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者王兆伟来自Xi
“那是个黑瘦老头!身材又矮又瘦,脸黑,剃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你觉得跟我们一样,是耕耘者。”提起刘清,皇甫村的老村民们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创业史》的时代。“谁能说他实际上是个作家?”
今年是刘清诞辰一百周年。前不久,诚信观察记者走访了刘清生活了14年的Xi长安区皇甫村。跟随梁生宝的猛吼,跟随梁三老人跌跌撞撞的脚步,追寻着刘清和他那个时代的《创业史》,拷问着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进行的创业史。
刘清的皇甫往事
从Xi安出发,沿长安街向南,在长宁宫向东拐,爬上沈河高原,经过高家湾村。该村洞头路南侧是刘清公墓所在地。墓地被灰色的墙包围着。春雨过后,松柏探出头来。
柳青墓地朝南,已经入节的麦田刚出大门。沿着麦田的山脊往南大约20米是一个很深的峡谷。往南走200米就是“长安八水”之一的碧河,它打了一个大弯,冲积出一片叫“蛤蟆滩”的滩涂。向南望去,秦岭高耸入云,直冲云霄。
"刘清喜欢黄土,也喜欢小麦."来自皇甫村的68岁村民罗润怀是刘清公墓的管理员,负责接待和清理游客。
1952年8月,刘清任陕西省长安县(今长安区)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研,亲自指导皇甫村胜利农会。
次年3月,刘清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一职,开始定居皇甫村,专门从事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到1960年,刘清完成了这部史诗小说《创业史》,这在他的文学道路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刘清当时住在皇甫村外的中公庙里."回忆起刘清,罗润怀记忆犹新:“他家就住在我家隔壁,那时我才五六岁。他不太喜欢说话,但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工作,是个好人。”
“虚心向人、向生活学习,从人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不断发现和创造美”。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刘清扎根农村14年、体验农民生活、创作文学的事迹,高度赞扬刘清自觉深化生活、扎根人民、倾听群众呼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1958年,皇甫村从事钢铁冶炼。
“上面提到的人说,河水的沙子里有铁砂,于是组织了Xi安冶金工业学校的学生去洗沙子。刘清非常活跃,每天都去上班。”罗润怀回忆说,“当时是一大锅饭,赶上了‘赶英超美景’的特殊日子。凡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放开肚子吃,不收饭票。"
"渭河里有河沙,河沙里有铁沙."那时,他们正在唱歌。罗润怀还记得,刘清每天戴着皮帽子,穿着双排扣夹克,拿着长杆长柄中国烟斗,跟着工农兵来到渭河寻找铁砂。“每天大家都下河,用竹筛洗河沙找铁砂。把铁砂拿去,送到县城的瞿伟镇去炼铁……”
“那是1958年的深秋。河水太冷了。只有上午10点以后,你才能顺流而下。所有的工作都是进行劳动竞赛,看谁抓到的沙子更多。”说到淘沙,村民们勃然大怒,下午四五点收工。那些来参加运动的学生娃娃,背着锅和筛子,唱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懒洋洋地交上铁砂。”柳青觉得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很符合陕西人的气质。其实,因为是陕北民歌,刘清是
王家彬,原名小,生于1919年12月。1929年,他和父母逃到皇甫村讨饭。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改嫁皇甫村的王明胜。小齐昊随继父姓,取名王家彬。
刘清定居皇甫村时,王家斌担任村农会主任。因为王家斌响应党和政府“组织发展生产”的号召,解决了贫困村民的春荒口粮,他成为刘清酝酿小说的主人公。
在接触中,两人也建立了深厚无私的友谊。到处都是柳青
注、关心着王家斌。1964年皇甫村社教,王家斌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柳青的保护下,王家斌才保住了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不光王家斌,皇甫村村民几乎都是柳青的朋友。”村民们回忆,柳青最爱看热闹,看着看着,他的这些朋友纷纷“跑”进了他的书里。
有一次,胜利社五队罗茂聪弟兄二人分家。罗家老父割了两斤肉,炒了四个菜,打了一斤散酒,晚上请了两个中间人谈分家。中途,一个中间人上茅房,发现墙外有动静,几人出去一看,柳青正趴在墙头偷看。有个中间人笑着说,“柳书记想把咱们写到他的书上呢!”
