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不是“复制”香港或海外的大学模式,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调整办学定位,提升办学水平
以学科交叉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快学科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圳大学必将为推动原始创新、及时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正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白宇
这是一所高效的大学。学校成立时就开始招生,同年开学.
这是一所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大学。PCT (《专利合作条约》,这是我国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要“铠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高校第一,很多学生直接与成熟企业一起毕业。
这是一所决心改革的大学。建校之初,率先推行毕业生非包容性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近年来,该校实行“预聘-长聘”人事管理制度和“严进严出”制度,激发了师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引领了我国高校改革。
这就是深圳大学,被称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
深圳大学与深圳经济特区几乎同时诞生,共同成长,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跑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圳速度”。
学校成立以来,国际排名每年上升100名左右,国内排名每年上升10名左右。2020年,在世界四大权威大学中,ARWU、USNews、QS、THE,在中国排名第31、32、33、16位。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圳大学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扎根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大学和标杆大学。
如何完成这个使命?《瞭望》《新闻周刊》近日采访了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
跑出高等教育改革“深圳速度”
《瞭望》 :建校时,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学校的创建、招生和开学。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排名每年攀升100、10位左右。这种速度在全国高校都是罕见的。怎么发生的?
当我们1983年出生时,李清泉:被誉为“这就是深圳的速度”。近年来,被誉为“内地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我觉得这两个阶段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驱动力,那就是城市和区域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深圳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不用多说。深圳大学作为深圳高等教育过去的“独子”和今天的“长子”,如果不加速发展,跟不上深圳的发展速度,很可能会被淘汰。
除了压力,坚持不懈的改革也是我们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办学初期,我们通过改革创新,打破了一些传统体制机制的规章制度,打造了一批“第一批”——,率先推行毕业生非普惠性分配制度、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奖学金制度和大规模勤工助学制度,激发了学校的发展活力。近年来,我国高校进行了许多改革。例如,诸如就业前长期就业、合同管理和主动取消教师职业设置等改革;另一个例子是研究生“温馨提醒-学术预警-分流淘汰”的严格改革
/>李清泉:确实,经过38年努力,深圳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已在高等教育领域起到先行示范的标杆作用。
我们的学生、老师、校友在学校周边创办的高科技创新公司约有800家,现在每年继续有几十家新公司成立。他们一方面和学校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广泛合作。
可以说,深圳大学周围已基本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生态圈。我们希望它能够发展成类似于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周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深圳大学鸟瞰 深圳大学供图
《瞭望》:这种创新创业生态是怎么形成的?
李清泉:坦率讲,这种生态不是学校单纯推动的,而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深圳这座城市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比如深圳将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二是学校对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扶持。比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学校规定科研人员可享有85%的成果转化收益,这就使老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更易在这里得到转化,并变成一个个成功案例,激励更多师生留在深圳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久而久之,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圈就形成了。
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瞭望》: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后,深圳大学快速响应,提出“到2035年把深圳大学打造成在世界前200名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目标?
李清泉:这一目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对深圳发展形势的研判。
深圳目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关键期。与其发展定位和人才需求相比,高等教育仍是深圳的短板。这就要求深圳高校对标国际一流高水平大学,加快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高地,在质量和特色差异化发展方面形成合力,以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增强深圳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深圳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邻近一国两制“交汇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零起点新办大学的范例,是国际观察中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快速转型的重要窗口;深圳大学还毗邻港澳,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紧密。这些都是我们向国际一流高水平大学攀登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新机遇,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瞭望》:在你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有哪些内涵?
李清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不是“拷贝”香港或海外的高校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调整深圳大学的定位和目标,提高深圳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具体而言,首先要回答好“谁在办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基本问题。深圳大学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担当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国家信赖、人民满意、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方面,我们会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紧紧围绕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布局学科建设,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深圳服务“一国两制”国家战略的辐射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解读中国实践、创立中国理论方面下功夫,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我们会对标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把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为特区发展培养建设者”变为“培养新时代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同时瞄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超前布局,积极筹建若干个前沿性、战略性学科大平台。
此外还会在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交流合作、资源保障配置机制、社会服务体系等关键环节,争取实现新起点上的改革新突破。
加快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瞭望》: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这一目标,深圳大学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李清泉:我们将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高端智库等方面下功夫。
人才培养上,我们会围绕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精英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创业教育这两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学科建设上,我们会结合深圳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和新师范建设,加快不同类型学科的先行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科学研究上,我们将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探索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宗旨,突出源头创新,鼓励原创性研究。积极破除篇数至上和洋刊崇拜,打破科研、育人“两张皮”,发挥科研工作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成果转化上,我们会发挥在城市区位、政策条件、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与海内外相关机构展开更加广泛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组建新型成果转化平台和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推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将关键技术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高端智库上,我们会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强化资政服务为目标,以智库建设为抓手,挖掘人文社科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先行示范区建设、港澳问题研究、“一带一路”研究、文化“走出去”等领域发挥重要而独特的智库作用。
《瞭望》:上述六方面中,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你认为要实现学校新确立的“培养新时代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目标,关键是什么?
李清泉:关键是通过发展交叉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深圳大学把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好本科生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等工作,先后成立理工创新实验班等20余个实验班和基地班,还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开展跨界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项目。
以高等研究院的“理工创新实验班”为例,它是深圳大学内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借鉴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结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每年招生60人,在录取新生中实行校内二次选拔,择优录取。我相信,假以时日,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一定能为推动原始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
此外,我们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当前急需的金融科技产业高端人才,与微众银行携手成立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通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培养金融科技复合人才。
最近,我们正谋划思考如何在“十四五”期间,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加快交叉学科发展,实现学科高峰突破,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初步考虑是,围绕既有深圳大学学科优势又有深圳产业优势的信息领域,优先推进“信息+”交叉学科布局,推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