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整整一天的雨,让张强松了一口气,但下午6点,工人们告诉他,一台电泵烧坏了,必须赶紧修理。这20天左右,这位养殖海参20年的中年人不敢离开圈子,心中的火每天都在随着温度上升。他粗略计算了一下,自己损失的140亩海参将达到四五百万元。
这几天,和他一样,瓦房店谢屯沙山村很多养殖海参的农民开始自救。包括钻深井并将海水引入参考环;加入氧气,放入增氧片;为参考环设置遮阳设备,投掷冰块降低参考环的温度,等等。
目前,大连约有2000家海参养殖户和企业,年产值约200亿元,其中圈养海参养殖户占总数的80%。高温过后,圈养海参损失惨重,大连海参可能面临行业洗牌,持续两到三年。
我已经20年没经历过这么高的温度了
张强10年前来到瓦房店市谢屯镇养殖海参。“以前,我只知道2012年和2013年,山东河北的海参养殖户被高温破坏。没想到大连海参也会遭遇高温。”张强说,近20年来,圈池最高气温往年为29,今年持续在33-35之间,这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他认识的一些农民借钱还债,因为他们从事农业。这一次,损失惨重,日子简直没法过了;其他人这几年积累了一些资本,一夜之间全部归零。他自己共有140亩人参圈,包括2个浅水圈和2个深水圈。浅水圈基本“全军覆没”,两个深水圈与海水相连,水深近10米,每天有两次涨潮,可以自然吸水,损失相对较小。
大型企业和“底层广播”没有受到影响
记者了解到,大连海域位于北纬39度,水温低于其他海域。水温高于20时,海参会睡上三四个月,俗称夏眠。由于海水寒冷,夏季常年睡眠,海参生长周期长、速度慢,因此大连海参被公认为营养价值高、口感好。
“大连80%的海参都是池塘养殖的。高温灾害主要发生在池塘养殖的海参中。像我们这样的底层播种基本不受影响。”在庄河石城岛附近养殖海参的老张说,他负责的海域是天然的开阔海域,海水每秒都在流动。虽然气温持续上升,但夏天在20到30米深度睡觉的海参都是正常的。
老张是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的饲养员,他工作的海域有多达38万亩海参。记者了解到,我国养殖海参的方法主要有底播海参、池塘养海参和棚养海参。其中池塘、棚养海参生长条件优越,生长速度快,但海水流动性差,易受外界影响。底播海参是一种天然的半养殖模式。虽然成活率和复捕率较低,但海参的生存能力较强。本轮高温天气对大中型海参养殖企业和深海海参播种没有太大影响。
圈子里的家庭都在努力自救
这几天,瓦房店市谢屯镇很多农民都按照镇政府的要求统计上报了损失。“目前,这还只是统计。我没有看到任何补贴支持措施,损失太大,没有力量补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说。
许多受灾的农民开始努力工作自救。“虽然下了雨,但气温还是很高,始终在33、34C,参赛圈的情况持续恶化。”张强说,有些农民钻得很深
记者了解到,海参从育苗到打捞上市需要2-3年时间,而底播海参的生长周期为4-5年。受影响的农民至少需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东山再起,恢复生态。所以这次池塘里的海参受损严重,其影响将持续两到三年。
有的涨价,有的暂时不动
想每年秋天买海参的李女士前天收到一张微信图片,说“上品堂的海参价格暂时不会涨”。商家发的这张图片上有“我不会趁机提价,请按需购买”的字样,并承诺“如果你负责,
何价格变动,将第一时间提前通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圈池海参受损严重,涨价潮已经显现。目前海参苗已经涨了20%左右,原料市场也出现了大幅涨幅,终端销售更是一片涨声,这让很多有秋冬进补习惯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囤货。
“海养参价格一直是池养参2.5倍左右,这一次受损的是池养参,海洋底播参基本没受影响,而两种参的养殖方式不同,消费群体也不一样。”上品堂加工厂吕其涛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不管是海参价格走高的2012年,还是突然下滑的2013年,他们的价格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他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囤货,还是应该按需购买。
天灾促使产业转型升级
“靠天吃饭”是海参养殖业的一大特点。这一次损失惨重,其实是高温与低潮期叠加造成的,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哪些经验和思考?
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导,大连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共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杜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大连正在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海洋养殖业是海洋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海参养殖尽管占比不高,但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是推动大连海洋养殖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型,培养品牌经济的重要支撑。此次海参高温受灾事件不会对整个城市经济造成影响,但如何从事件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在海洋一产转型升级中,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改变养殖业“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是整个行业和相关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杜辉认为,大连有专业的海洋类大学,有海洋养殖专业,更拥有多位海洋专家,也有多家大型工业化海洋养殖企业,完全可以从此次事件中总结经验,加大产业科研投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大连海洋养殖业转型与升级。“中小养殖户因为成本相对低,科技力量简陋,抗灾能力也差。如何通过规模经营、自主创新形成海洋养殖产业链,扩大海域使用面积,增强抗灾手段,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