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映秀镇出发,穿过崩塌的山体废墟和泥石流,一路向南到达阿坝镇,然后前往都江堰3354-
这是一种多次回顾范存义心灵的方式。
十年前的5月16日,他带领第六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这是上海市第一支空投到汶川震中映秀镇的救援队伍。
96小时后,映秀镇发布封城令,18人的小分队通过这条线徒步走出映秀。
十年后的这一刻,记忆打开了大门。
用对过去岁月的深刻回忆,向深藏在灵魂深处的“故土”致敬。
18名医疗队员再次走上抗震救灾的道路。
我们的记者10年前和他们一起进占映秀,这次我们和他们一起去。
我们全程记录了“十八勇士”的“归途”,重新审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荣耀。
大石头紧贴着后脑勺砸下了山
从都江堰出发,巴士沿着青城路向北行驶。车厢外是闪烁的广告牌和行道树,眼前的城市是崭新而陌生的。在5月12日的地震中,都江堰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也是第六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离开映秀后改变防御的地方。
“我根本认不出来,我不敢认。”范存义低声自言自语。十年来,因为工作繁忙,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所有的记忆似乎都停留在2008年5月。记者保留了与医疗队一起空投到映秀的笔记。在描述空投场景时,有这样一段记录:“我们带着救灾物品乘坐直升机的那一刻,眼前破碎的山川,有一种悲凉的宁静。”
此刻,也许是怕离家乡近,车厢里也很安静。
坐公交车到新余大道,前面是杜文高速到汶川县。
“喂,这是我们出来后全身消毒的地方吗?”手术室的护士长王银打破了沉默。
“好像是,我带着火来的,防疫队的人给我喷了消毒水。”“我在这里一直等到晚上天黑,最后才坐上了回都江堰的公交车。”“没想到山上的植被这么茂盛。当时只有光秃秃的砂岩,好像是被刀割过的。”……我所有的文字,所有埋藏在心里多年的记忆,终于被释放了一点。
杜文高速公路与通往映秀镇的213国道相连。长7349米的龙溪隧道在地震后受损严重,2012年修复通车。陇西隧道和213国道给医疗队留下的记忆只有“悲惨”。
“我记得隧道又黑又长,洞顶塌了一个大洞。一块巨石落下,落在一辆路过的汽车上。我们乘坐一辆消防车,驶过汽车残骸。那一刻,我觉得时间停滞了。”多年后,护士长董依然忘不了那一幕。
当时,213国道被地震完全摧毁。队员们沿着工程师们临时开辟的泥路行走。一边是岷江的水,另一边不时有飞石滚下来。突然掉落的巨大石块和失事车辆的残骸被堵在路上。百花桥拱起成波浪状,两侧桥筋缺失,只剩下一半桥板。走在213国道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外科医生郭记得,他和小护士沈一起走的时候,头顶上的响声突然变得很大,两个人拼命地跑啊跑,一块大石头几乎顶着他们的后脑勺滚了下来。
也就是在这条60度的陡峭山路上,上海消防官兵走在前面探路,后面跟着扛着重药的“十八勇士”。爬山时,战士们伸出伤痕累累的手,一只一只地拉起来。
“我今天真的很想再看看那条路,一路上的场景我都忘不了。”董说,他们一口气走了两个多小时,因为怕余震和泥石流,甚至都不觉得累。外科医生狄建忠怕小护士走不动,就抓起她们的包,一个个自己扛着。直到你走出映秀
他才告诉同事,包太重、勒得太紧,背到后来嘴里都是血腥味。“上海六院”、“上海消防”,这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团队,因为共同的经历,从那时起便惺惺相惜,多年后依然能叫得出对方的名字。18名队员,原本奔忙于各自的岗位、甚至是并不相识的陌生同事,从那时起结成了生死相依的战友情。
断水时仅剩的半瓶果汁喂给伤员
大巴停在映秀镇商业中心。镇上居民现在大多以餐饮民宿业为生,震中饭店、重生客栈、家人客栈……就像任何一个网红旅游古镇一样,竹排原木仿古建的门楼下,霓虹招牌闪耀,游人如织。
这是哪里?曾经扎营的那片洼地到哪儿去了?直升机空投点呢?
于是大家开始分头打听,问路上的导游,问饭店门口的老板。18个人,就像和父母走散的孩子一样茫然失措。10年以后,家园变化好大,回家的孩子着急了。
等等,别急,找到了!
