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BAT已经过时,百度也不像以前那么辉煌,但阿里和腾讯正在蓄势待发,所以说只有他们两个也不为过。
在腾讯创始人马身上,总有几个悖论让人们对他的成功感到困惑:
一个好学生如何成长为腾讯帝国的领袖?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怎么能管理这么庞大的组织?这似乎与我们观念中能折腾会说话的企业家大相径庭。
但事实上,马有几个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具备的特点:
第一点是他与自己竞争的方式——制造挑战。
第二个特点是他的“胆大心细”。创业后,谨慎冷静的马开始带着自己的产品和公司去。
马的第三个特点是他与他人和公司竞争的过程。他的例子可以告诉你较劲's的对手有多重要。
现在,让我们具体看看为什么“竞争”应该是我们谈论马的主题之一。
马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一直声称自己不善言辞。自从创业以来,他基本上避免了媒体采访,也很少公开露面演讲。因此,在很多人眼里,马是模糊的。
华为的任、腾讯的马两位深圳企业家,因为太低调太神秘,被称为“http://”。
通过卢红艳和,我们从马开始用他自己的公司产品微信还原一个更真实的马。
至于马,你可以看到他的技术背景带来的单调和沉闷:他很少发朋友,想发就发,内容跟腾讯的业务有关,一般都是推荐或者评论。
比如“第一场大型实验真人秀挑战很大”、“我已经买好了,准备体验延迟红包”、“滴滴退货订婚,滴滴快递新品类,支持”、“节目反响太慢,需要优化”等等。
但是,他经常参与别人朋友圈的互动。他曾经在一个企业家贴的小程序的二维码后面回复说:试试看,有几个疙瘩。写下来一路保存,提示时间不对,提示不选作提醒.根本不需要lbs,等等。
有朋友在朋友圈发帖:《三体》,智子锁定地球科技,其具体实现机制是什么?是能量场吗?
马花藤回答说:“智能控制的不是能量场。它会从微观到基本粒子层面干扰地球上基础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基础科学没有办法进一步发展。”
说实话,这个回复很多人都没看懂,但你可以看到马对的广泛研究。
从他的朋友圈里,你可以发现竞这个人物的特点,马可是从小贯穿的。
马喜欢天文学。14岁生日那天,马花藤在家里要了一个准专业成绩
ate-entity-word" data-gid="10135481" qid="6595499812034974990" mention-index="0">天文望远镜,但这台望远镜太贵了,要花费他父亲将近4个月的工资,家里人不同意。马化腾这不服输的劲儿就起来了,但他话虽不说,全写在日记里了。他在日记里写道:“他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爸妈翻到日记后,商量了一下,还是给他买了,马化腾凭借这台天文望远镜成功观测到了哈雷彗星,还写了篇观测报告,获了奖。
你能看到,对于内向者马化腾来说,“较劲”是他通向成功之路的最明显特征。
我们来看第一点,他是如何与自己较劲的。
陈一丹是马化腾的高中同学,高中时,俩人背圆周率也是相互比赛。他们经常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轮流背诵,你比我多背两位,我比你多背两位,最后俩人都背到小数点后100多位。后来,陈一丹成了腾讯的联合创始人。
我们比较熟知的是马化腾的高明技术,上学期间,学校的公共计算机机房就是他练手的地方。
他会在计算机里编写一个病毒程序,把硬盘锁死,别人无法启动,但他可以轻易打开。马化腾甚至期待,能出现另外一个高手破译自己的程序,这种较量对他来说很过瘾。
这样的场景也的确发生了,不过也是马化腾自导自演。
马化腾的同学张志东,曾经在上班期间,发现公司的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他分析应该有黑客入侵,并且追踪地址到了一家公司。
而他唯一认识的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只有同学马化腾。他就拎起电话打给了马化腾,说:“这是你干的吧?”
