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3日电(记者邱毅)抓好人生导师、辅导员和党员“三导”队伍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共享.上海师范大学贯彻全国、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有机融合。
人生导师: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通过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发现,95后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有很强的需求,更注重专业的学习和发展。相应地,学生更倾向于注重专业学习而不是综合素质培养,学习意识强但正确价值观意识弱。以往思想教育中“大水漫灌”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望,应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上海师范大学在全校范围内设立了一系列“生活导师”专场沙龙,精心挑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著名艺术家或“大咖”组成“生活导师”团队,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师、知名企业优秀校友和职业经理人、中小学特聘校长和特聘教师等。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去培养和学习。
青年学院学生牛亚倩在听完全国教学名师王青松的沙龙后说:“王先生的生活导师沙龙让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拼搏、激越,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美好篇章。”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李冰在参加国家级教学名师鲁眉佳的沙龙后表示:“鲁教授的讲解非常生动,让我知道了情绪对我们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以后我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
全校学生打破学院、系、专业界限,在“大师在线学习”公众微信平台上自主选择、自主注册、自主参与。生活导师以小型专门沙龙的形式授课,每个沙龙只有15个名额。选择氛围轻松的校园咖啡厅作为教学场所,以师生“互动对话”代替知识的单向输出。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聚焦于当下的政治热点、价值观的确立、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等。
正宗工科生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薛建辉获《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监李定光教授沙龙名额。在现场,我听到李教授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主席称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家,这让他感慨万千:“很多年轻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西方的更好。事实上,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保持民族认同、精神独立和国家活力的关键因素。”
学校预计上半年举办100场“生活导师沙龙”,学校两级已开设近60场“生活导师沙龙”。通过规模小、频率高、互动性强的沙龙系列,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到“导”、从“育”到“文化”的转变。
辅导员:从“管理服务”到“辅生导业”
传教士想要明道和信仰,学校把价值导向放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位。立足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实施辅导员专项“攀登计划”,重点开展“四个自信”系列讲座。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志向和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他们的终身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之所以强调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是因为它是一支肩负着思想教育伟大使命的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学校深化学习与工程校级专项内涵,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启动以学院副书记、学生工作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的德育实践创新(团队)项目;加大对历届“十佳辅导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为“十佳辅导员”举办专题沙龙和专题委托专题
等,通过项目实施,深化理论研究反哺实践工作,优化队伍培养,挖掘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成果。同时,学校主动对接教育部、市级辅导员海外研修项目、国内挂职访学项目,在原有定期选派优秀辅导员赴海外及港澳台访学研修的“333”培养计划基础上,着力开辟辅导员国内研修基地。遴选优秀辅导员赴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研修和挂职,加大辅导员实践培养。
高振华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专职辅导员、团委副书记,今年4月,他通过上海师范大学辅导员“攀登计划”,选派赴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思教科进行挂职,参与组织策划青春演说家、榜样华师等华南师大的品牌活动。
陈琳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辅导员,自2013年起担任学院心理专项辅导员,她充分发挥自己心理学专业的优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关注和疏导。学校也非常注重辅导员的教学能力的提高,陈琳连续两年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赛,曾获得市级二等奖的荣誉。此次通过辅导员“攀登计划”,陈琳将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仁们展开学习交流。
党员导生:从“自我教育”到“示范引领”
注重将自我教育和示范引领相结合,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学校按照“政治标准严、道德素质严、全面发展好、服务意识强”的标准严格选拔党员导生。
导生每周提交工作记录、每月提交工作反馈表,每学期进行全面总结,经过自评、他评、述职答辩等方式评选出“优秀导生”并予以表彰。通过导生队伍培养一批政治过硬、成绩过硬、能力过硬,更有强烈的主人翁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优秀学生群体,导生队伍正逐步成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载体”、“加速器”和“眺望哨”。
学校针对各学院专业分布情况,在新生还未入学就为所有班级选出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导生,组建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构成的导生队伍,“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全程参与迎新、开学、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工作,增强朋辈教育的示范引领。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范爽爽去年5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导生,9月新生入学之后,她发现结对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她和困难同学一对一结对学习,又组织高年级的同学一起成立了学习小组,整理以往的考试重点、课程笔记分享给有学习困难的同学,在线上随时随地进行答疑。
为了加大队伍持续培养,学校还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学名师、文化研究专家等担任党员、入党分子导生的导师,通过校级岗前培训、专题辅导、专项培训等形式,持续帮助导生提升综合能力素养。校学工部为每位导生购买了“成为职场MVP”新精英生涯课程,设立导生服务专项课题,坚持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同步,加大学生骨干群体培养。
来自数理学院的姜浩哲是一名党员导生,他和学院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导生一起成立了“青春知行”学生党建服务中心,不仅实现了对导生团队的统一管理,更为日常工作搭建了平台。姜浩哲还和学院导生一起,赴上海市共康中学实地考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学习学校现代、灵动、开放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机制。针对“如何衔接大学与高中学习”这一问题,姜浩哲结合导生的实际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申报了1项市级大创、1项校级科研立项。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滕建勇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全部工作都应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高校全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之中,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我们的高校更好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