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实训系统怎么赚钱 领导者创业实训系统

高校研究生逐渐成为高校科技创业的主力军。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创业时间相对充足,心智更加成熟理性,学术成果更加丰富,这决定了研究生创业教育与其他创业教育的区别。高校创业教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研究生创业教育与本科生创业教育有哪些区别,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采取高效、有针对性的路径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

一、研究生创业教育与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区别

1.具体目标不同

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参与创业实践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最终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然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创业按照创业者的身份和目标可以分为生存创业、机会创业和发展创业。生存型创业多以维持生存为目的,属于被动创业,创业者以失业人员为主要群体;大多数机会主义创业都是为了赢得尊重和认可,属于主动创业。企业家以高职生和本科生为主要群体;以发展为导向的创业大多以发展现有企业为目标,往往出于寻求发展的主动性或迫于竞争压力,以小企业主为主要群体。研究生创业属于更高层次的机会主义创业,也属于一种新型创业,称为创新创业或技术创业。创新创业属于主动创业,不仅以赢得尊重和认可为目标,还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以研究生为主体群体。也就是说,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与专业教育更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高科技创业。

2.不同的教育模式

如果把本科创业教育模式称为“递进式”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分为创业基础阶段、创业体验阶段和创业帮扶阶段三个阶段。创业基础阶段主要是对全体本科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普及阶段,创业体验阶段主要是对少数创业本科生或准创业本科生进行创业实践技能的提升阶段,创业援助阶段主要是对创业本科生的系统支持阶段。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压缩递进式创业教育模式,是本科创业教育的延续。可以直接进入体验阶段或帮助阶段,可以更直接地为研究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技术援助、项目援助、政策援助或资金援助。当然,这种针对研究生的压缩递进式创业教育模式也决定了其内容更为简化,主要是在本科生中简化或忽略第一阶段的内容,但对其他内容的要求更为专业化。

3.不同的角色

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那些侧重于复制和模仿的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只有高层次创业项目、特色创业项目和高技术价值创业项目ca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具体问题有: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践场所有限,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专业化程度低,创业教育课程教材不完善,创业教育整合资源不足,高校设立的创业教育专项资金不足,高校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创业事件替代创业教育的情况明显,学生创业项目水平或科技含量低。与本科生创业教育相比,研究生创业教育更为突出

的以下四个问题并亟待解决:专业教育融合、资源获取、校企合作和学术规范。硕士研究生的科技型创业更需要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需要更大的前期资源投入和深度的校企合作。科技型创业中的科技成果转化更需要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这是硕士研究生科技型创业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是思想意识、机制体制等方面上的原因。具体而言,一是高校和社会的思想意识问题。高校和社会没有深刻意识到硕士研究生是未来科技型创业的主体,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鲜有针对硕士研究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等;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鲜有分类分型创业教育的机制体制,没有按照本科生、硕士生等类别开展创业教育,没有按照科技类、服务类、制造加工类等类别开展创业教育,没有按照男性创业、女性创业的类别开展创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要么与本科生创业教育混为一体,要么同质化开展工作,但分类分型、精准化的创业教育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二是高校、社会、家长、导师等对硕士研究生固有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思维定位或刻板印象。高校、社会等认为硕士研究生创业不入主流,家长认为硕士研究生未来的职业目标是高校、科研机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高质量就业而不认可创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有的会担心或顾虑硕士生创业而影响未来学术科研任务而不支持创业[1](即便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有的导师也不主张硕士生创业)。




三、高校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高校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其特殊性、重要性等,要求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需要更加有力的社会支持、更加彻底的思想转变、更加健全的机制体制、更加精细的扶持政策、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更加充足的创业扶持资金、更加丰富的创业激励措施等加以积极推进,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主要从上文提及的专业教育融合、资源获取、校企合作和学术规范等四个问题尝试提出解决路径。




1. 紧密的专业教育融合




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紧密相结合,才能发挥硕士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和科研成果上的优势,才能在学术成果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并形成技术壁垒,阻断潜在复制,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专业教育中,针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在技术创新上的天然优势,高校要注重引导硕士研究生如何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或服务,如何判断其市场价值,如何识别技术机会,如何利用技术机会开展创业等。针对文科硕士研究生,高校要注重引导所学知识面向市场的创业领域分析,分析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走向,把握市场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利用机会窗口,择机创业[2]。




2. 更大的资源支持




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创业项目多以科技创业项目为主。科技创业项目的运行周期相对较长,从研发到检验、生产、销售、售服等链条相对较长,投资回收期也较长,因此硕士研究生科技创业项目的资源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包括后续资金的补给都是较大的。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业项目的资源缺乏特别是资金缺乏是硕士研究生创业的重要障碍之一。硕士研究生科技创业项目获取资金支持,无非以下几种:高校设立的专项资金、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企业设立的扶持资金、社会机构设立的扶持资金等,高校可以从这个方面重点发力。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推荐硕士研究生到具有“孵化”或者“加速”功能的创业园或者科技园创业以争取科技创业项目种子资金支持;还要建立和维护与金融机构紧密关系,帮助硕士研究生科技创业项目担保申请创业小额贷款;还要积极吸引“风投”机构的资金投入;也可以提倡和组织硕士研究生科技创业项目建立创业筹集资金联盟,提升其自我造血功能。




3. 深度的校企合作




校园里很难真正培养出企业家。高校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以外,不能唱“独角戏”,要积极整合异质性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等协同育人互动机制,争取政府、企业等在物质、技术、智力等方面的支持,着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在政策、资金上的优势,发挥企业在资金、项目、业务、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做好校企深度合作,高校要在企业建立硕士研究生创业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要通过硕士研究生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等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要支持产学研合作转化创业成果,要鼓励硕士研究生带着创业项目或科研项目到企业体验企业创办的流程,要实行“双师型”创业导师制度且做到师资队伍的“内培外引”“内外兼修”等[3-4]。




4. 规则的严格恪守




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就是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资本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当然这种学术资本转化不仅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化。只有在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中融入学术资本转化机制,才能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学术成果的转化涉及学术成果、市场两个场域的价值体系。一是学术成果。硕士研究生只有在一定环境下不断丰富知识结构,不断积累、升华、聚变等,形成一定学术成就后,才有可能是学术成果。学术成果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且属于个体或团体组织,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学术成果转化的前提是属于个体或团体的学术成果,一定是遵守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学术成果,是合法生成的学术成果或者受到法律保护的学术成果。二是市场。学术成果只有对接市场、进入市场、运用之后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是学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学术成果转化应是硕士研究生坚守学术自由、学术责任为原则,从兴趣驱动出发主动对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的自觉行为。学术成果转化不能缺少面向市场的技术鉴定和成果检验,不能完全以利益为驱动且过度追逐利润最大化,更不能忽视市场规则而失去应有的社会责任[5]。高校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创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社会和高校要重新审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和精准施策,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