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的投资框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找到公司的“护城河”。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你挖一条小河被动防御,而是你站在战略制高点,形成随时有降维能力的态势。这是真正最大的护城河。护城河理论非常经典,根据它挑选出来的公司都被巴菲特出色的投资业绩反复验证。护城河围绕五大要素发展:无形资产、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产品成本和利润率。
一、衡量企业的护城河的第一大要素是什么呢?——无形资产。
什么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品牌和企业申请的专利上。品牌价值高,品牌有影响力,让用户更容易找到你。体现品牌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这个行业和这个品牌是平等的。比如饮料类的可口可乐,搜索引擎的谷歌。品牌价值可以降低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营销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公司的产品在不影响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定价权。公司申请的专利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在动态变化。如果一个公司有能力持续创造新的专利,那实际上反映了公司持续创新创造的实力。
二、衡量企业护城河的第二大要素是什么呢?——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有三种:
首先是大家都知道规模够大,效率够高。举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简单的理解的例子,
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单车共享,刚开始哪个公司的车越多,用户就越能扫码骑自行车,这样就能有更多的用户。然而,这种情况是以单边模式的形式出现的。简单来说,就是单方面增加公司的产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赢得更多的用户。
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双边经济模式。例如,传统出租车和特种车领域就是这种情况。它既有司机的需求,也有乘客的需求。更多的司机会带来更多的乘客,更多的乘客会带来更多的司机。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局面是
双边模式,这个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双边经济。这种双边模式取得行业理念地位之后,双边模式往往会比单边模式形成的竞争壁垒更高一些。第三种情形是网络效应,社群类具备社交属性类产品就是非常典型的网络效应,在一个平台上的平台用户主动传播内容,帮助公司接近零成本获取新的用户,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双边模型,而是一个多边的网络模型,输出内容的平台用户越多,网络产生的价值就越大,护城河也就越高一些。
三、评估企业护城河的第三大要素,是用户转换的成本。
评估企业用户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先发优势的稳定增长性有多么强。 网络效应强的产品已经有这样的先发优势,例如我们已经离不开的微信,微信用户会将很多的东西都沉淀在微信这个平台上面,绝不会轻易更换至少目前来看是很难被取代。还有一些转换成本比较高的例子,像office这样的企业及个人办公软件,如果要更换其他新的办公软件产品,需要从头再来学习一遍适应一遍。而像日常使用的快速消费品,换一个新产品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这也是为什么,转换成本越低的产品,就越会把精力投入到渠道建设中,利用渠道优势来弥补这种不足,因此来看用户转换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护城河之一。
四、评估企业护城河的第四大要素,是提供这个产品的成本。
在同样的产业背景产业环境产业发展阶段的行业,成本优势成本领先一直是行业竞争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成本领先主要源于可能是规模效应、也可能是现金的核心技术,当然,也可能来自于这家公司精益求精、长期的优秀治理能力。
五、企业的利润率是第五个护城河及壁垒。
巴菲特经典框架里的护城河,能拥有护城河里的若干要素,是一家公司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在巴菲特的时代,一家公司还有可能进入一个前景巨大的行业,然后凭着它的工匠作风,慢慢成长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但在这个时代,资本已经不允许了,一旦商业模式被验证是可行的,接下来就是在资本的助推下大规模复制。共享单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用财务数据判断一个公司的护城河, 财务数据是支撑护城河判断的重要论据。 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 品牌, 那与同类产品相比,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如果一家公司有 规模效应, 要看它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 不是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有 多边网络效应, 那通常它会有快于行业的客户数增长和边际递减的成本;如果转换成本是一家公司的壁垒,那就看它是不是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一家公司有 成本优势, 那它应该相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去验证是不是这样。 除此之外,运用低利润率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玩家值得关注,而在壁垒不清晰的情况下过早追求利润,往往是一个短视的行为。
所以公司的护城河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产品提供成本 等等方面。没有护城河时,越好的产品反而会招致越激烈的竞争。当大家商业模式雷同时,利润率也扮演了壁垒的角色。
素材来源:《巴菲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