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办创业孵化园条件,无极创业孵化园

“石家庄市2020年度改革创新经验评选”

投票开始了!

快来为您青睐的改革创新经验

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投票时间

2020年11月23日-11月30日

投票规则

1

每个网民都需要同时两大类在县(市、区)和市级部门的改革创新经验投票。

2

每种类型的改革创新经验最多只能从10个候选案例中选出。

3

在评选期间,每个只有一次微信号都有投票的机会。

4

本次评选活动将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禁止强制投票和各种形式的恶意刷票。

投票方式

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石家庄改革”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底部菜单中的“互动交流”—“改革投票”就可以进行投票啦

县(市、区)改革创新经验展示

(20例)

1、井陉矿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

积极搭建合作“鹊桥”,深入“双一流”高校,宣传市、区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建立“一人一档”和交流评价机制,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设天汇人才经济产业园,搭建人才集聚平台。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主办的《大国人才》发表了《“‘石’与‘南’花开,人才来》的  取得成效's经验与实践》。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满级

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赵县农业结构调整改革经验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夯实粮食提质增产基础,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取得成效 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连续多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予以报道。2020年,全市春季生产现场会在该县召开,赵县作了经验介绍。


3、鹿泉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经验


  通过做优创新“主战场”、做实创新“孵化器”、做好创新“园中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助推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使全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取得成效 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第一。


4、桥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经验


  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输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以抓统筹、重投入、建机制、提素质、保公平“五招”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取得成效 形成了横纵联合、协同共进的教育发展格局,顺利通过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认定,先后获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单位、河北省教育先进区等称号。


5、新乐市“普法超市”助力基层法治经验做法


  依托社会商业资源,探索设立“普法超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激发广大村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热情,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取得成效 大幅节约了普法宣传的行政成本,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法治氛围,为推进法治新乐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6、无极县“街长制”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经验做法


  建立完善并在全县推行 “街长制”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实行“街长-巷长-户长”三级管理模式,并建章立制,明确“管什么”“怎么管”,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取得成效 农村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面貌显著改善,形成了安全事务全覆盖、环保排查无死角、矛盾纠纷全介入、信访问题不激化、社会新风遍开花的良好局面。


7、裕华区培育发展“红色社区社会组织”改革经验


  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党建引领、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注重质量的原则,大力开展“红色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工作。突出红色属性,把好发展方向;突出统筹推进,提升建设质量;突出作用发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裕华区共组建“红色社区社会组织”1060家,开展活动1500余场,覆盖群众13万余人次,涌现出“红管家”“精准扶贫”、“小声点”“万商联盟”“新起点公益”等一批优秀项目,社区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8、井陉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经验做法


  通过梳理“山”“水”“路”三大命脉,深谋绿色布局、深化环境治理、深挖生态潜力,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取得成效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全省唯一县(市、区)。


9、新华区“小院并大院”经验做法


  西苑街道和校园社区拆除围墙,九院合一,统筹开展红色物业创建,建成居民满意的“合心苑”小区。


  取得成效 实现九院合一和小区容貌的彻底去旧,打造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红色小区,为全市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借鉴。


10、正定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革经验


  坚持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聚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脏乱差”等环境整治问题,加强了污水治理、垃圾清理、农村道路网格化建设等工作,农村面貌全面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取得成效 2020年前3季度,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排名第一。2018年,全国厕所革命现场会在正定县召开。2019年,被列为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是全省唯一县(市、区)。塔元庄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周家庄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厢同村、吴兴村获评省森林乡村。


11、高邑县乡村振兴改革经验


  全面加强基层党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持续完善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同时从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方面着眼,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取得成效 成功入选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市村庄清洁行动现场观摩会先后两次在该县召开,经验做法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


12、石家庄高新区企业开办“专网即办”创新经验


  建立了企业开办“专网即办”系统,为市场主体量身定制了“营业执照+公章刻制、税票申领、银行开户”等可选择的“套餐式”“一键式”办理服务。


  取得成效 实现了企业开办“无纸化”“零见面”全流程快速办结,提前半年高标准完成省部署任务,且办理时效位列全省第一。


13、藁城区岗上村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不断改革创新,推广“三会三队”工作制度,构建以自治为基、以法治为本、以德治为先的乡村治理体系,趟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1+3”基层社会治理的“岗上模式”。


  取得成效 岗上村先后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多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村” “小城镇建设示范村”。


14、长安区“连并托合”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做法


  按照“就近连片、小院变大院”原则,创造性提出“连片、并入、托管、合作”工作模式,有效减少了“小散独”小区数量,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取得成效 201个小区有了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物业公司当管家。重塑了小区治理格局,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15、平山县扶贫产业“孵化模式”改革经验


  在古月镇打造了全省首家扶贫创业孵化园,创新实施“孵化园+创业主体+扶贫车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金融保障+贫困群众”七位一体产业孵化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孵化主体创业、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的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新路径。


  取得成效 在扶贫产业孵化园的辐射带动下,截至10月底,新增市场主体6619家、就业岗位2.1万个,1.4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特色扶贫产业“孵化模式”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16、灵寿县城市管理改革经验


  探索创建“5+X”执法模式,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体制,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实现城市管理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取得成效 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洁净城市”等称号,在2019年度全省县城建设考核中位列前30强。


17、行唐县“金丰公社”产业扶贫经验做法


  金丰公社通过科学的药肥配方和高度机械化的配套管理,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减少了农民的种地投入,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及产量提高,成为政府服务三农强有力的抓手。


  取得成效 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转型升级”“粮食安全”等问题。


18、深泽县农村“厕所革命”改革经验


  在全市率先开发建设农村厕所智能化管护平台,建立联动监管、智能报抽报修、中转清运和无害化终端处理四个系统,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厕所长效化管护机制。


  取得成效 破解了厕所“维护难”“抽粪难”等问题,巩固扩大了改厕成果,做到了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利用,提升了农村厕所厕具维修、粪液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19、赞皇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经验做法


  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列入为民办20件实事,同时结合“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把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管理工作由原来“六统一”拓展为“十统一”管理,即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准入退出、财务、药械、业务、绩效考核、工资、管理、培训教育、奖惩等“十统一”管理。


  取得成效 全县乡村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室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实现了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优势互补,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20、元氏县防致贫返贫机制改革经验


  以缺失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工作重点,探索开发其所拥有的“两块地”(宅基地和承包地)资产,以期实现资产变收益,让建档立卡户成为收租金、分股金、领薪金的新型农民。


  取得成效 在政策兜底基础上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增1000—1500元以上,使防致贫反贫“堤坝”切实筑牢筑实。


注:上述改革创新经验依据第一轮投票得票数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