对面传出熟悉的笑声,不紧不慢地说:“我就是来试试你的水平。”
另一个同学许晨晔,也曾被马化腾拉来,早上一起跑步、背单词,许晨晔爆料说,马化腾还对气功产生过兴趣。
后来马化腾创办腾讯,他的这三个同学都被他拉来入伙,创始团队的5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曾李青不是马化腾的同学,而是马化腾同学的前同事。
马化腾话不多,但他会刻意地去营造挑战。
我曾经在演讲时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心理学上,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会产生亢奋的情绪,这种情绪更容易被记忆。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去旅行,一组要走过沙漠、过独木桥、爬雪山,路线极尽险要之能事;另一组则一路都是平坦大道。
十年后科学家再调查,发现第一组的参与者中,大部分人之间还都保持联系;但第二组人几乎已经失去了联系。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你会发现一起当过兵吃过苦的战友们感情更深。马化腾显然明白制造这种亢奋的共同回忆的必要意义。这对于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拉近关系的方式。
有时候我能听到身边这样的抱怨:我内向,不知道怎么和人搭话,交不到朋友。
我总忍不住反驳:会不会说话和有没有朋友可完全是两码事。
马化腾也不太会说话,但他不会拒绝沟通,从创建惠多网到腾讯成长为互联网巨头企业,他都几乎是用邮件与同事沟通。
腾讯之所以能“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是马化腾总要开会催促,说来也奇怪,快速迭代的产品,竟是用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
腾讯人对这种发邮神功也表示惊奇,马化腾曾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跟一个团队来往1300份邮件。一个两点发PPT给马化腾的程序员,20分钟后总能收到修改建议。
第二个特点呢,就是马化腾的“胆大心细”,这个词用在马化腾身上,可谓贴切。谨慎沉稳的马化腾在创业之后,开始和产品和公司较劲。
90年代,马化腾为了建“惠多网”站,在家里拉了4条电话线,配了8台电脑,这花费了马化腾将近5万元,相当于把他第一桶金挣到的那笔钱又全部投了进去,这在当时是十分奢侈冒险的举动。
联想到他小时候花费700元购买望远镜,你会发现马化腾并不是追求四平八稳的这么一个人,相反,在关键时刻,他身上的冒险精神还是十分明显的。
那时全国的惠多网站不到10个,参与的这些人后来大多赫赫有名,除了马化腾外,还有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网易的创始人丁磊和金山的创始人求伯君等。这就是后话了。
我想可能没有哪家公司会这样开会,也就马化腾能做到这么死磕自己。腾讯最核心的一个会议是总办会,每两周召开一次,马化腾要求无论高管平时多忙,都要在那天来参加会议。
这个会议非常考验耐心和体力,一般都在上午10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2、3点。
马化腾一般会等到每个人都说完意见后他才表态,所以会议总是拖得很长。
在这个会议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决策都是在凌晨做出的,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困得要命,会有人喊:“太困了,太困了,赶紧定下来吧。”这个时候一些事情才能定下来。
高盛的投资人刘炽平后来加入腾讯团队,跟马化腾合作的过程中,他被腾讯人身上独有的气质打动,他形容腾讯的高管们都特别较真,但很单纯,甚至还有点书呆子气,跟他以前接触的那些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有很大区别。
别人在写招股书的时候是例行公事,差不多写写就得了,马化腾和他的合伙人是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字字都要斟酌,而且还会因为某个词该怎么写产生激烈的争论。
可能是技术人员出身的原因,他们不会夸大其词,对于不太能做得到的数字,很不情愿去写。
马化腾在创业的十几年里,一直沉浸于产品本身,这点相当难得。很多同事曾经形容马化腾:非常细致,产品的任何一点细节问题都能及时发现。
在要么莽撞吹破大牛,要么谨小慎微拘泥于短小视野的创业者和职场人当中,能做到足够胆大,兼具足够心细特征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在读《腾讯传》的时候,我突然联想到我自己。曾经我是个非常细致谨慎的人,缺乏胆量,在家长老师眼里,我乖巧听话不逾矩。那段时间我学习成绩也很好,经常拿年级第一,我没觉得这样过分的乖巧有什么问题。
只是后来进入大学,参加实践活动时我却失了方寸,屡次碰壁。这让我发现,想要不再原地踏步,就必须不再自我设限,给自己一点突破的勇气。
所以大学期间,我开办了一个文案工作室,拉客户、写文案策划、包装宣传都是由自己完成,又作为另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员参加了挑战杯创业比赛,项目拿到了天津市银奖。
慢慢地,我越来越胆大能折腾,也能沉下心来读书写作,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发展越来越顺利。胆大心细这个词,我体会很深。
马化腾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他跟其他人和公司较劲的过程——他的事例可以告诉你,选择一个正确的竞争对手有多重要。
在马化腾创建惠多网站点的时候,马化腾就和丁磊通过站点有了联系,但丁磊那时还是一无所有,连工作都没找到。
没过几年,丁磊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个赚到真金白银的创业者,他把自己创建的邮箱系统卖出,拿到119万。眼看丁磊屌丝逆袭,马化腾坐不住了,因为这个邮箱系统马化腾也曾想到过,但行动慢了一步,机会被丁磊抢走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化腾才有了要创业的决心。他的这次转变跟丁磊的刺激有莫大关系。
故事还没完,创办网易的丁磊又开始进入游戏领域,先后推出《大话西游Online》和《大话西游2》,赚得盆满钵满。马化腾又受到丁磊的启发,对游戏产生了兴趣,带着腾讯进入到火爆的游戏市场。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腾讯游戏现在已经占到腾讯利润的一半以上,拥有了《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大量爆款游戏。
2004年,网易在实验网中测试了一款软件,可以完成即时语言通信,政策只要允许就能马上推出。听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软件很熟悉?
