻的负担。“每次带娃去儿童医院看病,那人山人海的,光排队就得耗上半天。”80后的北京妈妈小航去年刚生下老二,孩子的一场肺炎,就花掉了5万元。


■期待配套政策赶紧出台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北京市关于职工子女医药费报销的规定,只出现在2016年3月通过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其中第十九条提到,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凭证享受的奖励和优待中就包括“独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费和十八周岁之前的医药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报销。”不过,对于二孩父母,并没有具体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也有单位主动修订了和二孩有关的相关政策。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宋女士就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单位就修订了子女医药费报销制度,无论是家有一娃还是家有二娃,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每年最高1000元”的同等政策。“其实,单位里真正生了二孩的人很少,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员工成本。”


“要想调动80后的生育积极性,光喊口号是没有作用的,各种配套措施和配套政策都得跟得上才行。”史先生和杨女士都向记者表达出了同样的想法。


当然,对于配套措施的期待不只是北京的二孩父母才有。2018年,全国多个地方也出台了多项鼓励生育的政策,但主要集中在延长产假、生育补贴等方面,仍属于“小恩小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也提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如果不通过财政补贴的手段降低生育成本的话,人们的生育意愿是很难提升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赵莹莹


流程编辑:孙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