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皇冠自主创业孵化基地,蛇口创业孵化园

2月21日,空客(中国)创新中心在深圳落成,这是空客继美国硅谷之后建立的第二个海外创新中心。此前,美国高通、日本夏普等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纷纷落户深圳,抢在深圳创新浪潮之前。三天后,华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发布的首款可折叠屏5G手机,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深圳的创新力量。

7家财富500强企业诞生、孕育,吸引了28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投资,被外媒称为“中国硅谷”,称之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一个”……这是深圳建市40年来,在全球城市发展史上取得的傲人成就。去年底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深圳首次跻身全球一线城市。

直到退潮时河岸变宽,没有风吹动我唯一的帆。四十年前的今天(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40年后,深圳完成了从一个边疆农业县到世界级城市的华丽蝶变。现在,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进,努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大湾区涨潮。深圳,一片40年的热土,正在崛起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以上四张图片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2001年、2008年、2019年的深圳中心城区。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露照片(翻拍)

2

风气引领,40年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年3月3日,金鑫科技等3家创业公司获得全国首只村集体产业投资基金深圳南岭叶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3200万元投资。南岭村从过去的贫困山村发展成为中国知名的富裕村,四年前开始投资。如今,南岭村拥有2家专业投资机构、1家生物医药加速器、多个科技产业园,已孵化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近10家创业企业。已成为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的现代经济。

南岭村只是深圳4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四十年前,深圳是一个边疆农业县。1979年7月,mainland China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蛇口破土动工。“当时,建筑工地蛇口如火如荼,几乎没几天就爆炸了。”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印刷室当打字员的林晓静回忆说。

深圳毗邻香港。凭借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深圳从“三比一补”起步,进入加工制造的快车道。随着香港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截至1985年底,深圳共有外资企业1075家。当时深圳开始调整战略,将重心转移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大投资吸引力,发展出口企业,创建保税区,扩大海洋贸易。到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199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让深圳成功了。吹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工业区.从1979年到1984年,仅深圳蛇口一角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深圳成立40年来,创造了1000多个“全国第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尝试。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和劳动工资改革,90年代的股份制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还是21世纪以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圳都是“世界第一”,率先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深圳不仅出口华为手机、比亚迪汽车和DJI无人机,还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港口和修地铁。”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说,

深圳地铁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经验输出到非洲的地铁公司。截至2018年底,深圳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200多条;国际客运航点41个,覆盖20个国家。全球已有55个国家88个城市(地区)与深圳建立友城关系。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农业县到“世界工厂”,从中国经济特区到全球创新之都,开放的深圳,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描述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一个”,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创新引领,从跟跑到领跑,打造全球“创新之都”

上月底,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领域展会——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由华为发布的首款屏幕可折叠5G手机备受关注。而早在去年10月,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也是由一家深圳企业——柔宇科技首先发布。在手机“折叠”和“5G”两大革命性技术方面前,深圳企业都站在了全球创新前沿。


“创新温室”、世界创新和发明的“皇冠上的明珠”、“硅洲”(Silicon Delta)、“硬件硅谷”、“全球三大创新中心”……近年来,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深圳树立起“创新之都”的全球形象。


深圳创新崛起的密码是什么?


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认为,深圳崛起的一大因素就是紧抓机遇。深圳建市前十几年,经济形态以中低端工业为主。当经济步入高速增长轨道时,附加值低、粗放型、污染环境的企业,引起了时任深圳市政府领导的重视。1993年底,深圳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信息产业崛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突破口的新技术革命,猛烈冲击着传统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在此背景下,深圳抓住全球机遇,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高新企业落户,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制度环境。


“深圳作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率先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城市,既不能重复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又不能走上以更多的财富消耗来创造财富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陶一桃表示,探索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以此示范全国,成为深圳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在战略调整和制度创新作用下,1996年9月,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动工。1999年,从“荔枝节”脱胎而来的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举办,从此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深圳发展迅猛。到2000年,深圳计算机磁头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深圳采用的是主动转型而非被动转型的方式,不是要等到产业败象已露或衰落已成定局时转,而是在该产业仍兴旺时就着手部署升级转型,布局新的替代产业。”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表示。


