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21日电(记者文婧、郎冰冰)时隔三年,返乡青年张青山在一个蔬菜大县成名,蔬菜还在地里生长时就被商家订购。
张青山的故乡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是我国高原渡边夏菜的主产区之一。八月是种蔬菜的好时机。在张青山的菜地里,芹菜是绿色的,当他穿过田野时,他被晒黑了。
在榆中,张青山是一个“另类”农民。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在河北等地修路赚了一些钱。“第一,我要照顾我的父母。第二,完成这个项目后不知道下一个在哪里。我想找一个能长久的行业。”
2016年,看着家乡开阔地拔节的玉米,张青山动了心思。“在这么好的地方种玉米真可惜。榆中的高原渡边夏菜很有名,卖得也很好。还不如回家种菜。”
起初,父母反对。“老两口种了一辈子地,就为了让我停止种地和受苦,我怎么能回来?”
张青山下定了决心。在外打拼的日子让他逐渐认识到做得好才有竞争力的商业规律,也看到了人们对“吃好饭”的需求。他决定种芹菜,芹菜相对难种,他只负责种植过程。
首先,他做研究,建基地,修理温室,播种.他出生在测量领域,并把精细工作的习惯带到种植中。
为了让土壤更肥沃,菜农会在地里撒生石灰,但量和程度并不特别。在张青山,工人们被允许翻遍每一寸土地,并以合理的剂量喷洒生石灰。
这样,他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看到张青山的丰收,父母也放下了心事。
然而,种植蔬菜并不总是成功的。有一年,当地遭遇了罕见的风灾。“塑料篷布成了一个大风筝,卷起了混凝土桥墩作为地基。一阵风把几十万人吹走了。”张青山说,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重新设计了温室,及时关注天气预警,在风来之前进行检查,避免在温室内留下裂缝。
与传统菜农不同,张青山非常重视市场。每年春播前,他都会去山东、云南等地了解市场,按需种菜。在他流转的150亩土地上,种了四种不同品种的芹菜。
几年后,他因种植芹菜而出名,蔬菜还在地里,所以商人很早就订购了。甚至,他只负责种菜、收割和装车等。所有这些都是商家的责任。
“以前老人总说种菜难,自己种菜才真正有经验。没有农闲这种事。土地闲置时,人们不得不看书,看市场。”他说。
2018年,张青山带领合作社生产芹菜1000多吨,产值220多万元,长工20多人。近日,他计划新建3600平方米智能育苗钢架大棚,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榆中县,像张青山这样返乡种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几个名牌大学毕业生。这些有着新思想的年轻人,给这个有着40多年种菜历史的地方带来了新气象。
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滕辉表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优势让榆中县的高原渡边夏菜成为紧俏商品,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种植高原渡边夏菜,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借助‘一带一路’开拓国外销售市场,为高原渡边夏菜寻求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滕辉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