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愿抗击疫情,跑在一线救人;他们把头埋在实验室里,用科学研究帮助他们脱贫,用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他们关心国家,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理想信念,焕发青春力量....这些美丽的女教师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发出了自己最响亮的声音。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111周年前夕,复旦大学邀请了全校优秀女教师和女学生代表,畅谈学习、科研、生活。据悉,目前复旦共有女教职工270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6.4%;女医务人员和医务工作者1.26万人,占全校医务人员的78.3%;女学生占学生党员的56.8%。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阳感慨地说:“学校拿到的每一份成绩单,都凝结着复旦女性的聪明与勤奋。”
过去的2020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李胜清。去年这个时候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作为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李胜清正带领队员在武汉光谷重症监护室经历一场激战。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央视记者请她谈一谈自己作为女性参与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救治的感受。毫不犹豫,出身军人的李胜清几乎脱口而出:“请不要在这一刻把我当成女人。请把我当成呼吸危重症的专家。我们每天都在抢劫死亡病人。”
在奔赴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女性是绝对的中坚力量。李胜清回忆,华山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215名队员中,有190名女队员。为了“战疫”,他们在出征前剪短了头发。
在第一天进入病房救治病人的21名突击敢死队队员中,有16名女队员;在为第一位危重病人插管呼吸机的4名队员中,有2名女队员,其中1名是90后护士;给第一个危重病人送ECMO的八名队员中有六名是女性队员.在武汉光谷的病房里,每天都能看到没有氧气瓶高的年轻护士,推着氧气瓶在走廊里狂奔抢救病人。李胜清觉得新时代的女性可以既柔软又坚强,既天真又知性,既温柔又豪迈。“国家需要,我们是军人!”
在这场抗疫大战中,不仅是李胜清,还有很多复旦女学生。去年疫情期间,外国语学院2018级俄语专业本科生张军会报名参加了学院党委组织的线上多语种翻译志愿服务队。当时,上海作为外防输入的第一线,在有大量移民的医院和社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面临着不同国家患者的语言交流问题。针对痛点,张军会和团队合作伙伴利用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技能,参与社区版和医院版《预诊预判交流多语种口袋书》,24小时轮流值班,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翻译支持。因此,“语言疫情”服务队荣获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谈及那段经历,张军会感慨地说:“我对学院培养——学外语,做一个好中国人有着深刻的理解!”现在,作为预备党员,她还参与了《共产党宣言》展厅解说词的多语种翻译,是宣言精神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的忠实传承者。
一个半月筛选149株菌,她研发的苹果酒带着百姓脱贫致富
《山海情》的热播让更多的观众难以摆脱贫困。尤其是凌一农教授在金坛村与农民一起种植双孢蘑菇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众所周知,复旦大学有一个类似戏剧的情节。吕红教授在云南永平
2018年,吕红接到任务,与云南永平合作在复旦大学和阿庆嫂建立泡菜研发基地。“我只会吃咸菜,不会做咸菜!”这让吕红担心。如何利用技术帮助当地发展?考虑到这个问题,同年10月,吕红在当地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在访问期间,她突然有了灵感。吕红告诉厂家负责人:“你用蔬菜做原料生产咸菜。咸菜5元一磅。如果你想用当地的水果做原料,发酵产生的酶可以卖到500元一磅。”听到这样悬殊的差价,当地工作人员非常激动,一个月买了30多个大桶准备酵素
。但吕红发现,按照厂家现有的生产方式,一来质量无法均衡,二来无法实现工业化的规模生产。于是她便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在一个半月内前后筛选了149株菌,进行30多种条件优化,最终选定了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团队在品尝后,一致认可这种酵母酿出的苹果酒口味最佳!”吕红说,技术攻关了,下一步就是创立品牌投产。在女儿和女婿的帮助下,她们设计出了建立C9品牌。“C取自苹果酒的英文名cider,同时也寓意着China。9是酒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吕红介绍,联合当地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她们在云南永平建立了当地第一条现代化生产小试示范线,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水果加工附加值,带动了苹果种植,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提档升级。如今,她们正牵头帮助当地申请苹果酒行业标准,下一步还将助力建设当地c9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
解决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她们冲锋在一线
女性不仅在脱贫攻坚事业的画卷上留下一笔,在关键技术领域,亦有女性的声音。
复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璇教授回忆,不少企业都找过她,希望她能够开发我们自己的工具。校长许宁生关心地问:“曾璇,能不能为国家解决难题?”
“校长,我们团队如今兵强马壮,应该可以为国家解决这个难题!”曾璇的回答信心满满。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完成技术攻关,她带领团队埋首苦干,尚在校外的学生也被叫来远程协作,终于收获了成功。
在精密分析、生物医药等高新领域的关键技术均可以看到复旦女性的身影。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俞燕蕾的研究被学界盛誉为“让液晶随光起舞”。她开创了全新的光控微流体技术,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细小管线是研究的核心所在,仅仅通过光照就能推动微量液体在其中运动,而在过去这需要大型设备才能驱动。俞燕蕾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作用于科学前沿,还有望应用到个人健康的生活领域。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带领团队开展视觉和脑损伤后修复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为失明和偏瘫病人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主任、教授史慧静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妇幼健康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知识能力“七大要素”,呵护最柔软的生命.......
“复旦女性积极活跃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第一线,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对口援建、志愿服务,教书育人等事业当中勇担使命,真正贡献了巾帼智慧,半边天力量!”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广大复旦女性要自觉把个人梦融入立德树人、民族复兴等伟大事业,书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努力创造巾帼不让须眉的新业绩。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