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渤海之滨到3000多公里外的辽宁省大连市乌蒙西麓,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依附地。愿意一起努力的人,不以山海为距离,牵手25年。大连的老师、医生、技师、干部,让家乡变得比山高,比海深,写下感人的故事。
产业互补、人员互助、技术互鉴.大连和六盘水正在拓宽长期合作渠道,基于各自优势的合作兼容性和互补性日益增强,由单向帮扶转变为协调发展,携手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只开花不结果”的樱桃树是“活的”
“原有技术不成熟,管理跟不上,樱桃品质差,产量低。”六盘水六枝特区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张曾一度苦恼。樱桃树种植于2013年。“很多樱桃树只开花,结果很少”。
看到群众气馁,果园荒废,在六枝特区挂职的大连干部认为大连樱桃品质好,种植技术强。经过一番对接,大连派出了技术人员。“这里海拔高,温差大,雨水充足,适合种植樱桃。”大连弗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张来到六枝特区。“糟糕的种植是一个技术问题。枝条长得快,有营养结果。”
修剪整形,施用有机肥,授粉.2018年,大连协调3000多万元建设樱桃种植示范基地。59岁的张和妻子刘携手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但他们三年没有回家。“我们希望这里的农民全心全意关注农业科技。”
张说,去年,基地里1000多棵樱桃树卖到60多万元。“大家都看到了好处,而且今年的产量还会更高。我也在做更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试验。”
“附近区域樱桃种植面积超过1.8万亩,1230户农户受益。”张说,种苗和技术都来自大连市援建的示范基地。结合六盘水的产业特点,大连精准投金投技,打造了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增收好的项目。去年,大连实施产业合作项目19个,同比增长46.2%,实际到位资金21.25亿元。
大连市援建六盘水六枝特区樱桃示范基地。新华社记者郭
一个“不可带走的医疗队”
凌晨四五点,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灯火通明,当晚心内科医生冯雷正在进行第二次手术。"手术室和机器非常紧张。"。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的冯雷大汗淋漓。他一走下手术台就喝了很多水。他“有点累,吃不下东西”。
去年4月,来自大连市中心医院的34岁的冯雷来到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寻求帮助。“这里的医院有硬件,但有些手术医生做不了。”冯雷白天接受、跟进、咨询,晚上运营。“我想保持我的技能。”。与此同时,冯雷指示他的同事们进行30多次手术。“我们可以逐步独立操作导管射频消融等手术,诊疗水平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杨少旺表示,当地患者提到“大连专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小组”帮助,成对完成覆盖。截至目前,已有440名医学专家进驻大连支援六盘水,大连市24家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六盘水市78家医疗机构,两地8家医疗机构建立了临床、病理、影像等远程会诊、诊断和远程教育平台,为六盘水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连工厂已投产3条生产线,以玄武岩为原料的展馆、护栏等景区产品销往东北。”贵州世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李红表示,由于看好东北市场,公司于去年8月进入大连。“我们刚刚和大连的一个景区签了100多万元的订单。”
六盘水玄武岩资源丰富。为加快全产业链本土玄武岩新材料研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连市协调推动大连理工大学与贵州世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玄武岩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
r />六盘水玄武岩新材料项目落户大连,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反向飞地经济”新模式,更是双方基于各自优势的协作兼容性、互补性日益增强的缩影。“我们即将在大连旅顺口区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企业将利用两地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贵州水城力威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天喜2018年从大连到六盘水“二次创业”,从1个工厂到3个工厂,带动300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大连援建的六盘水六枝特区幼儿园项目。新华社记者郭翔 摄
5年来,大连对六盘水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62亿元。大连7个区市县、20个市直部门、30个街道和社区、121个企业和社会组织、218所学校、24家医疗机构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用精工细笔描绘温暖人心的山海“画卷”。(记者蔡拥军、郭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