找到漩口中学遗址了。
时任医疗队副队长高洪保存了一张旧照片。照片上的漩口中学,是那场地震中最坚挺的建筑物,它不像镇上其他民居那样瞬间被震成瓦砾废墟,而是整体呈现出一种侧身翻转45度的奇怪造型,其中男生宿舍楼看起来仍然保持直立形态,只有一点外墙面裂缝,但是仔细一数就发现,原来5层楼的房子只剩下了4层楼,一楼整个陷入地底,2楼被压扁后只露出10多厘米的窗台。
胸外科医生赵永红记得不能更清楚了,在漩口中学倾斜的主教学楼正前方,就是上海消防一条街,当时搭了十几个露天大棚。而在“消防街”下方,是一条被震毁的岸堤,顺着岸堤爬下一个小山坡,就是一片洼地。上海六院医疗队的两顶简易帐篷,就扎在这一片泥泞地里。
曾经的帐篷区,在汶川重建过程中又变成了板房区,拆除板房重建安置房后,现在是整个镇上最热闹的所在,几乎每天要接待十几车旅游团队。
在漩口中学遗址的左上方,现在是5·12遇难者公墓,但在许许多多当年的救援者心里,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万人坑。
过去,万人坑是一个位于半山腰的村庄,地震后整个村子覆灭,幸存村民在那里挖出一条壕沟,他们把遇难者遗体抬上山安放在沟里。初到映秀时,医疗队员几乎每半小时就会听到悲怆的送行爆竹声响起。没过多久,第一条壕沟就满了,于是再渐渐往山上埋。
张庆勇医生记起一件事,有一天队长派他上山取水,当时映秀刚下过雨,山路很滑。他好不容易把水挑回营地,大家打开水桶一看,水是黑的,像墨水一样。那一桶水经过几个小时的沉淀后再烧开,就成了当天全员的额定饮水。他记得,由于映秀取水口距离万人坑很近,水源可能受了污染,而随直升机带来的饮用水早已喝完,医疗队实际上陷入断水状态。“断水,断电,粮食告急。”往事历历在目:因为物资供给跟不上,医疗队每三个人一天只能分到两瓶水,一顿饭只有两块饼干,到后期只能吃馊了的土豆饼;由于满目废墟和遗体,想找一个“方便”的地方也不容易,几乎每个队员都出现了各种生理问题;在96个小时不分昼夜的大救援中,18名队员总计医治抢救了602位灾民,其中15名重伤员。因为过度疲劳,医生王敢和护士李岚、王琪先后在抢救病人过程中虚脱晕厥……
然而,没有一个人因此流露出哪怕丝毫的畏惧,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在映秀水电厂营救马元江时,郭明高把6个人仅剩的半瓶果汁倒入吸管,输送到钢筋水泥下虚弱的幸存者口中;在映秀水电宾馆解救公路收费员蒋雨航时,为了给救援接力,张涛医生把每个人的口粮从2块饼干缩减到1块,节省下来喂给了消防队员。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现在,“十八勇士”终于找到了“那一片家园”。
天空中飘起了细雨。汶川地震纪念碑前,巨大的断裂表盘将时间永恒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时隔10年后,同样的地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又一次召开组织生活。朵朵雏菊寄哀思,猎猎红旗忆初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这一刻,长眠于漩口中学遗址下的师生们听到了,共产党人从来就不惧危难,矢志不渝,誓言无声。
这一刻,被医疗队员从死神手中抢夺回生命的幸存者们也听到了,那是感天动地的大爱与真情,奋不顾身的责任与担当。
这一刻,“十八勇士”终于回家了。10年前,他们大多是青春笑靥如花的年纪;10年后重返故地,已然尘满面鬓如霜。“看到今天的这一切,我的国、我们的家、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好,我只想说,青春无悔!”肃立于纪念碑前的外科医生郭明高这样表达内心的澎湃。
感受平凡人发自内心的崇高
人物:范存义
2008年:市六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
2018年:市六人民医院副院长
记者:10年前的这段经历,留在你心里最深的印记是什么?
范存义:最难以磨灭的,是让我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人身上的体现。记得在成都凤凰山机场,唯一的一架直升机上只有8个座位,10个队员都抢着要上去,而当时我们第一批8个队员空投到映秀后一直杳无音信;由于震后地形发生严重改变,我们乘坐的这架直升机不久就在空中失事。没有人能预知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一去何时能归来,可当时大家就是拼命地往机舱上爬,有的女护士一边哭一边喊“带我走带我走”,最后为了挤上人,我们扔掉了大量饮水食品,只带了一些抢救用药。
那时的映秀,到处弥漫着腐尸的气味和成群的毒虫,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十几个小时,我们的身心几乎都到了极限,有的人一边给伤员打点滴一边翻江倒海地吐。但是,没有一个队友对我说要回去,没有一个人在嘴上喊过“不怕牺牲英勇无私”的口号,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平凡人发自内心的崇高,以及胸怀家国大义。
记者:回过头看,当时你真的一点点都没有恐惧、担心过吗?