如果当初丁磊推出了这款软件,微信将在网易手里早出现7年。只可惜当时政策没允许,7年后机会又回到了马化腾手里。
对于马化腾来说,丁磊是个很棒的竞争对手,腾讯的多次转型都跟丁磊有莫大的关系。这就相当于我们很多人的人生,也需要一个对标者和假想敌一样。
但是后来,腾讯犯了一个错误:在竞争对手的选择上,地位太过不匹配。
那时候,市场中有很多初创公司,在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腾讯总会默默地站在身后,抢走它的市场。很多公司的业务就此终结,腾讯成了公认的敌人。
有媒体抨击说:腾讯贪得无厌,没有它不想做的产品,这样下去物极必反,会死无葬身之地。文章的题目也是惊雷一般,叫“狗日的腾讯”,封面的企鹅身上,还被插了三把滴血的尖刀。
总裁办公会上,马化腾读到这篇高管递给他的报道,沉默了一刻钟的时间,开口自言自语道:“他们怎么可以骂人?”
腾讯是一家巨无霸公司了,还亲自在各领域参与斗争,姿态已经有问题。和小公司战斗,只会被骂成“以大欺小”,马化腾似乎怎么解释都不对了。
后来的3Q大战中,因为QQ安全中心和360安全卫士又是狭路相逢,360面临被“杀戮”的可能,周鸿祎就跳脚了,想尽办法污蔑腾讯窃取客户隐私,希望能把QQ逼离杀毒领域。
恶战之后,腾讯虽然官司打赢了,却因为被泼脏水,一时污名严重,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马化腾这才意识到,自己找错了竞争对手,没能正确看待腾讯的体量。
马化腾长了教训,面对做得不错的小公司,不再是直接竞争,而是用资本完成收购或注资,这样一来,腾讯就不再成为所有小公司的公敌了,反而变成了它们想要抱的大腿。
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待过一段时间,见过各式各样的创业者,有一些很有意思,项目糟糕,商业逻辑都说不清楚,对标对象呢,却选择马云的阿里巴巴。
这种没有基本认知能力的人,往往几个月后就不在创业大街出现了,一打听才知道,公司干不下去了。
后来我就发现了一个判断公司和项目是否靠谱的技巧,就是你问他,竞争对手是谁。通常情况下,你就能够发现公司所存在的一些价值观问题。
那如何才能找到恰当的竞争对手呢?像马化腾,兼听则明,如果提前留意了媒体、公众和其他公司对腾讯的言论,及时认清自己对于小公司的无形威胁,就不会犯后面以大欺小这个错误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注意别封闭自己,听听别人的看法,通常,多数人对你的客观评价,还是有助于你找到合适的竞争对象的。
我们今天讲到了马化腾的较劲,再总结一下:
一、人要学会跟自己较劲,也要懂得制造挑战感,以获得和巩固一些好友关系。
二、跟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较劲的时候,要胆大而又心细,尤其对待产品,要有一种钻牛角尖的细致劲儿。
三、跟他人较劲的时候,要学会听听别人的建议,选择同等体量的竞争对手。
之所以要讲马化腾的较劲,跟我们现在太多浮躁有关,太多人着急升职加薪,着急买房买车,着急获得投资,着急公司上市。很少有人肯真正了解自己,维系朋友关系,做好本职工作。
而一个人真正做到像马化腾这样沉下心来与自己和工作较劲,那么就像马化腾的老师曾经说的那样:如果能像马化腾这样做事,即便你创建不了腾讯这样的公司,也肯定会是一个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