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巴东县委,巴东创业大赛

一根网线连接城乡,将农村电商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产销量连接起来,为广大乡村架起了一条便捷的交易通道,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打开了致富新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效开拓农村市场,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这是继2014年“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后,相关要求连续第七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电子商务在帮助战胜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上零售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农产品网上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34.3%。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本报记者走进三个重点扶贫开发县,走近几位农村电商从业者——。他们通过电商改变命运,依靠电商脱贫增收,进而带领更多村民致富。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农村变化。

——河南省光山县农民杨长泰

“脸上的皱纹,现在我笑了。”

记者马跃峰

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农民杨长泰在包装完一袋袋生态大米后,转身手里拿着一沓可追溯的二维码。他小心翼翼地一一贴上,扫码弹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显示:3月3日,机械整地;5月18日施有机肥,肥料为发酵菜籽饼肥;5月23日浇水.

“电商销售,买家最看重质量。这些生态米无论在哪里卖,都经历了一辈子的尴尬,有图有文,清晰明了。”杨长泰自信地摸着米袋子说。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当时作为脱贫群众的代表,我听了总书记的热情,坚定了发展电商增收致富的决心。”杨长泰说,今年,他把生态大米、“米虾”、蜂蜜、菜籽油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截至11月底,销售额已达到近500万元,其中电商销售额占60%。

12月10日,杨长泰“四景”家庭农场迎来网络直播。在产品展厅,杨长泰逐一介绍了糯米、咸鸭蛋、甜米酒等“光山十宝”农副产品。“在销售旺季,再冲一个销量!”

今年,杨长泰直播了10多场。最热的时候,当天接到订单1.7万多单,农场十几个人检查发货,忙了一个多星期。

小小的直播房后面,村民们希望发财。东岳村60岁的村民关胜基常年养鸡,但规模一直不大,只有200多只。看到“四景”家庭农场卖得很好,他送鸡蛋,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高兴之余,他借了几万元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500头。去年,在杨长泰的帮助下,他卖了400多只鸡和5000公斤鸡蛋,净赚3万多元。

今年年初,关胜基又投资10万元,饲养了5000多只动物。难以置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积压的鸡蛋超过了1000公斤。这是杨长泰的帮助

现在是致富带头人的杨长泰,六年前是村里的一户贫困户。当时是他最困难的时期:出了车祸出去打工,然后投资失败,欠了债。2015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杨长泰通过种植苗木成功脱贫。当年8月,他创办家庭农场,种植生态水稻、“稻虾”和油菜花,生产优质蜂蜜和菜籽油。

随着种植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杨长泰担心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听说光山县定期举办培训班,免费教授电商技能。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我以为很少有人上课。到了集训点,发现教室里坐满了人,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上完课,他决定做电商。

杨长泰一边让嫂子参加培训一边自学,又拉了

来大学毕业的侄子、侄媳,共同开拓销路:2018年,牵手云书网,网上销售30多万元;2019年,开辟邮乐购、消费扶贫平台等多个渠道,生意越做越大。


更让杨长太信心倍增的是,从物流配送到培训、展销,光山已形成服务电商的生态体系。


光山县副县长邱学明说,县电商产业园已吸引入驻企业500多家,311个村设立了电商服务点,近4万人次参加各类电商培训,开设网店2.6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今年,为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光山县开发了“易采光山”综合电商平台,上线70多种农副产品,开展600多场直播带货活动,为3万多户农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全县农产品线上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电商竞争日趋激烈,这两年,杨长太设法做优品种、品质,推广“四景方庭”品牌。


眼下,杨长太流转经营1800亩地,种的最多的是“稻虾米”。“田里一边种稻,一边养小龙虾,不打农药不施肥。”他建立生产基地,制定生产标准,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引入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从播种到加工全程把控产品质量。普通大米每斤2.2元,“稻虾米”每斤5元,加上养殖小龙虾每亩产值2000元,每亩地年综合收入能达到4500元至5000元。


见杨长太赚到钱,村民管福基也学着种“稻虾米”。第一年收获,他拿到市场上卖,发现“没有品牌没人认品质,辛辛苦苦种的‘稻虾米’跟普通米一个价”。


“我们帮你卖,但必须检测质量。”杨长太开出条件。“没问题!”管福基一口允诺。


质量过关,管福基的4万斤“稻虾米”,杨长太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一算账,管福基每亩多赚250元。


东岳村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稻虾米”种植面积超过600亩。


县里也在着力打造品牌电商。2015年,光山县将糍粑、黑猪腊肉、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冠名,打造“光山十宝”品牌。信阳市政协副主席、光山县委书记刘勇充满信心:“做强农村电商,落实增收举措,我们将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追梦。”


甘肃徽县返乡创业者梁倩娟——


“鼠标点一点,土货出深山”


记者 王锦涛


“朋友们,这个是陇南特产老树核桃,皮薄果仁大,吃起来嘛,一个字——香!”


