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海网
陈慈勇在做灯笼。
据厦门晚报报道,元宵节除了饺子,灯笼也是必不可少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全家人一起吃饺子,可以算是元宵节。在集美前场村,一对兄弟手工制作灯笼已有40多年,他们手工制作的灯笼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陈慈勇、陈慈健兄弟是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今年元宵节快到了。他们在忙什么?记者会带你去看一看。
订单都很急 这段时间经常忙到深夜12点
昨天,记者来到陈慈勇的家,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忙碌。只见他用右手食指贴浆糊,前后移动三两下,然后把浆糊贴在剪好的红纸背面,技术娴熟,看得见。
陈慈勇一边工作一边和记者聊天。他说从正月初三开始,就忙着做天宫坛、蜜饯山、阳伞、灯笼等。“临近元宵节,我接到的订单大多与元宵节和祠堂祭拜有关。前两天,我为祠堂做的一对一的红灯笼已经挂好了。”
“我哥哥伤了脚,所以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所有的订单,我经常忙到晚上十一点或十二点。这些订单比较急,所以不管多晚,我都会准时发货。”陈慈勇说,为了赶订单,他熬了一夜。当他太忙的时候,他的妻子也会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做工有讲究 制作前十天就要备料
陈慈勇说,生产前,要提前十天左右准备好材料。裱纸的材料有很多种,市场上不容易买到。“所以,不如平时多看一些纸,我们就买下来。旅行时,你会买到合适的。”
陈慈勇说,裱纸手工艺品要有竹架支撑。竹子很精致,只能用三年以上。这种竹子很硬,可以弯曲。“还要挑竹节不突出的那种,这样粘纸才能光滑,不然会粘出来不均匀,影响质感和美观。”
“一对制作精良的灯笼需要一天的时间。一般程序是绑架、贴纸、染色、贴花边等。”陈慈勇说,他正在制作的灯笼的框架被绑起来了,光绑线就有70多根。
“在农村,手工灯笼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陈慈勇说。
四代传承 曾祖父人称“糊纸未”
陈慈勇的工作场所是他的老宅,门口贴着他自写的对联:“传承祖辈的纸扎技艺,弘扬中华文化底蕴”,可谓“独树一帜”。
陈慈勇说,这是他和哥哥的追求。"我们从小就和祖父、父亲一起学习裱糊纸的艺术。"陈次勇说,清朝末年,他的曾祖父陈维是著名的造纸家,人称“造纸家”。“我爷爷陈水佳继承了这门手艺。在他的四个儿子中,只有我父亲学会了这种家庭技能。”陈慈勇说,他们现在使用的一些花雕工具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们以糊纸为生,除了糊纸,我们不做其他工作。”
(文/图记者陈满意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