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有这样一幕。男孩是酒吧老板,女孩是模特。男生在外面挣钱,女生在家照顾男生的日常生活。时间长了,女生开始怀疑男生在外面接触各种女生是否不安全。男生不能保证能多陪陪女生。最后,他们分道扬镳了。
主持人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生活总是这样。你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当你不想要的时候,你得到了。女生太想留住男生了,但是没有。她太注意男孩子了,却迷失了自己。一个迷失自我的人往往一无所获。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当我们过分关注孩子的时候,结果是适得其反。当我们对孩子不那么紧张,顺其自然时,他们反而茁壮成长。也许是时候让我们放慢脚步,暂停快进键,听一些古典优雅的音乐,放松紧张的神经,给孩子创造一个生活的环境。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笔法细腻,再现了她与孩子关系的每一个片段,从出生到蹒跚学步、学习语言、认识事物、上学。
从前,太阳变化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只够爱一个人一辈子。
在这个时代,慢逐渐成为一个稀缺名词。慢成了贬义词,是低工作效率的代名词,而快则代表高效率,主导着整个社会的节奏。
当我们冲进这条河时,很难真正放慢速度。似乎每一分钟都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只有争先恐后,我们才能跟上时代。
书中的文字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当我读着文字,就像回到了“以前的慢”,像是暂时拉离了快节奏,进入了时间的缓慢流逝,陪伴着作者的孩子们,倾听着他们的声音。正如书中所说:
坐在阳光灿烂的石阶上,我愿意等一辈子,让孩子用五岁的手指扎蝴蝶。
本书共有20篇生活随笔,一点一点编织着生活的构建,构建了作者作为母亲与孩子相处时的各种场景,在其中表达了成为母亲前后不同的生活感悟。
当丁克精致的朋友来她家做客时,她想到了当妈妈前和现在当妈妈后的变化。
“谁能告诉我如何平衡做母亲和做个人?我喜欢当妈妈。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的胸前就能让我感到快乐。但我也是一个需要巨大内心空间的人.女权主义者,如果你从未经历过生孩子的快乐和痛苦,你能告诉我什么?”
只有体验到母亲这个角色,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悲喜。也许这就是上帝在永恒中设定的祝福。
g.com/large/dfic-imagehandler/b6f3bac0-8ffd-4eb8-bd76-75d4fc3bb1cf" />
我们先来一窥书中的内容,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用尽可能简短的句子,让大家能一眼看到书的构成。
二十块内容简要,现在开始放送:
- 初识
儿子华安认识了“bird”之后,开始认识宇宙。
- 龙
儿子安安第一次见到除动物以外的庙里的龙。
- 那是什么
生活在四种语言环境中的儿子,对不同事物的解读,如黑人、腊肠狗。
- 终于嫁给了王子
儿子安安想成为公主,嫁给王子。
- 野心
大学同学的来访,谈起其理想与年度计划。
- 欧嬷
去婆婆家。
- 写给怀孕的女人
生孩子和生完孩子后的感受与想法。
- 他的名字叫做“人”
久别儿子、婚姻中争吵后儿子的安慰、在小溪边儿子看到我的眼睛里有他。
- 啊!洋娃娃
儿子安安飞机上、到台湾后被人当做洋娃娃。
- 寻找幼稚园
回到台湾看到幼稚园与德国的不同。
- 神话·迷信·信仰
儿子安安看到道士作法、教堂,让她想到神话、迷信与信仰的差别。
- 男子汉大丈夫
儿子安安陪自己二胎孕检、与老公商量结扎。
- 渐行渐远
儿子安安要上小学了。
- 读《水浒》的小孩
儿子安安听了《水浒》的故事,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 一只老鼠
儿子安安写作业希望拥有只得一只老鼠的权利。
- 葛格与底笛
葛格(哥哥)吃起了底笛(弟弟)的醋。
- 高玩
儿子安安第一次知道睾丸(高玩)。
- 放学
儿子安安放学路上总是晚回,看儿子到底在干嘛。
- 什么事也没发生
喜鹊和杜鹃的“恶行”、送回蚯蚓、帮卡住的老鼠出洞、放走蝈蝈、喂马后回家。
- 触电的小牛
儿子的朋友偷东西,成共犯受罚。


有许多人看到以上内容可能会选择快进,但若是细心一看,其实和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并没有太大分别,只是作者对爱的解读是从另外一个视角。
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莽莽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
“尊重”在拉丁文中是“重新审视”的意思。文中作者并未对孩子说类似“慢慢来”的话,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用行动对孩子诉说“慢慢来”的想法。尽管作者自身是当事人,面对孩子有时也忍不住发脾气,但总能以旁观者,与孩子同样的视角去看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去重新审视孩子、欣赏孩子、理解孩子,仿佛和孩子一起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纪。
这种慢慢来,或许并非让我们行动的速度慢下来,脑子的转速慢下来,而是就像《不管教的勇气》中所说,“就孩子来说,体会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接纳自己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也许正是这种安心感,让整个生活的节奏、心境都变得缓慢了下来;正是这种让孩子获得踏实存在感和满足感的家庭,才能有机会让孩子一次次重复着打蝴蝶结的动作,一遍遍地慢慢来。
最后借用书中的话:
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