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在杭州工作的收入高了一点,但在外漂泊的时候,总是担心家人。现在在老家工作,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也踏实。”重庆伟志清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工梅铮谈起现在的生活,看起来很满足。
近年来,不仅像梅铮一样选择回国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许多人选择回国创业。
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军近日透露,目前有780万人返乡开展创业创新。他指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已成为常态化趋势。”
这种“返校热”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在城市就业难,还是在家乡就业容易?
全国都是直通车侯雨桐
010年到1010年回国不是什么新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选择就地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农民工总数中,乡镇就地就业的本地农民工有1.157亿人,比上年增加103万人,增长0.9%;外出务工人员17266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0.5%。
从进城到返乡,是因为在城市工作赚钱少吗?好像不是。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4107元,比上年增长302元,增长7.9%;当地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340元,比上年增长167元,增长5.3%。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比本地农民工多767元,增速比本地农民工高2.6个百分点。
是因为工作机会少吗?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在改善。3月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1765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10万人,增长1.2%。
那么,人们为什么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工作呢?其实不是城市的深套路,而是家乡的真诚。
以前都说出去工作总是包含着一丝无奈的情绪。梅铮告诉中新社,中国是直通车记者,因为过去村里没有工业发展,她家几亩地只能“勉强吃饱”。所以我选择了通过劳务输出到江苏、浙江等地工作。
中新社张/图
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扶贫组的支持下,2019年1月,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通过引进外地建厂的村民,在金溪镇成立了服装有限公司。梅铮过年回家看到工厂的招聘信息后决定回国。
从被迫外出到主动返乡
近日,中国新闻社是一名直通车记者,走访了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巴州区、巴中市、黔江区、重庆市秀山县等地。并发现,返乡创业者不断增多的背后,正是大众创业、创新和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同时,也离不开各地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大力发展产业所做出的贡献。比如霸州区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的培育。鼓励规模化农户和返乡农民工建立家庭农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目前全区已培育家庭农场307个,为当地村民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苍溪县通过深化返乡创业“六个一”,出台了一套支持引导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一套创业台账和领导联系服务制度;储备和推广一批适合研发的项目
引领。如今苍溪县已有1568余名村民返乡创业。而黔江区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探索创新“三三三”模式,发展致富带头人400人,领(创)办企业136个,2018年回引农民工7055人,其中返乡创业1167人,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
那么,返乡回去的人都在做什么呢?

有人依然是打工,只是这一次,拿的是家乡发的工资。
21岁的梁舒育自小因脑瘤导致左手残疾,母亲2012年去世后,他就跟随父亲去宁波务工,但由于他行动不便劳动力不足,只能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2018年5月,梁舒育回到老家苍溪县,经人介绍来到舒之恒鞋业有限公司,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情况,工厂为他安排了粘贴鞋盒等较为轻松的工作。如今,梁舒育的吃住不仅由工厂承担,每月还可以领到1800元的工资。
也有人选择返乡创业。
苍溪县黄猫垭的罗洪过去一直在成都经营石材行业。2014年,当地政府号召外地本村创业人士返乡发展,罗洪便是其中一个。
返乡后的罗洪成立了四川省黄猫垭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整理土地3000多亩,建成了黄猫垭现代农业观光园。种植了枇杷、红桃及各类观赏花木,并完善了基础设施配套。园区采取“公司+农户”、“土地租金+股金分红”的模式运行,带动全乡贫困户132户、572人通过土地出租、园区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以前大家称我们这里是黄泥坎,如今大家叫我们桃花岛了!”罗洪自豪地对记者表示,如今不仅有外出务工的本村村民返乡,还有不少外地的毕业大学生来到黄猫垭发展,在其公司从事电商等渠道的销售工作。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就显示,2018年,通过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创新,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赚,创办的经济实体带动农户经营收入平均增加67%,采取订单方式带动农户的占到55%,向农户返还或分配利润平均达500多元。
来源:国是直通车
作者:张文晖
编辑: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