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外婆屯卤肉饭加盟费多少钱,卤太宗卤肉饭加盟

你有没有想过你点的外卖不是当场炸的,而是用真空菜包加热的?

近日,记者走访美团和饿了么平台上销量最高的外卖店,发现大量外卖店并没有用餐,而是使用了菜品套餐:有的一起使用,有的全部使用。

当顾客下订单时,商家取出在沸水中加热的菜包,并将其与素菜和米饭混合,从而发出外卖。

点外卖的人不会知道这个外卖现在不炒了,大部分菜的保质期都是三个月到六个月。

店里有几个微波炉,旁边还有几个配套的饭盒。屏幕上显示程序运行的图片

记者调查

多个外卖网红店使用菜肴包

8月3日下午2点,“奶奶红烧肉饭”建了一家路店。虽然高峰期已经过去,但很多骑手还在店门口等着取餐。这家店上个月在美团平台卖了23455件,上个月在饿了么平台卖了5560件,是销量很高的线上名人店。

这家商店没有餐厅。店内一个不到10平米的大堂是取餐用餐区,一个幕布后面的区域是“食品加工区”。"我们用的菜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一个店员直接说道。她不允许记者进入“厨房”。

应记者要求,店长拿出了一盘包红烧肉。“放入沸水中一定时间,然后撕开倒在米饭上。完成后,就可以发出去了。”他介绍。

这个菜包是绵阳米小福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是今年7月23日,已经生产10天了。产品符合GB7098-2015,针对保质期半年的罐头食品。

网上名人中的另一家外卖店“唐小仙和范小满”,在旁边建了一家有几个微波炉和几个配套饭盒的店。不时有店员把菜拿到微波炉里加热。

这家店上个月在美团外卖平台卖了11561件。该店负责人说,他们用的是四川无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餐袋.

有些外卖店还会拌上刚炒好的菜,用菜套餐。互助路附近一家名为“妙路乔伊”的外卖店,上个月在美团平台卖了6705件,上个月在饿了么平台卖了441件。记者以卖餐袋的名义去店里,店主却说已经在用了。

他让记者从一个纸箱里拿出一个“麻辣牛肉”菜包。这个菜包的生产日期是今年7月12日,保质期是180天。生产厂家为四川无厨食品有限公司,实施企业标签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罐头食品》。

店主说,菜只在店里一起用。“你一天要用50袋,总公司需要的量会更大。”

这家“妈妈在家”外卖店上个月在美团平台卖出了1844份,上个月在饿了么平台卖出了8777份,上个月在滴滴外卖平台卖出了7500多份。面对记者的“促销”,店员说店里已经在装菜了,从冰箱里拿出一包“麻辣香鸡”,今年7月初生产,保质期300天。“咖喱牛肉用的多一点,一天五六十包。”

外卖商家:

用菜肴包更标准化,还更“高效”

“菜包不是‘剩菜’。”“奶奶红烧肉饭”建设路店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产品是有认证的,类似于方便米饭。”他说这家商店最初是用一个锅做的。“店内炒货达不到工厂的卫生标准,然后开始用菜。”

“奶奶焖肉饭”的一位名叫陈的工作人员说,使用该套餐的商店越来越多

之后必然要涉及到的标准化问题。“想要去复制发展”。另一方面,她表示,标准化后的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工厂的卫生要求,肯定是远远高出大部分外卖店的厨房的。”


“汤小鲜和范小满”的一位负责人朱女士表示:餐包能够让门店很小的空间发挥出大的效用。“最初做到十几个门店,都是门店现炒,后来发现菜品没有办法做到标准化。”在她看来,标准化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的可控。她也提到另一原因:外卖行业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高。


那么,店家有没有考虑过告知点餐人店内用的是餐包呢?陈女士称之前并未遇到过这个问题。


朱女士说,“汤小鲜和范小满”公司内部此前确实讨论过,“有同事提出,高铁、飞机上吃的也是复热的餐包食品,也没有告知顾客,我们选择了跟随行业内的做法”;讨论也涉及过点餐人士能否接受,“想到点餐多是年轻人,判断他们接受程度高,这方面我们没有重点参考。”


生产厂家:


认同度不高 不建议告知点餐人


8月7日中午,记者以商家的名义来到四川无厨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邑县的厂房。冷库中,负责人郑先生指着包装盒上的检验检疫证,“都是有证的。”


随后,在厂房内,隔着玻璃记者注意到,切好的肉被放在地上的筐内;隔壁一位工人正拿着大勺在锅里搅拌,“切好后,在这里烹制。”


“菜做好后,在里面121℃高温灭菌后封装。”另一个房间,几个工人正在擦拭包装好的菜肴包。郑先生指着玻璃房内表示:“里面有臭氧杀菌。”