范存义:怎么可能?有三个时刻,我其实是非常焦虑的。
第一次,坐在直升机上,从空中俯瞰到整个汶川面目全非的样子,当时就想,这是真的上战场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这些人最后能不能全部活着出来?我这个队长可是要负责任的呀。
第二次,5月17日晚上零点左右,下起了特大暴雨,我们的防潮垫和睡袋全部泡在泥浆水里,一个多小时后发生了6.1级余震,帐篷外是山崩地裂的响声,狂风呼啸着眼看要把帐篷卷走,我们拼命用力抱住四个角,最后大家背靠背坐在一起等天亮。那个晚上我一分钟都没有睡着,因为当时身处山谷洼地,是很容易被泥石流淹没的地势。可尽管心里一直在担心,我却不敢表达,作为队长不能影响士气。
第三次,接连三个队员在救人的过程中晕厥,那段时间我们连续5天总计睡了不到10个小时,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其他人能撑多久。但是,我们已经上了战场,就没有退路,只能前进。好在,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团结的集体,身后是祖国,这是我们最终战胜恐惧、跑过死神的强大精神支柱。
记者:映秀的经历,对你以后的人生有多大影响?
范存义:2008年之前我是一个在肘关节损伤方面有点影响力的专家,2008年以后我开始转型做医院管理,全程参与负责了临港医院的筹建和运营。临港地处上海东南一角,地理位置偏僻,是上海市解决远郊人口就医难的重大规划部署,但是在建设运营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交通不便、职工队伍不稳定、病人量不足、招聘人才难等。今年是临港医院开业五年整,运转一天比一天好,我常常开玩笑说,这5年自己就像一个“铁人”般一路披荆斩棘,如果不是当年抗震救灾的锻炼,可能也就当了“逃兵”。其实,我本来可以在专业上有更好发展,但是为了城市发展,我只能舍弃自己的专业。为了大局牺牲小我,抗震救灾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
死都不怕,还有啥困难克服不了
人物:张庆勇
2008年:心内科主治医师、医疗队队员
2018年:心内科主任医师
记者:映秀大救援的过程中,哪一幕最让人感动?
张庆勇:公路收费员蒋雨航被埋124小时后获救,这是一次堪称完美的抢救。当时,我们连最基本的抢救器械都没有,就地取材把废墟中的楼房门板临时改装成担架,挖出窗帘铺在上面当床单,用倒塌的树干做成了输液架,拿纱布绷带做了一个眼罩。在上海消防队挖出蒋雨航的瞬间,我们立刻为他蒙眼、体检、打点滴,初步急救后又扛着担架、轮流为他高举输液瓶,走了十多公里山路,几乎毫发无损地护送他回到医疗点。蒋雨航的母亲,当时从千里外乘飞机换汽车打摩的,徒步翻越一座大山赶来寻找儿子。当看到儿子安全出来时,她的脸上泥水混合着泪水,紧紧抓住我们的手不放。那一幕幕,怎能忘记?
记者:你所理解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什么?
张庆勇:有一天我问队长,为什么当时大家都一心一意要去震中?为什么谁都没想到那是最危险的地方?队长说,打仗就是要冲在最前线,越是震中越需要我们。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就是映秀精神啊,就是一片赤诚、一肩担当。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一点点事,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过一点作用,也就值了!没有什么困难能战胜伟大英雄的中国人民,在那一刻对这句话感受特别深。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这几年,社会心态比较浮躁,流行精致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任何时代,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精神的支撑。10年过去了,有些东西是时间带不走的,我们会永远铭记、永远珍惜映秀精神。
一个人活着是应该有所担当的
人物:董芳辉
2008年:急诊科护士、医疗队队员
2018年:骨科护士长
记者:这10年,你的人生经历了哪些重大改变?
董芳辉:有了自己的孩子,内心变得很柔软。
记得那年,一起出发的同事沈黎文的孩子才2岁。上飞机前她对我说,别的没啥,就担心孩子以后就没有妈妈了。在映秀时,有个10个月大的男孩一直在哭,我们给他检查身体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刚好一个同事的女儿当时14个月大,同事说“他一定是想妈妈了,我女儿夜里哭醒就是找妈妈。”我们细细一问,男婴的母亲遇难了。这么多年了,每次想到这两件事就特别难受。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经常会和女儿说起当年的事,我希望她有一种自豪感。暑假带她去一大会址,荣誉墙上有一个非典时期牺牲的护士长的照片。我就告诉她,非典时妈妈也在发热门诊,每天穿着隔离衣,不敢喝水上厕所,因为衣服层层叠叠穿脱很不方便,上厕所会增加感染机会。我要让孩子从小就能接受爱的教育,知道一个人活着是应该有所担当的。
记者:抗震救灾教会了你什么?
董芳辉:大局观。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战胜困难和死神。从映秀出来后,我开始一点点改变自己,告别过去的那些“小我”。我们临时党支部当时党员不多,回来后很多人主动要求入党。经历过锤炼,人的思想境界是会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