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返乡人员回家创业申请书 阜阳农民工返乡创业

马涛还保留着天津牌照的面包车。2015年,那是他所有的财产。

那年春节,他和妻子刘宁开着面包车,告别了任教的南开大学,回到了800公里外的安徽老家。从天津到阜阳,他慢慢开了10多个小时。他们知道这次旅行意味着告别天津,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从那时起,他们从海河沿岸的大学教师变成了何英河沿岸的“农民”。

五年来,他们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河镇创办的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300亩,年产值3000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实现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0万元,通过产业扶贫,惠及150多户贫困户。

梦想不仅可以通过三尺讲台实现,还可以在广阔的田野里实现。“辞职从教时,我只想赚100万。”5月1日,在蔬菜大棚里,马涛看着正在收割、打包生菜、下地干活的乡亲们说:“现在,我不在乎挣多少钱,只在乎有多少人能脱贫致富。”

“扛不住,就回家吧”

从皖北农村考上南开大学,留在那里当大学老师,绝对是家族的荣耀和希望。

2008年,南开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马涛留校当辅导员,结识了同样留校的河北姑娘刘宁。同样的工作和共同的语言使这对年轻夫妇很快结婚。

时至今日,马涛和刘宁还会记得他们的小窝——“南开21宅”。对他们来说,虽然公寓很小,但却充满了他们婚礼的甜蜜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但是甜蜜没有持续多久。刘宁父母生病的医药费和弟弟的学费都压在这些年轻人的肩上。结婚两年后,他们不得不做一个决定:白天工作,晚上摆摊。“一开始我不好意思在学校附近摆摊。我只能去王鼎地市场摆摊,怕碰到学生。”马涛说,没想到有些学生知道自己的遭遇后,晚上还会主动过来帮他们看摊位。“这让我明白,创业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挑战。人们不可能一直住在舒适的地方。”

正是在摆摊的过程中,这一对年轻人才有了创业的冲动。为此,他们还借采购商品的机会,仔细考察了浙江义乌的商品市场。

街头小贩的收入仍然无法支撑这个家庭。马涛的父母为这个年轻人感到难过:“如果你没办法,就回家吧。"

虽然热爱高校辅导员工作,但2015年还是决定回到阜阳老家。“我们从报告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可以,我们必须这样做。”马涛的想法得到了刘宁的支持。“我嫁给了他,我看到的是他的性格和做事的热情。我当然支持他的决定。”

那一年,挣了一百万元

“我们开始想回来做教育,但没想到会成为‘卖菜人’。”五年后,回想起第一次回到家乡时的迷茫,马涛就冷漠多了。

教育需要场地、资金和学生。对他们来说,一辆面包车的家当显然无法支撑这个梦想。

马涛的父亲在阜阳开三轮车卖生姜。回家后,马涛帮助父亲在菜市场跑来跑去。他发现父亲一天卖一车小姜就能赚300元。“如果你卖一辆卡车,你不赚更多吗?”

如果能把代际划分为“前浪”和“后浪”,区别在于“后浪”可能会看到并抓住更多的机会。

那一年,连马涛都不敢相信。他和他的父亲赚了50万元。

然后,他和弟弟隔两天就去河南阜阳拉丝瓜,回到阜阳让父母卖,但每次都供不应求。

这给马涛带来了启发:“如果把单一产品做到极致,就能拥有话语权和市场议价权,利润自然会更高。”

5px;">2016年,他的眼光瞄准了花菜。一年时间,他们就占有了阜阳60%的花菜销售市场,并且购置了两辆货车。“最多的一天卖了10万斤。看到父亲数钱时喜悦的眼神,我知道任何职业都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和传统的“菜贩子”不同,马涛更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服务,他专门买了两辆三轮车,雇佣工人把货品送到批发商车上,整齐地码好。“买花菜,找马涛”,这一招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做批发有盈利,也有亏损。我和家人约定,别受每天收入的影响,一个月算一次账。”马涛说,“到年底一算账,竟然挣了100万元。”


不能做一辈子“菜贩子”


2016年年底,马涛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初步积累。“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难道要做一辈子的‘菜贩子’?”