以外卖商家的身份,记者联系上米小福负责销售的王先生。“牛肉的一包6块多,猪肉的5块多,鸡肉的4块多。”他表示,除了工厂提供的餐包,还需要商家自己准备米饭和蔬菜,“搭配起来,还是考虑到新鲜度和品相的要求。”


用加热餐包,点餐人知道吗?王先生表示,“不讲没有问题”。不过他也苦恼:“大家的认同度不高。”


王先生也承认,做菜肴包的企业参差不齐,有的厂家会用低品质的材料,“我看着也生气,能够规范一下也是好事。”


负责无厨餐饮管理营销的蔡先生认为,使用餐包是外卖行业对于食品健康、美味和高效间寻求的平衡点。他表示,一些纯外卖的店使用菜肴包,“能够做到门店更小,出餐速度更快。”


蔡先生也不建议告知点餐人,一方面他认为国家并未强制要求告知,另一方面,“在客户不了解的情况下告知,可能会适得其反。”


商家:使用菜肴包成本上升


生产商:综合成本下降


“我们用的料理包。”3日下午,在香木林路上一家外卖店内,仅有的两名员工向记者说道。记者注意到,店内除了电饭煲,还摆放了几台微波炉。


“菜肴包比较适合普通人创业,投入少、回报也还可以。”朱女士说,以卤肉饭为例,此前厨师现场制作,一份卤肉饭的成本比现在用菜肴包还要低1块多。


在朱女士看来,虽然使用菜肴包后不用厨师和厨房,店面也可以更小,但是菜肴包却是贵的。


“工厂标准高,还有冷链运输成本。”外婆卤肉饭的另一位负责人持同样的说法,“我们拿一包200克的菜肴包,就要5元上下,比200克肉贵。”


不过蔡先生却说,“如果更贵,商家为什么要用呢?”他表示,从菜的材料来说,菜肴包的价格确实上升了,“但是一份菜的综合成本,包括其分摊的租金、厨师等,肯定是下降的。”


米小福的王先生也表示,使用菜肴包从食物原材料上讲并不会降低成本,但因为产品方便、出餐快等特点,可以在时间、管理以及人员的雇佣等方面节约成本。


消费者:


难以接受,应该被告知


白女士称自己“有丰富的外卖经验”,此前她一周要点3-5次外卖,在她的预设中,外卖应该是新鲜制作的,“如果是这种加热的菜肴包,不太能接受。”


尽管如此,但因工作的关系,白女士表示之后还是要点外卖,“注意甄别吧,外卖店应该把情况告知点餐的消费者。”


“感到有一些震惊。”就读于成都一高校的张同学说道。“外婆卤肉饭”她常点,她表示,对于外卖自己之前更关注卫生,没考虑过食材。“复热的话感觉心里不太舒服,而且还那么贵。”在她看来,这样对于点餐人近乎欺骗。


另一位白领陈女士直言:“那我还不如自己去买方便米饭了。”


“当然期待外卖是新鲜的。”最近经常吃外卖的张女士向记者说。虽然对外卖新鲜的期望值不会太高,但即便如此,她还是难以接受外卖店这样的做法,“这样做出来的话,那我自己也可以买啊!”


“你想想,你去一家餐馆吃饭,结果商家直接给你打开一个餐包,就像方便米饭那种,加热了后给你端上来,你什么感受?”消费者胡先生说。


外卖平台:


平台不会限制“复热”


记者联系到了饿了么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


饿了么平台规定,商户提供的外卖商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商户可以自主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用餐需求。”


是否会要求商家告知消费者?他未正面回应。


滴滴外卖相关人员表示:


“目前,很多知名餐饮商家都在采用菜肴包、中央厨房等复热手段进行餐品制作。平台对此并没有权力进行强制限制,但会积极查验其餐品安全性和完整性。”至于是否公示告知该餐品是否属于复热餐品,“需要商家和相关部门的明确授权。”


美团外卖平台认为:


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并没有禁止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预包装冷藏冷冻膳食进行复热的规定。


“美团外卖平台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餐饮商户通过菜肴复热的方式进行生产、售卖。同时,一旦发现餐饮商户在相关操作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我们也会要求商户整改并进行处罚。”


食药监局:


新规鼓励明示餐食原料


成都市食药监局表示:“只要‘方便菜肴包’取得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可以添加到米饭中的。”


至于外卖商家使用“方便菜肴包”超过了点餐人现炒的预期,“新修订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鼓励餐饮服务提供明示餐食的主要原料信息,餐食的数量或重量,但并未做强制性规定,因为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解决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


律师说法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秀表示:


“很难界定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知情权包括生产地、日期、质量、规格等,并不包括食物的加工工序。


“当然,消费者以为是现场加工的,实际又不是——这种期望的落差是存在的,需要相关部门的界定。”


北京市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小虎却认为:


经营者使用复热包的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超出了一般大众的消费认知,其没有对经营商品进行完整、准确告知,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可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向行政机关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