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Xi、南京、杭州等“创业老兵”开始了二次创业。前段时间,微信流传着年度最悲伤的创业事件,——。和一个互联网巨头喝酒后,一个男人点燃了本该属于年轻人的垂死激情。所以他决定离职创业,听从老大哥的建议,在AI方面定下了创业的方向,因为后者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但是因为酒喝多了,很容易在言语和句子上产生误会,最终被妻子拒之门外,生意的启动资金也损失殆尽。
其实这个人的“创业激情”并不少见。毕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以来,就已经从中央推广到了各省市。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等硬科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硬科技创业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价值构成。
而在这一领域,我们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
跟着口号走,城市“创客”开始业务的转型升级
跟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和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制造者开始涌现。以机器人为例,截至2018年2月,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达6874家,且仍在增长,较前几年增长数倍。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了城市“创客”也开始了新一次的转型,进行“二次创业”,从互联网大步进军硬科技.然而,与个体制造商不同,经验丰富的城市“制造商”拥有更广阔的商业环境,他们的产品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园区、基金、政策等等。
以深圳为例,截至2017年10月,已布局8个区域的工业园区,以龙岗、宝安、龙华、南山居多,总数超过200个。
设立园区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投资、孵化企业,但企业从何而来?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既然要创业,必须要有人,也得有项目。映射到进行“二次创业”的城市“创客”,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公司,“项目”则就是方向。
为了“创业”成功,每个城市都可以说是尽力了。以以西安为例,为了拉拢人才、引进企业,除了提供园区服务平台、资源对接等等,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优惠力度多次升级的“人才政策”,为例,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奖”、设立Xi安高校“人才保留奖”、提供全额灵活就业补贴、不经笔试招聘高水平大学硕士、放宽外籍人才准入条件、搭建领军人才平台等。很多人都渴望搬家。
有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1日至11月20日12点,全市市外迁入共701343人。其中,博士及以上1156人,硕士研究生24423人,本科219875人,人才引进29062人。可以看到政策吸引人才。
政府支持,人才到来,建立园区.这些都是城市“制造者”再次“成功创业”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基于此,城市需要形成政产学研循环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促进城市产业的创造和进步。
城市“创客”转型要快,但也不能囫囵吞枣
就个别制造商而言,他们有时会注意“快”这个词。他们应该抓住机会,快速完成项目.对于开始新项目和创业的城市“制造者”来说,他们无法逃避习俗。结果就出现了抢人之类的事件。
然而,应该指出,“速度快”是需要的,但也不能囫囵吞枣,需要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吸纳人才、引进企业.
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西安在这方面做的可圈可点。此前,西安方面提出,要加快调整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硬科技之都。紧接着,在于西安举办的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全球硬科技西安宣言》正式发布。与此同时,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管委会人员也表示:“要让硬科技成为硬实力 ,成为西安实现追赶超越、弯道超车的发动机。”
于是,西咸新区开始转移重心、二次创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双创”两轮驱动,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加快培育以硬科技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自此,在“硬科技”概念诞生的这一块土地上,“硬科技”技术和产业也开始生根发芽。以西咸新区为例,瞄准“硬科技”名片,其打造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

据悉,西咸新区已经引入了包括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无人机、大疆无人机、中科创星、中航工业、赛迪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可以明显看出,这些企业虽在细分领域上不尽相同,但皆有一个共同的属性——硬科技。
而针对那些有梦想、有技术的个人创客和初创企业,扶持、奖励政策之外,西咸新区还引入了腾讯众创空间、京东众创空间等机构,为他们提供孵化平台、资源对接等服务。
此外,众所周知,西安是“一带一路”的四大核心城市之一,后者承担着贸易重则,肩负科技创新交流融合的使命。这其中,作为“硬科技”产业集群打造的践行者,借助“一带一路”的惠利,西咸新区在科技研发、应用上已然具备了国际化视角。
现如今,西咸新区已与以色列、俄罗斯等亚欧国家搭建了合作关系,在于西安举办的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等峰会论坛上,我们也常常能看见一些国外嘉宾在这里分享他们的理论知识、展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上的友好交流。而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些将能够引导他们在“硬科技”领域开拓视角,带来新思路、新发现。可以说,在产业全链条的打造上,西咸新区一直坚持着“硬科技”的大方向,这将有利于其产业的聚集与发展。

在创业这回事上,城市“创客”需讲究一脉相承。若不然,只会是一盘乱局,这也是为什么存在那么多针对性产业园区的原因。
最后
现如今,为了成功“二次创业”,即使是包括北上广、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在内的“创业老手”,也没有丝毫放松。也因此,园区打造、资源对接、抢人大战仍在继续。
政府支持、资源对接、人才库,于城市“创客”而言必不可少,这是其能够吸引个人创客和优秀人才的基础,也是推进产业健康前进的前提。当然,还要切忌囫囵吞枣。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