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一条单行道,一上路就很难回头。只要你接近正确的方向,只要你不断前进,就没有错。”
01
小源在中国移动和银联联合成立的一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工作了七年。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到中层管理者,他管理着一个几十人的产品研发团队,每年支撑着1000亿条短信的业务。部门逐渐成为公司的收入支柱,这有点话语权。作为一个“北方漂泊者”,地位和收入的上升并没有完全缓解他内心的不安全感,他需要为自己和家人寻求一个更好的未来来消除自己的恐慌。
2013年下半年,他毅然辞职,自己创业。2014年9月,他注册了目前的公司,继续从事ISP业务,具体是短信业务的技术服务。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及其下属省级机构——的短信资源,然后根据不同资源的不同价格政策,将资源匹配到不同的客户,满足客户对短信通知、验证或广告的需求。
我们现在是4G时代,马上就在迎接5G的普及。各种社交、通信应用层出不穷,从各个方向挤压传统电信服务。在2G、3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和各种增值业务都缩水到了冰点。然而,在运营商的版图上,由于网络资源和实名认证的特点,短消息服务在身份认证、通知和营销等领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这样的垂直行业,虽然有一定的资质门槛,但门槛并不高。中国大约有2万家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做类似的事情,这是一片竞争充分的红海。
但是,小源认为,以他自己在这个领域七年多的经验(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他在这个领域的理解和技术能力应该足以支撑他好好生存下去,等待一个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
02
公司成立初期,合作运营商资源相对稳定,客户资源足够稳定。他们只需要做好技术服务而不去关注,根本不需要出去拓展新客户。业务量每月可达1亿,一切顺利。虽然是传统业务,但他曾经受到资本的青睐。经过数百万元的一轮融资,协议签订,资金已经到位。相应地,他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团队,他的业务扩张计划也逐渐铺开。然而,增资协议中的“一票否决”条款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也没有聘请足够的专业律师进行核查。
但投融资律师给出的提示让小源意识到,增资协议中存在关于公司控制权的隐性问题,投资者多方面鼓吹的“一票否决”可能会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慎重考虑,小源决定取消本轮投资,保留“自由体”,以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随着资金的撤出,团队规模再次缩小,加速初创公司发展的机会不得不推迟。
进入2018年后,整个行业将进入寒冬,几乎所有行业都会出现资金短缺、业务量下降的情况。小源的短信业务总量也下降到每月一千万条,几乎是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虽然大部分客户对服务商有一定的粘性,不会轻易切换,但仍有不少客户已经结清了账户,终止了业务,部分客户因为权属变更影响了服务商的选择。
公司虽然可以通过现有业务维持运营,但如何在红海发挥自身优势,避免业务下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存危机依然是悬在这家非创业公司头上的一把利剑。
小源在大学时就开始抽烟了。他戒烟四年了
但无论心态还是做法,都与当初在企业上班打工时完全不同了。之前在大公司领导一个部门,下边还有一线经理实施基层的管理,技术上他只需把握框架设计即可。而现在要运营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从底层协议一直到应用到框架都得自己亲自搞懂、摸透,否则依靠其他年轻、缺少经验的同事是很难解决的。普通员工可以双手一摊说“实在没办法了”,而CEO却不能摊手,必须挽起袖子亲自上阵。
不只是在开发上需要这样深入细节的参与,还有产品定义、运维、客服、财务以及HR,都需要他事必躬亲,哪里没有关注到哪里就会出现问题。
就像一个木桶,不能有太短的木板,经营管理者就是那个补漏的角色,哪里需要就得补到哪里。
好在小袁身体好,头脑灵活,精力充沛,快速学习能力强,在自己的企业里,一个人顶几个人用。

不过,形势比人强。任何一个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要想逆势而行都需要付出十二万分的辛苦,而且可能收效甚微。眼下这个大势就是,传统电信行业的风头已过,加上全行业的冬天。
处身传统行业之中更加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如何通过创新的技术来改变甚至颠覆传统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智能分类,自动路由选择优化机制,以及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对于合理高效利用运营商资源,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都很重要,所以虽然业务稳定,但创新从来都不能停止。
对于短信这类建立在电信运营商资源基础上的业务类型,短信认证方式只是众多身份认证方式中的一种,随着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普及,声纹、人脸、瞳孔等新兴的认证方式将会逐步盛行,新技术将会以非常强大的势能影响甚至颠覆传统的方式,正如微信对传统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巨大冲击。在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之前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提前卡位。

