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中央政治局会议最近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提高效率。
展望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如何进一步提升政策有效性?就这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该政策是“有针对性的”和精确的
从2020年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到今年明确提出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再到这次会议强调要“提高政策效率”,说明中央对积极财政政策的高度重视。
“当前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它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风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复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
今年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充分体现了“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巩固提升。
下半年,如何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表示,下半年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助力巩固经济平稳向好态势。
要保持对经济复苏的必要支持,财政政策必须在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政策要精准施策,特别是要确保民生底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在税收政策方面,要把扶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作为两大着力点,帮助‘补链强链’。”白景明表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是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代新也认为,未来地方金融运行压力依然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发力,确保基层“三保”底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提高其政策效率,而且要在打基础、惠民生方面发挥长期作用。比如,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三胎’生育政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就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他对代新说。
资金聚焦“精准滴灌”
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这一增速虽然“抢眼”,但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基数增加、下半年部分新减税政策落地等因素,预计下半年国民收入增速将明显低于上半年。在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财政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白敬明说。
在提高支出效率方面,今年建立常态化财政直接资金机制,27项转移支付纳入统筹直接范围。资金总量达到2.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中央财政民生补助基本实现全覆盖。
“直接资金机制迅速将资金投放到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抓手。“提高政策效率,必须突出绩效导向,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对花钱负责。”白敬明说
。投资突出真正“输血”
地方债尤其专项债是稳投资、补短板的重要工具。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地方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656亿元、专项债券10144亿元。“发行进度较去年有所放缓,主要是今年专项债券恢复常态化管理,适当放宽地方发行时间要求,这样既不会影响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也可以有效避免债券资金闲置。”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项中新说。
值得关注的是,专项债发行使用对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重大项目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复苏,专项债券恢复常态化管理,有利于财政稳定运行和财力恢复。但也应看到国际国内环境瞬息万变,需要宏观层面的指引。就目前而言,政府投融资进度仍有提速必要,以此带动经济增长。”何代欣认为,“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发出了信号,即财政政策要通过加速投融资循环保持经济复苏的热度。
实际上,7月份以后,专项债发行步伐明显加快。“专项债从发行到资金使用、形成实物工作量,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各地有必要合理把握发行节奏,抓紧做好发行工作,及时把筹集资金落到项目上,避免资金闲置,真正实现给实体经济输血。”白景明说。
对于如何更好发挥出专项债稳投资、补短板作用,白景明认为,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实施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充分发挥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政策效能,还需要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配合。“比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保证财政投融资循环和收支循环高效的重要前提;在产业政策方面,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发展和科技转化,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撑,也是财政政策更大范围发挥作用的载体。”何代欣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