手机这头,“梁掌柜”说得津津有味,屏幕那头,粉丝们纷纷下单。


“梁掌柜”名叫梁倩娟,家住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今年她忙直播,忙发货,一直闲不下来,“今年的销售额又创新高,将突破600万元。”


梁倩娟经营的网店卖的多是米面油、蔬菜等农产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经济更加活跃,她的网店订单噌噌往上涨。梁倩娟带人到地头收购农产品,再依托同城配送送至千家万户。“云上下单、线下送达,保证了农户的产品不因疫情滞销,也保障了顾客的餐桌。”


陇南出产的花椒、核桃、蜂蜜等农产品,口感纯正品质佳。然而前些年,因山大沟深,交通不畅,大量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户普遍收入不高。2013年,陇南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1%。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梁倩娟也南下广东,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当过企业办公室文员,“电脑使得相当熟练”。


在南方打工时,梁倩娟也想过创业,“可是家贫财力小,单干风险高,思来想去没有干成”。


“我们的农特产品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发展电商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甘肃省副省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介绍,近年来,陇南提出“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出台一系列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


听说家乡要发展电子商务,梁倩娟重燃创业梦想。2013年初,她辞职回乡,拾掇出一间房,开办网店。


梁倩娟至今清楚记得第一单生意是山东一位网友购买一罐油泼辣子,28元包邮。她包裹好后乘班车进城,来到县城的快递邮寄点,发完货再乘班车回村,“没挣到一分钱”。


创业近一年,生意没起色,梁倩娟动摇过,“没法子,物流、交通等‘卡脖子’”。


当时,陇南很多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还有不少“断头路”。“许多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变色、变味。”梁倩娟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陇南陆续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多公里、快递服务站1062家、村邮站1200个。以前要进县城邮寄农产品,如今快递车进村上门取件。2015年起,梁倩娟的网店迎来转机,“从早忙到晚,平均一天要发200多件货。”梁倩娟说,“父母那一辈,农产品收获后要拉架子车,或者开上农用车,翻山越岭去叫卖。如今鼠标点一点,土货出深山。”


电商加快递解决了农特产品的“出口”难题,农民自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热情越来越高,可随之而来的是电商产品趋于雷同。梁倩娟意识到:“要转变思路,从‘种什么卖什么’转向‘要什么种什么’,立足资源优势,搞好特色种植,形成拳头产品。”


以前草草装箱就运走的苹果,现在颇有创意地打上了“此厢有礼”;以前单卖的核桃和蜂蜜,如今做成了核桃蜜糖,市场认可订单多……梁倩娟细数新变化,有了新打算:“改变‘土味’农产品,生产适销‘网红款’,立足标准化生产,做强品牌。”


梁倩娟网店的名气越来越响。“本村的农特产品早就不够卖。”梁倩娟说,她在全市范围收货,带动周边300多户村民增收,其中100多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梁倩娟平均每年帮助周边村民卖出10万多斤农产品。截至目前,陇南市已开办网店1.4万家,带动15万贫困群众增收。


石滩村贫困户石文刚就是受益者。由于身有残疾,石文刚没法把家里的核桃送出去卖,“只能花钱请人代卖,或者等人上门收,常被压价”。梁倩娟得知后主动上门收购。核桃有销路,价格有保证,石文刚“一年增收3000多元”。


2018年,梁倩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力度、技术帮扶力度,在冷链仓储、品牌打造和法律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明年全国两会,我将继续关注农村电商升级。”


湖北巴东县青年陈兹方——


“我觉得开网店适合我”


记者 范昊天


漫山的脐橙成熟时节,记者走进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在一片林间空地,只见一个袖管空空的小伙子坐在地上,正对着手机直播。


