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朱
联合作战理论创新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的先导,特别是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联合作战理论同步改革。当前,面对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中的“高原现象”,应改革创新现有思维和方法,从工程思维中寻求突破的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理论创新。
克服联合作战理论创新“高原现象”的利剑
联合作战理论支持深化改革。可以通过战略理论创新,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他国先进做法,进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队领导管理体制等宏观和战略改革。然而,改革越深入,越离不开联合作战理论的创新。如战役战术的组织结构设计、武器装备的研发、战役战术标准的制定、军事训练和人才培养等。没有联合作战理论的具体指导,就不可能发展到最后和最前面。其他的虽然可以模仿,但由于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的细节不可复制,深化改革难度较大。
然而,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不适应深化改革需要的问题逐渐显现。比如,没有权威机构认可的整体作战理论或联合思想,兵役机关也没有相应的作战理论或作战思想,符合信息化局部战争作战要求的作战法规迟迟没有出台。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在于思维和方法上的缺陷和不足。首先要注意技术思维。因为技术决定战术。后来,他注重理论思考,试图通过研究现代战争的制胜机制,探索作战理论创新的新途径,但都失败了。
联合作战理论创新本质上是一项工程活动,需要工程思维。它强调在特定时空和约束条件下的具体应用,需要直接呈现在战场上,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概念或概念体系,指导联合作战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军没有联合作战理论的思想,只有联合的思想,非常注重工程方法的应用,不仅在联合作战理论的创新上,而且在整个军队建设上。通过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融合,工程方法可以突破思维和行动的壁垒,为联合作战的理论创新开辟新的道路和新的境界。
联合作战理论的创新是联合作战体系建设工程的逻辑起点。联合作战体系建设项目集联合作战理论、部队组织结构、武器装备发展、军事训练等为一体。理论成熟后,体系逐步完善,缩短了理论转化周期,保证了联合作战体系各要素同步发展。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建设工程,只有用工程思维设计规划,用工程方法逐步推进,才能实现联合作战理论、军事组织结构、武器装备研制、军事训练等的有效衔接。实现,保证构建的系统与预期目标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避免最大的操作风险和安全风险。
工程思维在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工程思维是面向现实或未来问题,实现和物化一定的预期假设、目标和概念,设计、规划和构建具有特定价值的人工系统的实践思维。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构、内容、运行机制和特点,在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给予灵魂。黑格尔说,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工程思维创新作战理论,可以保证理论的灵魂。所谓理论之魂,是指理论本身的自洽性、开放性和生命力,也是指对战争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建设改革的指导性。过去,运筹学的创新主要依靠实践方法来赋予其灵魂和生命。当“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不可能的时候,纯粹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方法使创新理论分散,缺乏理论活力。工程思维创新联合作战理论,根据具体的战略环境、战场环境和自身实际提出理论思路,并不断对思路进行检验和发展,从而保证理论的发展性和适应性。更重要的是,联合作战理论创新只是一个子项目,是整个项目的启动关键,能够保证实践方向,聚焦目标,注重细节,赋予整个联合作战体系发展的灵魂,保证体系功能耦合、有序运行,实现作战理论创新的价值追求。
混凝土加深。由于缺乏思考和实践,联合作战的理论创新大多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归纳,而联合作战的理论创新需要具体化,具有“情景依赖性”。工程思维和方法可以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使理论创新一步步具体化、深化。工程思维通过程序将思维过程具体化,通过设计深化对作战问题的理解和决策,通过实验验证将创新过程可视化,将理论创新过程具体化,并不断修正和逐步完善。也就是说,工程方法提供思维工具和实践工具,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思想创新,通过“口头计算”和“脑力计算”进行,同时提供“纸”和“笔”,可以计算
和推导,在思想与行动的不断反馈校正中积累。艺术加工。“冰解冻后是什么”?科学思维的答案是“水”。艺术思维的答案则是“春天”。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导致的是相同的结果,而艺术思维则给予思维以个性、充满生机和活力。工程思维,是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复合体,充满着艺术的火花。理论思维告诉我们,未来战争是怎样的;技术思维告诉我们,未来战争“怎么做”,工程思维则告诉我们,未来战争可能会怎样做。工程思维留有艺术思维的空间,不仅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还赋予了可能的路径,成为理论竞赛场中的“超车道”。以工程思维创新联合作战理论,就是抓住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时代特征,通过艺术想象、灵感提出联合作战构想、概念、创意,然后通过工程的手段去实现、固化,体现着不满足现状、争取优势的思想,体现实然与应然、经验与超验、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让工程思维成为联合作战理论创新自觉
联合作战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的是立即决策策划与行动。只有让工程思维成为一种习惯,才有加快联合作战理论创新步伐,有力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深化改革。
确立与联合作战理论创新相适应的工程思维。工程思维是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方法论,只有自觉运用工程思维,将联合作战理论创新看作一个工程活动,才能把各种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和经验知识结合起来,将各领域的专家、各种信息和数据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涉及到军队建设的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制度问题等,更加需要工程方法和思维,在思维和行为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保证改革行动与预期结果一致。确立工程思维主要有:设计思维,树立战争是可以设计的理念,主动用自己的意志定义战争、设计战争、适应战争;筹划思维,面向现实问题,从客观事实及其环境约束出发,在“现实性”中寻找“实现性”的路径;艺术思维,“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在联合作战理论创新等工程活动中放飞想象与灵感,追求特色与活力,在“量身定制”中拓展超越空间。
加强工程型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西点军校是在工程兵、炮兵基础上组建的,当时的目的之一是为国家工程发展提供指导。据报道,西点军校比哈佛出的CEO还要多,因为军队组织的变革是走在社会前头,工程、设计能力、组织变革能力更强等,正因如此,工程思维成为美军建设与联合作战理论创新的主导方式。当前,我军从事联合作战理论创新的人员还是工程型偏少,以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居多,突出表现是表述的多,可操作性少;大而化之多,精确性少;坐而论道多,实验实兵实战检验少等。联合作战理论创新呼唤工程型人才,而工程型作战理论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院校抓起。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在理论研发队伍中,应适当增加工程专家的比重。同时,定期组织理论创新人员参与设计推演大型作战实验、实战战场考察等,稳步提升工程素养等。
构建工程方法创新联合作战理论模式。思维是抽象无形的,只有机制化的东西,才能将其真正落实到创新活动之中。人们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程思维程序与模式,如理念、决策、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评价等。应从工程思维程序出发,借鉴外军工程思维创新作战理论的经验做法,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模式:其一,明确问题。分析联合作战理论提出的背景,从未来角度分析联合作战体系运行的内外环境与时空因素,敌情我情等,确立联合作战理论适用的坐标系。其二,提出构想。围绕核心问题,集中各方专家,通过广泛争鸣提出构想、理念或创意,作为联合作战理论的初始值。其三,实验验证。以作战理念、设计理念为核心,推导出能力需求,进行组织设计、装备研发、训练生成等,构建观念虚拟体系实验运行,以检验理论、改进完善理论。其四,物化落实。证明是正确的部分,形成联合作战理论、政策建议、装备生产方案、条令等法规文件等等;不能证真,或者整个构想不成立的则进入下一轮循环。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