柳青常常在老碗会(即吃饭时,村民纷纷端着老碗蹲在村头场院)上,听村民们东长西短、嬉笑怒骂。他还经常推着他那辆破自行车,跟着村民到王曲赶集。到了集上,柳青东张西望,逢啥都问,有时“颇招人烦”。
“柳青整天骑着他的破车,车铃铛都坏了,车链子也不太灵光,有一次光顾着打听事儿,差点撞了人。”一伙正在打牌的皇甫村老人七嘴八舌地说,柳青爱凑热闹,谁家盖房立木、过红白喜事他都要去。“梁生宝不是王家斌一个人,是由很多人的优良品性揉出来的。”
柳青不光“爱往外走”,也喜欢把大家请进家来。他住的中宫寺被称为皇甫村村干部的“会议室”。工作中,干部们但凡遇到什么难处,都要聚到那里找柳书记给出出主意,有时党支部会甚至也搬到那里来开。
中宫寺还是皇甫村和周围几个村村民的“问事处”。那些庄稼人遇到愁心的事,总爱跑到柳青家,蹲在脚地里,跟他掏心地谈上一阵,高高兴兴地回去了。甚至家庭纠纷也去找柳青评公道。
这恰如柳青的名言:“在生活里,学徒可以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想塑造英雄形象,就先塑造自己。”
这样的接触,使柳青与村民“心心相印”、“心有灵犀”。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北京逝世。皇甫村老支书王家斌前往吊唁,晕倒在灵前。22年后,走完了72个春秋的人生之路后,王家斌与柳青同月同日去世了。
皇甫村的“财神爷”
“柳书记定居皇甫村之初,家里孩子很多,又都年龄小,夫人马葳偏偏奶水不足。柳书记给老家吴堡县的哥哥写了封信,让到西安办事的老乡从老家买回一只母羊,他的几个孩子就是吃着羊奶长大的。”回忆起自己和柳青儿女争抢羊奶的趣事,罗润怀不禁咯咯发笑,“他就是那样一个见不得别人过得不好的人。”
“柳书记是辞职县委副书记,马葳当时担任皇甫乡党委副书记,他俩人的工资本就不多,除了应付一家老小花销,还要周济老家的亲戚,日子过得清苦得很。”皇甫村一位老太太回忆道,在那种情况下,柳青依然不忘帮助村民。
1958年7月,暴雨突至,皇甫五队大面积坍崖,生产队的牲口全被压死。柳青从自己积攒的工资中拿出一千元资助该队购买马匹,一下子解决了耕作上的困难。
1960年6月,《创业史》出版,不久收到稿费一万六千多块,柳青很快连支票直接交给了公社。有人劝他留下一些。他的哥哥也从陕北赶来,让柳青给他些钱,以解生活困难。他却说:“我写书并不是为了自己,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后来,还是柳青夫人马葳从皇甫三队队长郭世正处借了200元,给了柳青的哥哥。
在《创业史》第一部稿酬捐出来时,柳青就决定以后几部《创业史》稿酬仍然全部捐献。当时皇甫村要给村民拉电线、装变压器,队里拿不出钱,而《创业史》第二部尚在写作之中,于是柳青便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了第二部稿酬,前后两次共7000元。
1978年,年老多病的柳青在长女刘可风的陪同下,到北京治病,但他时刻忘不了皇甫。弥留之际,柳青留下遗嘱:“我离不开长安这块土地,离不开长安人民,我死后把我送回长安,埋到皇甫原上。”
柳青逝后,骨灰一分为二,一部分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另一部分安葬于此,守望着他的皇甫,守护着他的爱妻。
想阅读更多、即时的新闻内容,请加入廉政瞭望微信公众号:LZLW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