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业项目计划书,创业农业项目有哪些

“二师兄”果园里的红心猕猴桃。姚照片

“二师兄”果园里的红心猕猴桃。姚照片

中新网衢州7月28日电(张斌葛明瑞姚水木冯丽莎)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已启动相关行动计划,包括实施产业促共同富裕、推进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

当前,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粗放等问题。有鉴于此,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正在不断培育“职业农民”,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破题”之路。

种活“红阳” 新品种获省级金奖

在曲江区莲花镇史圣莲花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达180万平方米的大棚蔚为壮观。在一批“职业农民”的帮助下,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目前史圣莲花现代农业园区平均每亩土地产值2万多元,高效每亩土地平均产值10万元。“低效率”的农业在这里成了富民产业。

“我们果园总面积150亩,其中红心猕猴桃占100亩。”史圣莲花现代农业园区“两师兄”果园经营者王兆福介绍,他的红心猕猴桃在2019年浙江农博会上获得金奖,这个过程相当“烧你的船”。

史圣莲花现代农业园。王建宏

回到2014年,王兆福选择回国经营果园,成为一名“职业农民”。他从外地高价引进红心猕猴桃品种“红阳”,其中一个100亩。在此之前,当地人尝试在小范围内引进红心猕猴桃,但都失败了,这也让红心猕猴桃在当地有了“不活”的“不好评价”。

为了“种”出红心猕猴桃,王兆福学习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到土壤条件是猕猴桃种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他“免费”改良了土壤,并建造了一个专门为猕猴桃生产优质有机肥而设计的堆肥场。

事实证明,王兆福找到了红心猕猴桃的正确种植方法。温室里“红日”的收获,也为红心猕猴桃洗刷了“冤屈”。“我们果园的猕猴桃亩产可达3500公斤,整个果园的年产值约350万元。”王兆福说。

科技助力 蓝莓“一年产两胎”

同样在史圣联华现代农业园区,浙江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依靠智能技术提升农业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率,实现了蓝莓“一年两产”。

2013年,当公司负责人张锡群成为莲花镇的“职业农民”时,“几百亩连片荒地种什么才能受益”这个问题让他思考了很久。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张锡群选择引进当时我国南方很少种植的蓝莓。如今,张锡群的蓝莓基地年产量约10万公斤,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在基地里,“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得到了充分的解释:滴灌系统被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所取代,而这里更先进的“黑科技”是,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蓝莓只能

一年产一季的限制“升级”为一年产两季。


张熙群说,其中奥秘在于更换品种、无土栽培、人工补光。


走进基地新建的占地1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近500万元的大棚,新品种蓝莓苗就种在无菌的基质上,由智能化管理系统每天自动施肥12次,每次施肥精确到6滴水。同时,通过全光谱补光设施,新大棚还可以在阴雨天、夜晚等场景进行人工补光,促进蓝莓光合作用。


“这个项目投资虽大,但投入使用后,田间管理成本可大幅降低。”张熙群说,这个1万余平方米的大棚只需1名管理人员。“蓝莓‘一年产两胎’,理论上可将单位产量提升50%至100%,并错开上市季节,提高蓝莓的销售价格和产出效益。”


谋篇零售平台 布局农产品销售“新阵地”


位于盛世莲花现代农业园区的陈建海家庭农场是衢州保障型蔬菜基地,占地280亩的基地蔬果品类齐全。据统计,该基地一年的总收入(包括配送)近900万元。


“基地里试种成功的不少蔬果新品种,已在衢州市乃至浙江省推广。”农场主人陈建海介绍,近8年前,他就开始与衢州市农科院合作,进行新品种试验示范,成功后就在基地里推广种植。


“我要搭建本地优质农产品的集聚平台。”陈建海坦言,“职业农民”这一身份使自己既要关心生产,更要关注市场。近期,基地注册了相关公司实体,一款网上商城零售系统微信小程序也已开发完成。


按照陈建海的设想,通过农产品零售平台,该基地的“主业”将逐步从批发转为零售。“这样做既可提高基地产出效益,又能让本地人更方便地买到优质农产品。”


同时,为保障平台上线后,产能可以跟得上销量,陈建海的基地里一幢总投资300多万元、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生产用房已经主体完工,预计今年8月底可投入使用。


该生产用房的功能设施包括保鲜库、蔬菜清洗包装流水线、农产品直播间、农产品科普区等,日处理蔬果能力可达10000公斤。


“我们的农产品零售平台,不只销售自己的产品,也会让周边的生产基地共同参与。”陈建海说,目前,该网上商城零售系统已进入社交媒体平台的审核阶段,待审核通过后即可运行。届时,该平台将进一步补齐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链条,让农业更富民。


通过注重技术提升、市场导向,衢州市衢江区还在不断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实现土地高产出、农业高效益、农民高收入的良性循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