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各种老碗 创业史中老碗的意思

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山海情现象”并没有完全诞生,它延续了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学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图为电视剧《山海情》剧照。个人资料图片

在“时代与文学”的命题下,将我们的目光从传统的“纯文学”扩展到更大范围的虚构想象性写作,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叙事正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和经验发生着更为紧密的关联。其中,如何重新建立与世界和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的完整联系,成为这些要求和课题的关键。

当前,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历史奇迹。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旋律背景下,越来越多关于新时代农村巨变的文学叙事进入人们视野,引发广泛讨论。

之前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山海情》,经常被人拿来举例。吊庄移民,守望相助,从黄土高原的黄沙和苍凉贫瘠的戈壁中赢得生命之花。《山海情》通过宁夏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再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变迁和沧桑巨变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在写作、设定、拍摄、表演和风格上都是非凡的,堪称现象级作品。然而,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山海现象”并没有完全诞生,而是已经被追溯。

横向比较来看,在《山海情》开播甚至拍摄之前,传统文学领域很多相关题材的作品都曾引发过热议。其中,《经山海》 《乡村国是》 《海边春秋》 《高腔》 《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等。可以说是具有新时代情境和精神的乡村现实的杰作,其中很多已经或正在被改编成影视剧。在这些作品中,普通百姓、基层干部、支教教师、农村企业家、农民工、对口支援专家、技术人员、投资人等具体而生动的个人构成了绝大多数的“人”,他们书写的扶贫创业史,也是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回望过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具有家国视野和史诗野心的叙事中,也有一种深远而厚重的文学语境——,它延续了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学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新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好的作品都是平民视角、本土经验、母国模式、世界视野的整合者

与20世纪80年代在相当一部分文学叙事中仍在演绎的强调从内部开放的文化逻辑相比,另一个更古老、更强大的文学传统正在呼唤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这是革命文学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与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强调人与他人、社会、时代、历史的完全联系。

回顾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进步作家批判了文艺青年中“不问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主张“多做作品,表达民族的伟大精神”,“多做作品,描述社会的真实生活”。救国时期,文艺工作者对昂扬向上的民族心理和时代氛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一贯热情,文艺创作活动在现实意义上与广大民众充分融合;20世纪40年代,在“新萧条与萧条”中,作家们深切忧虑国家命运,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后来,《暴风骤雨》 《山乡巨变》 《创业史》 《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作品,在乡村叙事、家园想象、新人创造等方向上不断开拓。可以说,每个阶段文学叙事的历史走向和创作目的都有着内在的不同,但它总是以与时代、社会、母国密切相关的整体逻辑为背景,在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动因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其审美特征,确认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整体性、融合性的特征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也很明显。《经山海》 《海边春秋》 《暖夏》 《琵琶围》等展现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都是平民视角、本土经验、母国格局、世界视野的整合者。借助上层建筑改革与生产生活方式创新、观念视野拓展、叙事空间拓展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起源于革命文学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范式下进一步延伸的整体性逻辑。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地“改编”既定的文学传统,而是在政治格局、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等方面有所改变甚至“发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完善、外出务工、基层帮扶、城乡融合、法治、教育、医疗、商贸、新媒体等一系列时代元素,既是拓宽乡村叙事的影像场域,也是学习的榜样

局和逻辑上对当代文学价值进行再度挖掘。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获得了难能可贵的亲历机会——在土地、食物、气候等最原始的景象和细节中,“一个困难如何接着一个困难,一个事情如何接着一个事情”。眼前的一切动机都源于生计,所有话语都是说话者为了自己而说,每个人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努力,都建立在碗里的稀稠、眼下的舍弃与遥远的获得之间磨合阵痛的艰苦跋涉之上,并最终迎来了前方的曙光。


这些作品集中塑造了一群矢志不渝“改造世界的人”,如《山海情》中的马德福,《经山海》中的吴小蒿,《海边春秋》中的刘书雷,《暖夏》中的张少山等,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在新时代再度出场。在这些人物身上同时具备着经验性和理论性,他们既是置身于生活世界又是连接着理想世界的人,也是正在形成的和努力趋近于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赓续文学传统并将其再度转化,丰富立体、持续深刻地表现时代新的发展轨迹


只要文学创作不被简单地视为个人的独创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历史意义的实践方式,它就必然承担着塑造想象共同体的使命。


眼下,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五千年文明史的价值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变局中被重新认知。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关口,如何建立起一个历史的、意义的、情感的共同体,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些文学作品,正如它们自身所描绘的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那样,涓滴成流,聚沙成塔,为这一课题的推进和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凝结在这些文学性叙事中的再发现与再创造,不是简单、机械性的复现,而是生动再现了在新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中国文艺叙事经验和视野格局增容扩容的复杂过程。它们面向的不再是一人、一时、一事,而是深具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生活景观、情绪共鸣与文化心理。一方面从人的基本生计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出发,通过扎实、稳重的细节,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赓续文学传统并将其再度转化,从百姓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构建、国家治理等多个层面,丰富立体、持续深刻地表现新时代乡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表现时代新的发展轨迹,进而获得意义,完成体认,最终实现对共同体的召唤。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故事的讲述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中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其探索和尝试的成功之处,也是整个时代文学创作正在努力和实践的重要方向。(聂梦)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