“今年雨水足,橙子水分大还特别甜,欢迎到我的网店选购,现摘现发!”小伙子伸脚摘下一个橙子。“我买5斤”“我买9斤”……手机另一端,网络直播间里的网友纷纷下单。


小伙子名叫陈兹方,今年31岁,先天没有双臂的他,借着眼前小小的手机屏幕,帮助数百户村民将农特产品卖出大山。


回到位于野三关镇青龙桥工业区青龙社区的店铺,陈兹方坐在电脑前,用双脚熟练地敲击键盘,剪辑前不久拍摄的采摘视频。


“现在的网友喜欢看直播和短视频,我也得不断学习、掌握新技能。”陈兹方说。


出生于巴东县水布垭镇许家湾村的陈兹方幼年丧父,母亲体弱多病。身患残疾的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学会了以脚代手来生活。


陈兹方养过猪羊,种过天麻、烤烟,常常天不亮就随哥哥下地干活。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加之农副产品价格易受市场影响,他和家人日复一日辛勤劳作,但赚钱不多。


2015年底,巴东县举办“信息赶集”扫“网盲”活动,帮助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陈兹方眼前一亮:“我觉得开网店适合我。”


没设备、没技术,开网店谈何容易。作为当时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巴东县几年来把发展电商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县里鼓励、扶持贫困户和残疾人自主创业,为陈兹方送来了企业捐赠的电脑设备。2016年初,陈兹方又参加县残联组织的电商培训,从网店申请开办到资料上传、运营维护,学得认真。2016年3月,他的网店正式开业。


“没想到,这些山货在网上这么受欢迎。”陈兹方说,“最多时一个月卖出去20多万斤土豆。”2017年,他的网店实际销售额近120万元,纯利润约6万元,陈兹方由此顺利脱贫,更让他高兴的是,自己能回报社会了。


“今年我家几十万斤柑橘差点烂在山上,还好有兹方!”回想起年初的经历,野三关镇东流河村村民覃小山一脸感激。


巴东县盛产柑橘。每年2、3月份,正是椪柑、脐橙等柑橘品种大量上市的季节。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柑橘一度滞销。覃小山种了100多亩柑橘,当时20多万斤柑橘滞销。


“快帮我们想想办法吧!”覃小山找到陈兹方求助。


陈兹方是个热心肠。2017年8月,在巴东县企业服务中心帮助下,陈兹方的店铺从水布垭镇搬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野三关镇。为建立稳定的货源,同时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他成立了“陈兹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收购,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水布垭镇杨柳池社区贫困户刘国龙腿脚不便,2017年陈兹方帮他在网上销售土豆、鸡蛋等,助其增收5000多元。


这一次,接到果农求助,陈兹方立马行动。几年前,他就注册了抖音、百度等平台账号,如今粉丝数已超过60万。他一方面通过网店帮村民销售滞销农产品,一方面尝试在平台直播带货。


3月底,陈兹方在覃小山的果园里开启今年的第一场网上直播,现场采摘,现场发货。他还用双脚操控无人机,向网友展示美丽的巴东山水。9个多小时的直播,吸引了70万人关注。此后,他又连续开了5场线上直播,帮覃小山卖出8万斤柑橘,累计帮周边村民卖出10多万斤滞销柑橘和其他农副产品。


在陈兹方的店铺大厅,助手张雪松正在用另一台电脑处理网店订单、回复买家问题。眼前的张雪松,行走需要拄着双拐,左腿裤管空荡荡的。说起陈兹方,今年28岁的张雪松也是一脸感激之情。


原来,陈兹方做电商出名后,县里邀请他到各乡镇巡回宣讲,为农村群众传授电商知识。讲课过程中,不少人加他微信,其中一个微信昵称叫“不倒雪松”的“粉丝”引起了陈兹方的注意。这就是张雪松,他6岁时因摔伤导致左腿截肢,残缺的身体把他困在了家里。


聊天中,得知张雪松想创业,陈兹方就邀请他到自己的店铺帮忙,负责打印单据、收款等事项。起初,张雪松对电商完全不了解,陈兹方就耐心地教。两个月下来,张雪松逐渐熟悉了电商的一整套流程,因服务质量好,还多次得到客户好评。


截至目前,陈兹方已在全县作了几十场演讲,数万人听了他的电商培训课程。


在巴东县,电商主体已发展到1494家。今年前11个月,全县电商交易额累计达到8.69亿元,其中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49亿元。


“没有电商,就没有我的今天。”前不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陈兹方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