进入21世纪,深圳喊出“自主创新”的口号,更是前瞻性地提前制订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深圳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深圳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次年率先着手布局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接着,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深圳的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得益于制度保障。制定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深圳建市40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深圳市委、市政府一步步引导企业和产业走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




最近,深圳市又在科技创新领域出台重磅政策——《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的出台,有助于深圳进一步高举高新技术产业这面旗帜,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表示,《决定》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具有前瞻性,是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准部署,将有力推动深圳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


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成为深圳今后的创新新动力。


全面引领,各个方面先行示范,创建强国“城市范例”

2月27日,香港四季酒店,深圳前海的一场推介会在这里举行。这是近年来前海开年的“例牌菜”,今年主题是“前海如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慕名而来的港人港企让现场拥挤得全无站脚之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建市40年节点上的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要求,“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对新时期的深圳作出明确定位: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事实上,关于深圳如何在新时期继续走在前列,今年1月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便传出重要信号,提出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明确继续先行先试的“路线图”,谋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十个方面先行示范。


一座城市独特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这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独特作用的彰显与发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中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变迁的‘示范效应’,区域经济的‘引擎作用’,集聚优质要素的‘虹吸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扩散效应’及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陶一桃表示。


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申勇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关键还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联手香港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未来深圳的发展依然离不开香港,而在科技创新上两座城市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能成功建成。”




而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担负着重大使命,不仅是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还要发挥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


“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多担当、更积极主动作为,全力以赴推进大湾区建设,勇担特区新使命、拿出特区新担当、作出特区新贡献。”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日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深圳将严格按照党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委统筹安排,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奋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全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观点:“深圳引领”的密码是什么?

从“风气引领”到“创新引领”,再到新时期以“十个方面先行示范”为内涵的“全面引领”,改革开放40年来,先行先试的深圳可谓一直挺立潮头。


深圳缘何能够挺立潮头、走在前列?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李子彬日前发表署名文章《深圳崛起的感悟》给出了他的一些答案。


在李子彬看来,深圳的崛起主要基于六大因素,即:深圳紧抓机遇,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圳审时度势,从1995年开始及时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经济质量和效益;深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深圳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到深圳,支撑起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中央给予经济特区15年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


“深圳在诸多领域的改革和探索,都早于全国各大城市一二十年,发挥了改革开放的先行作用。”李子彬指出,深圳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率先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胆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还特别提到,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工业发展曾经后继乏力,前景堪忧。深圳市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在稳定、升级“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顺利过渡衔接、转型升级,奠定了深圳现代产业基础。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也对深圳崛起作了系统性研究。她在《经济特区与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一文中论述道,“先行先试”是转型中国赋予经济特区的“先天”品格。在“先行先试”的旗帜下,深圳经济特区不仅曾把价值规律、市场竞争、劳动力商品、股票利息等最基本的市场经济概念与实践“输送”到了全国,同时也曾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石破天惊的口号叫响神州。


陶一桃认为,纵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形成,到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理念的形成,再到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立),都是在经历、创造着成功的辉煌与财富的积累的同时,不断以科学发展的认知及和谐发展的理念来解决、矫正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许正是这种不断自我革命的品格与精神,才使得深圳在面临新时代新使命的今天,依然向先行者、排头兵的目标奋进。


营商环境也是深圳崛起的重要法宝。2002年,王卫将顺丰总部搬到了深圳,给出的理由是“这里很方便”。6年前,海归博士刘自鸿怀抱创业梦想来到深圳,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开放包容、充满激情、崇尚创新、作风务实等城市基因,让海内外优秀人才愿意到深圳落地生根。


两年前,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彼得·罗比(Peter Lobie)加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彼得·罗比是“华人的女婿”,提及深圳,他谈得最多的两个词是“现代化”和“高效”。





记者:张东方 张光岩 杜艳 张秀娟


策划/统筹:甘雪明 曲广宁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