04
小袁坦言,几年的创业,他获得的教训比经验还多。
这也许是他的自谦,不过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身体力行并不断地思考改进。这些所谓的教训,也让他一直有“坑”的意识,使得他始终小心翼翼,把稳健经营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小袁反思没有在形势比较好的时候及时扩张,把他的客户池建得足够大,让他有足够的惯性来缓冲严冬的影响。从单一的技术能力输出转向全面的业务运营闭环是他当前发展的重点,转型需要从人员结构做一些动作,引进一位与他能力互补的销售背景的合伙人,拓展上下游资源是他目前主要考虑的事情。
对于当初那一次退资的决定,直到现在他并不后悔。如果开始的时候太顺利,会让你忽视很多风险,盲目扩张,直至快速跌倒。不过从现在的寒冬回望过去,几百万的资金越发显得珍贵。对比“控制权”的潜在风险,和真金白银实打实的帮助,利弊得失的权衡,也会使他在未来做融资决策的时候更加稳重。
创业过程虽然艰苦,但用小袁的话说“这事儿没毛病”。
小袁感觉就像又重新上了一个大学,补学了很多原来不懂的东西,思维和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东西靠别人教也学不会,即使上一个MBA也可能没有感觉,必须亲自下水去试才能有所体会。

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狂妄,到凡事小心翼翼的惶恐,希望能够逐步开悟变得从容一些。
之前的职场,让他从一个普通程序员成长成为一个高级程序员,继续下去有可能成为某一个公司的CTO,经历和技能比较单一。而将近5年的创业,让他有自信可以担任程序员到CTO所有的技术角色,也同样可以去尝试做产品,运营,甚至HR。
除了业务本身,对于人的合作与管理是小袁思考最多的,也感受颇深。
创业初期,从资金角度考虑没有去聘请资深的员工,而是选择招聘比较初级的员工,边使用边培养,并希望通过培养成长起来的员工能够在公司长期工作下去。而实际上,处在这个阶段的员工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以后,想去看看大世界的居多。这种情况是大部分创业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苦恼。
经过几年的实践,小袁的用人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创业公司不宜培养人,要用就用最有能力的人;要想方设法寻找成熟、资深的人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要么融资要么施展个人魅力,通过合伙人或者期权的方式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而不能奢望把新人培养成高手然后还能长期留下来。
对于新入职场的年轻人,小袁坦言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进行塑造,才能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职场人,懂得基本的职场规则,有做事的章法,能够担当起必要的责任。
创业过程,最重要的是人。主要合伙人及核心团队,理念一致、三观一致非常重要。大家在一起,有共同创业的意愿也有相应的能力,还得有相似的金钱观,不能既想要现在,又想要未来。
不经历创业不知道什么叫九死一生。虽然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对于后来者,还是有很多忠告。
比如,不能纸上谈兵,要动手先做起来。不要贸然辞职,在打工有保障的情况下用业余时间先实验,做个七七八八再下水,否则可能会感觉水下氧气不足。早期不要急于融资,靠PPT融资已经越来越难,先让自己的思路转化成原型快速落地得到验证。一些优秀的产品比如Dash(一个聚合开发文档的工具),创始人就是开发者,从自身的需求延展开,在还有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开发并不断完善,逐渐产品化,在时机恰当的时候再全力以赴地出来创业。
创业是一条单行线,上了路就很难回头。
他总说自己是一个北漂,没有钱也没有资源,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加上多年积累的对于垂直行业的深刻理解,来寻找自己的创业机会。
在一个相对传统又竞争充分的垂直行业,发展比较慢,是客观,是现实。他也在寻找行业突破的机会。按照他一贯的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够匹配;对于行业的理解高于平均水平。如果没有这两点,那么即使机会来了也不是你的机会。就像他刚刚辞职的第一年,和几个合伙人搞起了有机农业大棚,卖蔬菜、卖草莓、卖猪肉。而事实上,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程序员,并不会比一位普通农民种出味道更好的草莓。
创业过程中犯过的错、犯过的傻,“也没毛病”,必须把该填的坑填上,以后才能走得更平稳。只要靠近了对的方向,在一直往前走,“也就没毛病”。
他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又一个寒冬到来,我们至少还活着!

关于创业99
- 创业的成功率约为1%,大部分创业者会是其余的99%,正走在奔向那1%的路上。这大多数的99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 要创业成功,就需要把整个创业过程100%的事情都做成都做对,也许你做到了其中的99%,只差其中的1%没有做到而导致创业未成。那这个没有做到的1%又是什么呢?
- 同时,我们准备访谈99位尚未成功的创业者,他们也许还处在创业早期,也许正在艰难地爬坡成长,也许已经放弃了前一轮创业。只要有故事,有感悟,就可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