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孙比大多数同龄人经验更丰富。她是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和国际汉语教师。天津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做一名草根选调生,去西藏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
与她同年研究生毕业的卢守清,放弃了创业的梦想,到黑龙江省的基层去体验乡村生活。
他们的同学罗去了云南。他想把这青春的时光给散落在一座又一座大山深处的农舍。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挤进象牙塔学习。和孙一样,他们不再只关注北上广光鲜亮丽的高薪工作,而是选择延长自己的生活半径。
《家国情怀》是天津大学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课。7年来,天津大学462名选调生到基层就业。2018届毕业生中只有206人选择扎根祖国小角落,数量较2017年增长133%。为引导学生了解和选择基层,天津大学从2017年开始组织“青苗工程”专题培训班,受益人数超过1000人。
每到毕业季,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军都会和即将走向基层的同学们畅谈青春和生活。李嘉俊对孙说,要“沉得住气”,要“有信心”,要从艰苦奋斗开始,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
当这些刚离开学校、没有工作经验、甚至没有去过农村的年轻人,真正投身到祖国偏远贫瘠的土地上时,才发现那些遥远的地方,并不是想象中的“诗和远方”。
“美丽迷人”是孙孟虹对西藏的想象。这个在繁华大都市长大的女孩,现在是西藏昌都市茶雅县的一名工人。她的日常工作是收发和写材料。然而,她很快发现,她还必须负责灾害系统、救援系统、退伍军人等信息和项目的登记和管理。
一个数据需要反复验证,一个素材经常要换三五次。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她明白“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具体问题。”
罗从今年2月底就一直住在村里扶贫。他不习惯吃饭,不方便停留,不会说话,有不同的想法.这些都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繁重和应对各种形式的疲惫。
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当他一大早起床时,他必须翻山越岭,做一个家庭调查。在为期两个月的基层扶贫工作中,罗检查了596户。他坦言:“比起研究生期间在实验室通宵探索课题的生活,少了一份激情,多了一份疲惫。”
罗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黄板坪村分散在群山之中,有一半的农户家门口没有通道。在753户家庭中,有397户贫困户已建卡,贫困发生率超过50%。他开始记录《扶贫日记》,有时是用红笔标注的扶贫调查表,有时只写“很困”等一系列省略号。
这种经历也让他真正明白,扶贫工作者必须留在村里,进行入户调查,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否则,扶贫不会变成数字化工作和填表工作吗?”
解决扶贫难题不亚于攻克科研难题。赵冰珍是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在陕西省扶风县创办电子商务扶贫。他帮助这个“知名”因病致残的贫困户,成为了网上的“细面大叔”,帮助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摆脱了贫困。2018年以来,全县137户贫困户直接参与网上销售,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最南端的建中镇高山寨村
n-index="0">茨岩塘镇做扶贫工作的杨苗来说,和村民的对话,可能是手机里的一条条空白短信。一天早上醒来,她发现夜里收到数十条空白短信,都是村里的张奶奶发来的。老人不会使用手机,一有事便向杨苗发送空白短信。杨苗立刻赶了过去,没想到奶奶紧紧地抱住她,止不住地流泪。原来张奶奶身体一直不好,儿女都在外打工,奶奶把总到家里来陪她聊天的杨苗当作亲人,想她了就深夜不停发短信。
这让杨苗感到很幸福:“没想到我能帮助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她们同样关注我,牵挂着我。”她觉得自己到基层工作的经历更像是一次炼金之旅,“让青春淬炼成金,再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刘晓艳 蔡敏璇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