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外发加工手工活可靠吗,正规厂家手工活大批量外发加工广东深圳

来源:央视

(记者):从大石山区的土坯房到现代化的高层社区,从崎岖的土路到整齐的街道,从饮水困难的山区,到24小时供应自来水的新房,得益于扶贫搬迁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新市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龙安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镇东集中安置区,壮、汉、瑶、苗群众在社区广场的舞台上载歌载舞,周边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拆迁户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正如“龙安”所暗示的:繁荣、发达、长治久安。

“为了让拆迁户更好地融入新生活,我们承诺让拆迁户在城市有家,子女有学历,每户至少有一份工作。”隆安县副县长陈说,“随着这三个‘一’的实现,我们也完成了县城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消息

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要做好镇东集中安置区5847户24423人的搬迁“后半段”。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增加拆迁户就业和收入的问题。隆安县后续产业大力帮助农民转为产业工人。

镇东集中安置区距离旧县城仅一河之隔,早在规划中就明确是新县城片区的一部分,且位于片区核心区域,距离工业园区仅两公里,与老城区融为一体,与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

曾经在村里带孩子的苏荣梅,搬来后已经在工厂工作了3年多。“她每天工作8个小时,骑自行车回家能坚持10分钟以上。在这里工作后,她学到了很多,一个月收入3000多,有五险保障,挺让人满意的。”

“10年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同样在工厂工作的“90后”曾伟感受更多。“以前家里漏雨,耕地少。种植玉米等作物是自给自足的。”因此,从2008年开始,他就去了深圳工作。“搬到这里后,他不再担心生活问题。只要你想工作,就一定有机会。”由于努力工作和生意的改善,曾伟成为了工厂发泡组的副主任,他的父母也在打零工,所以一家人的收入翻了两三倍。

以扶贫车间为产业对接和脱贫攻坚的抓手,凭借劳动力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政策优惠等诸多优势,将包括28家扶贫车间在内的57家企业引入地震灾区集中安置区,鼓励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基本满足了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创业的需求。

下山进城,农民变工人

“我以前在村里种香蕉和南瓜。现在老了学不到别的东西了。我也担心如何在城市生活。”年近50岁的马当成,从古滩乡一真村搬到镇东集中安置区后,一度为生活发愁。“通过社区内‘梁潇投递’的安排,我们可以每天在家接收农业基地的招聘信息,或者是我们熟悉的修剪、摘果等农活。社区安排专门交通,按天算钱,从不拖欠。”

马立克党城,50岁左右还习惯干农活的拆迁户,普遍存在技能低、进厂难、找工作难等就业问题。在镇东集中安置区,这样的不稳定就业群体有800多个。

镇东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安置区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积极寻找农业基地等。一方面,

“每天早上5点,我们开始组织工人集合,用专车送到基地。”安置区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说,“经过近一年的经营发展,服务站成立了8个小组,每天帮助搬迁群众增收100-300元,有的工人从短期工变成了长期合同工。”据介绍,就业服务站通过“企业送订单、居民区送订单、社区送订单”的模式,组织了380批次2.8万余人到县内农业企业基地工作,有效解决了“50、60”人就业问题。

“这种工作方式相对自由,可以自己选择工作时间,我们夫妻可以轮流照顾家庭。”解决了疑惑后,马当成对搬迁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活力,凭借自己的经历有了责任感。现在他是负责组织工人的小组组长。

对于60至80岁仍想工作的老年居民,安置区还设立了夕阳幸福工坊,提供手工插花技能培训、生产加工等。每天有近40人在田间生产,也可以选择在家加工生产。“我每天送我的孙子们上学和放学,业余时间来这里。我一天能做100多朵手工花,有工作真好。”63岁的魏凤祥搬到这里已经两年多了,在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新邻居。

安置区积极组织多部门联动,通过建立就业服务站和与农业企业的有效协作,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实现了劳动力就业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