此时,规模农业正在迅速兴起,土地流转已经成为热词。马涛决定:“去农业的上游看看,做规模化种植。”


刘宁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丈夫的决定。


2017年4月,他们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搭建了他们第一个蔬菜种植大棚,开始种植生菜。为了解决成本,“我自己去天津大邱庄买钢材,回来后‘偷偷’量别人大棚的尺寸,绘制好图,然后请工人帮着搭建”。


如今,马涛的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先后投入1200万元,流转了300亩土地,建起了180个蔬菜大棚。


之所以选择三合镇,是因为离新建的蔬菜批发市场只有20分钟路程,客户需要蔬菜,立刻就可以从大棚采摘送过来。“等于每天都在种植,每天都在卖菜,每天都有收益。”


在马涛看来,时间是最大的成本,而种植业首先要解决“向土地要效益”的问题。记者看到,他的大棚里只有两种菜品:西兰花和生菜。“大棚生菜每年可以收割7茬,收益快。种植的品种少,可以做到精,更好地提高种植质量。”马涛说。


除了大棚蔬菜种植,马涛还配套冷链设施、产品分拣包装、电商物流,形成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综合企业,进行全国蔬菜统筹统销。


昔日的大学教师,越来越像个现代农民。


做成贫困户和创业者的家


68岁的张加林正在大棚里给生菜浇水。张加林有点耳背,看到马涛过来,大着嗓门打招呼,声音里满是喜悦和亲切。


张加林的妻子和儿子先后因为触电去世,儿媳妇改嫁,留下孙女和他相依为命。从2017年起,张加林就开始在马涛的公司做工,“一年能挣3万块钱,生活费和孙女的学费有了着落”。


对张加林,马涛总是给予特殊照顾,地里有农活,优先让张加林干,保证他有稳定的收入,马涛把这称为“定向扶贫”。“老张眼里有活,每天都来园子里,啥活都干,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只要能走出家门,张加林都要过来转转,没有活干,就拿起扫帚帮着打扫卫生。


除张加林外,不定期在“万联农业”打工的贫困户共有150人,年收入从16000元到30000元不等。而把土地流转给马涛的农民有103户,每亩地年租金就有1300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形成产业规模的马涛没有忘记他的父老乡亲。“马涛经常请来农技专家给附近村民和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已经带动周围农户建起了260亩种植基地。”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镇长王峰说,“马涛的基地不是最大的,却是思路最清晰、责任感最强的一家。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三合镇已经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兴旺景象。”


扶贫之外,马涛还注意到像他一样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如何让有梦想的人行走在逐梦的路上,如何解决他们的迷茫?


“青创小栈”应运而生。


马涛拿出办公楼的一层,改造成一个个办公间,还装修了一个可以容纳300人的教室。“凡是愿意来的创业者,每人免费提供一个办公间,教室用来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和沙龙交流。”马涛说,“‘青创小栈’很小,但我们的内心空间很大。这个时代需要能承接未来的想法和产品,也需要着眼未来的年轻人。”


张璞是位90后,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阜阳从事教育培训,遇到了马涛和他的“青创小栈”。在这里,张璞通过与大家的思想碰撞和启发,事业蒸蒸日上,如今已经办成了一家占地60亩地的民办学校。“我现在虽然不需要这里的办公间,但我还会经常来这里寻找灵感和动力。”张璞说,“从这里的其他人身上,我能看到自己过去的样子。我需要‘小栈’精神,这里是我永远的家。”


“我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我知道现在该做什么。”在马涛心里,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做成一个融科教研一体的农业综合科技园,“依托自己对农业的实践和认知,结合产业振兴的时代背景,尝试着走出一条农业和农村振兴的新路。”


“选择了马涛,我就是选择了爱情,也选择了方向。”一直默默支持和陪伴着丈夫的刘宁说,“我们都曾经是大学老师,既然选择了返乡创业,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我们回到了阜阳,更渴望走出阜阳,走向全国。”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