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祖贤
前不久,浙江省长兴国家科技园区浙江高便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长兴县金融办进行了工作对接,要求相关部门对“高便利”上市给予指导。这家从杭州UNI——科创森林成长起来的年轻网络科技公司,专业从事网络运营商基础网络、智能终端、网络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应用。短短两三年时间,公司开发出了从办公室到用户终端的生产运营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基于动态影像技术的智能无人集装箱。今年的订单已安排在2021年底。
“飞地孵化器”是长兴县2016年在杭州率先建成的异地孵化器,是一种创新模式。由于长兴位于浙江北部,距离杭州100多公里,杭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由于居住条件和时空距离的限制,很难直接落地长兴。针对这一矛盾,长兴与杭州有关方面合作,在浙江大学附近的西湖科技创新园设立了占地4万平方公里、名为UNI——科技创新林的孵化器,开创了“本地注册、异地孵化、本地产业化回归”的“飞地孵化器”新模式,这一模式在浙江得到了广泛效仿。
“飞地孵化器”的建立,为长兴特别是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人才、转化高科技项目提供了极大便利。浙江地衣新材料项目成立于2019年12月,最初位于杭州长兴“飞地孵化器”,由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领衔。目前,长兴硅基新材料研究院已在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一代硅基正极材料的研发。项目拥有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20余人,专利15项。国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已与“浙江立辰”达成初步投资意向。预计今年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
截至目前,杭州长兴“飞地孵化器”共有27家孵化企业,引进院士1人,国家级、省级人才8人。与此同时,“飞地孵化器”在吸引项目方面收获颇丰,先后引进新能源、智能创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前沿新兴产业项目60余个,产值超2亿元,其中5个项目已在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产业化。
长兴为杭州飞地孵化、长兴地方产业化项目提供全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初创科技企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针对科技企业普遍忽视资产、缺乏抵押物的矛盾,为帮助来到长兴产业化的科技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长兴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科技信用风险池,建立“银行科技”的信用服务模式。这款名为“科创贷”的信贷产品,由园区和银行共同承担贷款风险,简化手续、降低利率,共同打破了企业创新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自“科创贷”推出以来,相关金融机构累计发放54笔业务启动贷款,总额达5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