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马云告诉你用微信赚钱 怎么利用微信群挣钱

在日常生活中,我最讨厌一种人:

他们开口闭口就是“我有啥资源”、“我有啥人脉”...

还有一种人,如果自己不吹牛,总喜欢鼓励你:

“你得多认识点贵人,多扩展下自己的人脉”...

不知为啥,每次遇到这种人,都感觉自己不小心掉进了微商圈。

明明是“找贵人”,怎么活着就变成了“找人下跪”?

为此,今天我想和这些人谈谈:

什么才是成年人的社交观?

俗话说,人脉如矿脉。

在这个注重“客户成本”“私域流量”“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把社会化作为打造个人品牌的必要手段:

一见面就扫微信二维码,或者留下电话号码。

那么接下来呢?

可能大半年时间都是躺在通讯录里一动不动。

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

我自己,不善交际,不愿意社交,但喜欢观察身边那些爱社交的人。

在他们身上,你总能看到一些有意义的故事。

这次分享三种我对社交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你认识谁不重要

谁认识你才重要

上大学的时候,我宿舍有个同学特别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社交。

很多时候,他在宿舍是看不见的。很多时候,他都被看到在学生会和社区干部面前徘徊。走在路上,他还看到大家喊着“好部长”“好学长”。

平时我经常在我们面前夸我认识哪个部门的部长和干部,昨天和哪个俱乐部的老板喝了一杯。

当时,我们经常偷偷嘲笑他:

“年纪轻轻,官场上的手段都是摸得一清二楚。”

后来我毕业了,临近期末考试,交毕业论文。其他人都忙着写我的论文和找工作。只有他还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

结果一起喝酒吹牛的资深大臣都没有和他说过话,毕业后也没有联系。

e="font-size:15px;">那哥们平时不好好学习,光是英语就挂科两次,四处求朋友托关系却找不到一个人。


我也是在那时就明白了:


其实你认识谁不重要,谁认识你才重要。


很多人常常把社交等同于“混圈子”“找人脉”,其实不然。


真正的社交讲求的是一个关系联系,强联系交换人情,弱联系提供信息,起到作用都是比较偶然的。


有时候你对这个人有很大期待,可是人家根本不在乎和你链接。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加了大神的微信之后,依然对自己没多大作用的解释。


混这种圈子,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虚伪,甚至是无用社交。


投入很多产出很少,抱着发展人脉的目的交往,这有什么意义?


对,没有任何意义。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无用社交趋之若鹜?


真正的社交,是建立一个坚固的价值网络,可不是这种混圈子。


这个是一个利益网络,是个利益共同体。


比如我是一家演出经纪公司的管理者,你儿子刚刚在重大国际小提琴比赛拿了金奖,那我就可能想邀请你儿子进这个网络。


这不是人情,我也不需要认识你。


谁得了金奖我就联系谁,我甚至都不在乎他跟我的三观合不合,我只在乎他能不能帮我赚钱。


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


“可交换价值”越大,你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


而且,即使你一时落魄,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有效人脉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价值和提升自身的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是专业价值,比如你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


也可以是链接价值,它指的是,你可以成为一个关系网络的结点,能够介绍对彼此有价值的人给对方。


这种交往才是真正的对等合作。


你认识别人的时候,不过是别人对你有价值;





但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你,是因为你对别人没有价值而已。


既然这样,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攀附关系强求链接,倒不如扎扎实实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你仔细留心观察就知道: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别人争着抢着想要和他做朋友。


你的社交资产


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


华尔街金融圈有一个“社交估值”理论:


评估一个人的商业价值,只需计算这个人身边最紧密的5个人的平均值即可得知。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业,你与他们形成连接、相互影响,交换信息、共同升级认知,自然会提升你个人的估值。


但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每天聚在一起就是喝酒抽烟吹牛,可想而知他们可能对你的个人成长没有太多的帮助。


之前看过一篇名为《别做那些假装上班的失业中年人》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


一个人的社交资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


具体而言,是积累以下3种类型的社交资产:


1. 消费型社交资产


我们现在可能不太会因为广告推荐,而去买一个东西,很多是朋友圈的推荐,或者受到专业KOL的影响。


很多网络社区都是生活消费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婴、化妆品等等,很容易成为一些网络社群的标签。


而你在社群中的影响力,就是你的价值。


必要时,你可以深耕某一垂直领域,在这个领域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建立个人影响力,收获你的忠实粉丝和受众。


2. 职业型社交资产


你可能也知道,很多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内推介绍。


比如,现在很多公司招聘产品经理,都是先发朋友圈,被了解情况的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微信群,群里有意向的人自己带作品说话。


这种熟人模式很重要,因为很多新兴领域和职位,你对很多细节不好评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帮忙。


平时多和专业型同事交流业务互通有无,比你找人喝酒吹牛要强得多。


3. 资源型社交资产


大部分的投行团队中,或者证券资管团队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


他们只需要通过“社交”将项目的大体情况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属完成,但是每年分红都会拥有高额的收益。


这个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公司会体现的格外明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拼了命想认识各个领域中高层leader的原因了。


当你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个人能力积累和提升之后,你就要考虑如何进行第二阶段的个人社交资产积累了,比如:


如何在专业领域,提高个人影响力?


如何用你的职场作品,取得职场同事的认可?


如何通过个人能力,在职场最大化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很多时候,有目标的积累,往往强过无脑社交。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社交核心从利他开始


俞敏洪曾在文章中讲过一段关于社交的故事:


有年轻人问过俞敏洪怎样才能和他变成朋友?


俞敏洪就问那人:


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


那人回答说可以帮俞敏洪扫地拎包,俞敏洪的答案是什么?


当然是一口回绝,像他这样的人哪需要什么人来拎包和扫地。


有时候,常常看到很多人热衷于和各种大佬攀关系、做链接,倒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


你加了别人的微信之后,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有效社交?


还是说就让对方在通讯录里继续睡大觉?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也就是说:


你的可交换系数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起对自己最合适的社交圈,并且能够赢得圈内人的信任。


在加入圈子时,一定要注意,要减少无效的社交;


而且你要明白,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换价值”,一切社交都没有用。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可交换价值?


当然是为别人带去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和利益。


李嘉诚曾经与经济学家张五常闲聊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李嘉诚问:


“你知道为何我的生意能做这么大吗?”


张五常询问其故,李嘉诚回答说:


“因为每次做生意时,我总让对方赚得比我多。所以每个人都想和我做生意。”


同样的回答,在小巨人李泽楷身上也出现过,曾经有记者问他:


“你父亲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


李泽楷笑了笑,回答说:


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他一再叮嘱我:


你在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你就只需要拿六分。


社交关系讲究“零存整取”“利人利他”,有很多人常常是只取不存,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从来不提供自己的交换价值。


即便是加上好友也从来不维护,平时嘘寒问暖一句话没有,关键时刻要你帮忙了就想起来找你了。


要想赢得他人信任,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利他,而不是在意短时间内的利益得失,要愿意被人利用,愿意吃亏,愿意提携新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有的社交核心都是从利他开始。


只是有时候,有些人眼里心里想的,永远只有自己而已。


所谓完美的社交,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可交换价值,完善整合你的社交资产,在每一件社交小事中做到利人利他,这才是你在交际场上最具价值的体现。


而这也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成人社交真相:


只有你有价值了,你的社交才有价值。


换句话说,比找到贵人更靠谱的,是成为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