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资金最可靠来源是,创业资金筹募渠道有哪些

“找人、换钱、找资源”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融资恰恰是很多创业者最头疼的问题,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被无知所欺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这几年在资本服务方面的所有投融资经验,希望能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

在这里,我想先普及一下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逻辑和投资逻辑,因为认识金主可以更好的完成融资。首先,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工作分为四个部分:筹资、投资、管理和退出。负责项目收集和投资的人一般包括创始合伙人、合伙人、投资主管和投资经理。征集到的项目将逐级申报评选,最终由投资委员会投票表决。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合伙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喜欢的项目可以直接进入投资委员会,甚至决定是否直接投资。其中,投资经理的权限最低,更多的是通过筛选海量项目来寻找优质标的。

其次,不同阶段投资项目的投资逻辑不同。Seed和Angel Wheel更注重创始团队的背景。知名大学、BAT部门、上市公司等背景是考虑赛道前最热门的。A轮过后,我们开始关注公司的商业模式、运营数据(财务数据、用户数据、市场数据)和竞争壁垒。因此,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融资策略,向投资者展示的侧重点也不同。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个融资策略,几乎涵盖了现阶段常用的融资策略。

融资路演(推荐指数1颗星)

目前大部分融资路演走过场,主办方搭台,企业家唱戏,投资方参与联谊,媒体协助。公关价值大于投融资价值。融资路演是往年最常见的,商业计划尤为重要。考虑活动价值,可以看到投资者嘉宾的重量级,只有头部基金以上的合伙人才有效。早期的企业家去全国各地参加路演,没有融资渠道。一场路演后,他们只得到嘉宾几个象征性的评论,毫无意义。说实话,这是最愚蠢的融资策略,消耗了创始人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如派公司合伙人来负责。当然,路演也可以用来发挥额外的公关传播价值。地方政府主办的路演可以多参加,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和福利。

签约FA(推荐指数2颗星)

FA也叫“财务顾问”,可以简单理解为专门从事投融资对接的公司。目前市场上领先的FA机构是华星和以太。他们在对接创业项目的同时,与管理层建立联系。只要双方达成投资合作,就可以根据投资金额和投资轮次,获得投资金额3%-6%的佣金。但目前的FA机构大多都是汗流浃背,会有很多骗子公司,他们通过欺骗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来谋取非法利益(泄露公司信息,复制商业模式),或者不做任何工作就提前收费。大部分FA融资成功概率比较小,一是不专业,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本身,资金寒冬的影响会特别明显。

媒体报道(推荐指数3颗星)

如何让资本方快速了解项目,创投媒体报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众所周知,创投媒体通过内容链接创业者和投资者。借助专业记者的文字和商业表达,可以很好地包装项目,通过媒体渠道一对多传播。一般来说,媒体报道有两个优势。第一,可以用一篇文章来宣传这个项目,提高了接触投资者的概率,教育了投资者,降低了信任成本。第二,媒体保持中立立场,投资者非常重视通过媒体发现的项目。双方的态度不是甲乙双方.此外,连我

熟人推荐(推荐指数4颗星)

中国是一个人道的社会,风险投资圈也是如此。头部基金的创始合伙人主要是通过熟人的推荐获得项目,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内部圈子,大家都会接手下一轮的项目,便于进一步的股权退出。这里的熟人多指有背景、有人脉的人,比如校友、同事、密友、企业高管、投资人的朋友等等。创业者想要走熟人推荐的道路,可以发掘身边的网络资源,也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工业园区、地方政府的渠道。毕竟组织的力量大于个人。另外,适当加入一些“圈子”是非常重要的。创业黑马之所以能吸引1000多位创业者加入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人和其他创业者的接触。创业者也可以加入其他优质社区,通过网络裂变找到投资人。熟人推荐的项目一般都会认真对待。如果熟人能充当中间人组织用餐,效果会更好。

股权众筹(推荐指数5颗星)

融资是一个概率事件,

以上几种方案都是为了提高融资可能性,对创业者而言十分被动。如果实在找不到风险投资人,可以发动身边的朋友做股权众筹。首先成立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所有的散户投资人入股到合伙公司,然后合伙公司占股项目公司,这样一来方便经营管理。如果实在拿不到机构的风险投资,可以考虑股权众筹,这也是一条出路。当然了,股权众筹也是有局限性的,股权结构复杂、合伙人众多会导致决策困难,将会直接影响到下一轮融资,很多机构资本是很介意这种方式的。尽管如此,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投融资市场的现状,资本寒冬、融资艰难,能获得机构资本青睐的项目毕竟是少数,股权众筹是可以在关键时候自救的,实用性很强。


这两年的投融资市场赶上了资本寒冬,大批量的小基金倒闭,机构资本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适逢今年疫情冲击,机构募资和项目融资双双遇冷,机构资本更想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现阶段,不要想着凭借融资走出寒冬,创业者的思路应该从外转向内,多想想怎么探索现金流稳定的业务自救,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