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复合,在于真正的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的组合。以药学专业(法语)为例。如果只学一些药学和一些法语,却不能相互交融,只是强调这两类专业的重要性,开设的课程多,教案上没有整合,老师之间也没有交流,就会造成知识体系分散。
就我国复合型专业建设而言,这种“复杂而不兼容”的根本问题经常存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四年课程分为三类:管理、技术和营销。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技术包括:网页制作、asp、数据库、编程;营销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
如果学生能掌握这样的课程,一定是复合型人才,但问题是,学生能掌握吗?众所周知,管理、技术、营销都是博大精深的领域,都是由相应的部门专门教授的。然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向别人学习并不容易。
“我们4年学了很多课程,但大部分都是理论基础。我们都知道一点。我们不得不用它们来找工作,但我们有些缺乏信心。”这是电商毕业生的原话。一般大公司分工明确,“一个萝卜一个坑”,竞争上岗是一成不变的规则。电子商务专业有哪些竞争优势?网站建设与维护与网络传播专业的学生竞争好吗?你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与之竞争吗?市场拓展与公关专业的学生竞争吗?我们不能假设。
分析: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毕业生中有这样一个口碑不错的专业,恰好是你自己感兴趣的,那么恭喜你。至于复杂但不兼容,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伤害。他们学得好,也多才多艺,其实是好事。我最怕的是在什么都懂,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如何成为一个专业人士。
选择复合专业的关键是看所选专业合并的两个学科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用,是否有信心学好。毕竟大学主要是需要学会学习,靠自己比靠老师更靠谱。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为培养政治家量身定做的专业!
政经哲(PPE)是中国人民大学为紧跟世界学科发展趋势,适应全球人才培养要求,在向世界顶尖大学学习的基础上,整合最佳教学资源,于2015年在2010年新增专业正式设立的复合型本科专业——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牵手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哲学系联合设立的新型复合专业。,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旨在打破学科隔离带来的理论短视 与思维局限,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个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集古典与创新为一体,立志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文化自信的领导型人才。PPE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集中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等三个一流学院资源创办的复合型专业,力求培养卓越的领导型人才,对学生素质有着较高要求。但是,该专业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开放的,对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具备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就世界性课题开展综合性研究兴趣的学生均可报考。
PPE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外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用哲学思维来分析政治、经济现象的技能,具备杰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出国留学、国内升学、直接就业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毕业学生适合在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公共管理部门、文化传媒以及企业等领域工作。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国之所需,少年所行
量子信息科学,以量子光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信息论、量子电子学、以及量子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激光科学与技术、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生物光子学与生物光子技术、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等技术,作为技术基础,以光子和电子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来研究量子信息的产生、发送、传递、接收、提取、识别、处理、控制及其在各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等。
量子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有三大方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我国目前总体上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某些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光量子芯片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大半导体量子点量子芯片研究方向带头人郭国平教授说:“新设立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可以说是把以前分散在学校的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物理学院、软件学院等不同学院的课程集中起来打磨,融合在一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首次获批开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与智慧城市同行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是测绘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利用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解决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可视化、分析、表示和服务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数字地图设计与生产,研发地理空间信息工程软硬件平台。
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测绘、国土、气象、城建、市政、规划、环境、交通、水利、农林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工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就业层次广,就业质量高。
2017年全国首次招生,目前招生的有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建筑大学等。深圳大学的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是一个以智慧城市需求为导向,测绘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城市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从北斗卫星到手机导航,从遥感影像到“绿水青山”,从城市大脑到自动驾驶,从手机APP到游戏建模,我们的专业既高精尖又与生活息息相关。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数字农业的助跑者
本专业属于新农科工程类专业,是农业工程与机械工程、农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产物,是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现有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拓展和延伸。更注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系统的支撑作用,具有较高的专业区分度。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人力支撑,也将为新一轮农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储备。
毕业生将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在现代农业、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与产品设计、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开发、项目管理等相关的创新性工作,在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或继续深造,学习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50%左右的学生可考取硕士研究生。
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在全国首开智能农业装备工程专业。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AI+医疗”大健康领域最热门的专业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高端技术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专业通过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医疗大数据建模与分析、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医疗信息系统、医学应用软件、健康物联网等相关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具有优秀且全面的智能医疗健康数据管理、智能影像诊断、智能病理分型和医疗机器人等科学素养并具备开展较高层次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强调新兴智能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医学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其研究内容包括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主要应用于智慧医疗与远程医疗、智能医学影像和智能诊断、智能医学仪器及手术机器人、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等方面。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医疗健康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将临床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医学与智能的交叉融合、转化创新,旨在培养兼具医学背景、智能技术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智能医学”人才。
本专业以培养适应未来医学信息产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学研医交叉的专业复合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就业面向医院、医药院校及科研单位、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公司、医疗仪器公司以及其它信息工程企业等。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集中在:智能辅助诊断、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药物挖掘、智能基因分析和解读等领域。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总需求估计为40万人以上,年更新率10%,即4万人。目前全国开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数为47所,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数量约3000人,每年能提供的专业人才约为社会需求量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