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21年以来导读:“买不起”的猪价,相信大多数养猪户都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想到猪价下跌时,他们没想到它会跌得这么厉害。有人说猪价大跌,主要是产能恢复,有人说是大肥吧,有人说消费不振。其实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乱”字。今年猪市乱在哪里?
首先,猪肉市场的混乱
中国猪肉供应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内猪屠宰的猪肉,另一个是进口猪肉。今年这两个方面比往年更加混乱。先说进口猪肉。作为猪肉消费大国,中国是猪肉进口大国。2020年我国共进口了439.22万吨,2021年至今我国已经进口了149万吨,同时还有大量的猪杂,墨西哥韩国等往年进口猪肉的大国,但由于非瘟疫流行于全球,其他猪肉消费大国的猪肉供应也不足。为了满足国内猪肉供应,我们只能加入“抢肉大战”。最典型的国家是越南和菲律宾。据报道,越南因非瘟疫损失了400多万头猪,而菲律宾损失了300多万头猪。由于需要进口猪肉的国家多了,导致进口肉价从6元上涨到了9元,同时也打乱了多年形成的猪肉进出口关系.
但家猪乱宰时,猪的出栏体重大增,因为猪体重在110-120公斤时瘦肉率相对较高,在这个体重屠宰的养猪户养殖成本可以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前猪价比较低的时候,养猪户愿意按这个重量卖,屠宰企业也愿意按这个重量买。自2019年下半年猪价下跌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养猪户增加了猪的出栏重量,在猪价跌破成本线之前,最高可达137公斤。也有大量的极端猪场把猪养到400斤甚至500斤。大猪和牛猪的瘦肉率比标猪更低,当下居民更习惯消费瘦肉,就导致大肥消费缓慢,大肥积压严重也是此轮猪价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养殖端的混乱
、2018-2019年,非瘟疫对我国生猪养殖造成沉重打击,生猪存栏量迅速下降,猪肉缺口无限扩大,价格飙升至30多元一斤,生猪养殖利润也飙升至2000元。为缓解国内猪肉供应压力,国家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促进生猪产能恢复。不仅散养户和规模化猪场积极复耕补料,而且大量外资热钱进入养猪业。据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介绍,近年来,已有1000多家地产公司进入养猪行业,其中不乏碧桂园、万科等地产大佬。原来,这个社会的底层产业突然变得热闹起来。随着生猪价格下跌,养猪的利润会回归理性,养殖端会有一场血战。谁的养殖成本控制得更低,非瘟疫防控得更好,生产性能更高,谁就是这场战斗的有力武器。比如散养户有成本优势,传统养猪群体有技术优势,外资热钱有资金优势。
在这波猪价下跌之下,第一个下跌的将是半路
杀进来的二次育肥散养户,他们多是看到别人赚钱进入的养猪行业,进入后的第一批猪就栽了跟头,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成本优势的他们一定是最早出局的。然后会是靠外购仔猪存活的猪场,不论是规模场还是散养户,外购仔猪饲养的成本都要明显高于自繁自养,当下外购仔猪的猪场一头猪要亏损800元左右。
为了抵抗风险,保持生命力,有规划的猪场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了,比如淘汰产能低下的母猪,淘汰此前肥转母的母猪,更改饲料配方降低成本,改全价饲料为自配饲料。当下业内对于后市价格看衰的声音是越来越强,我认为不论是衰还是兴,现在做准备都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屠宰行业的混乱
为了保证居民的猪肉食品安全,我国实行的是生猪定点屠宰,而为了控制非瘟,各地又要求严控生猪调运,也就是说养猪户只能把猪卖给当地的屠宰场,这就使得屠宰行业在猪价方面有极高的话语权。看似这种集中屠宰好处多多,但是在光鲜的表面下掩藏着大量的不堪内幕。
1、低买高卖,赚取高额差价。现在生猪价格已经下降到了7元左右,按理猪肉价格回归10元左右才是正常价格,可多数地区的猪肉价格还在13甚至15元以上,屠企利用自己强势的话语权控制猪价和肉价,赚取高额差价。

2、联合炒猪团,制造恐慌,压低猪价。炒猪团是个可恶的群体,他们或者散布谣言称猪肉价格降至个位数,或者散布疫情,引得养猪户惊恐不安,他们再联合屠宰企业低价收猪,完全不顾养猪户的死活。
3、设置冷库,低价囤肉。屠企屠宰的生猪并不会完全投入市场,尤其是生猪价格很低的时候,他们多会选择囤积部分,如果后面继续下跌那就进行轮换,而如果猪价上涨了就囤积起来,等到价格更高的时候再出售。这会导致消费者一直吃高价肉,养猪户一直卖低价猪。

4、生猪有价无市,却高价卖肉。屠企最近一次使用这个套路就是在春节的时候,春节期间各屠宰企业都处于停工状态,每天的生猪报价也都是上涨的,生猪市场就是典型的有价无市,而屠企提高猪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价卖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