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文七君
编辑 l 星里浣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这两天全网都被一条新闻报道《南风窗》屏蔽了。
跨国公司高管鲍是中国和美国的注册律师。他性侵了14岁的“养女”李星星四年。
这份报告中描述的细节令人震惊,我不忍心在此重复。还不了解的读者可以去@南窗看原文。
自从性侵案发展以来,报案越来越多,案件也越来越复杂。
但是不管它有多复杂,它都无法掩盖这个事实:一个40多岁的男人,与一名14岁的少女发生了性关系。
有网友说得好:李星星发生的事情不叫反转。只有从未发生过性关系的时候,才叫做逆转。
随着今天李星星事件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空缺。
他们,是把李星星们推向鲍毓明们的无形推手。
如果不重视这些推手造成的问题,以后只恐怕还会有更多的李星星。
01
推手一:缺位的父母
父母本是孩子第一道防线
却成为悲剧的助力
为什么李星星的妈妈作为亲生母亲,要把自己十几岁的女儿送给陌生男子?这是一个没有人理解的问题。
目前,这位母亲的真实动机以及她对女儿长期入侵的了解程度尚未确定。我们也不想把她当成一个为了钱卖女人的母亲。
根据目前的事实报道,可以确认的是,母亲将女儿交给一个不知道互联网根源的陌生男子收养,是极其无知的。
2015年,年仅13岁的李星星,母亲敢于留在南方,让她在网上认识的所谓“养父”鲍,带她一个人去北京读书。
是的,鲍40岁未婚,名校毕业,是一名律师,对孩子很关心,而且似乎可靠又踏实。让他的女儿跟着他,将来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母亲巨大遗漏的借口。
把一个年轻的女孩送到一个陌生的男人身边,和她长期相处,就是低估了人性的邪恶和欲望的贪婪。
不要说是发给陌生的异性,就是异性的熟人也不能绝对信任。
看看下面这组骇人听闻的数据吧:
2018年媒体曝光的317起儿童性侵案件中,66.25%是熟人性侵。
这些熟人包括老师、亲戚、邻居、父母和同事。
李星星事件发生后,一位微博网友@发布了一个创可贴太史球,并告诉她隐瞒了20多年的秘密:她7岁时,曾被17岁的表妹性侵。
发出这篇文章
微博仅仅2个小时后,她收到了上千条网友的私信,全部都是阴暗的秘密。生父、继父、养父、爷爷、姥爷、堂哥、表哥、老师、邻居,都是性侵者。

许多人以为只有远方的陌生人才叫危险,其实危险一直在你身边,在你眼皮底下。
李星星被性侵后,没想过第一时间找自己的母亲,而是选择网上求助。很有可能对母亲非常失望,知道自己无法通过母亲获得救助。
为何对母亲失望,背后的原因还未浮出水面。但是李星星的悲剧,她母亲难辞其咎。
父亲的问题也很离奇。
整个事件发展至今,没有看到父亲的任何新闻。从始至终,父亲完全缺位。
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想过,一个父亲的缺位对女孩成长的影响有多大。
父亲是女孩出生以后接触的第一位异性。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培养正确的性别观,都是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的。
一个女孩从小与父亲相处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她长大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一种是坚决排斥异性,无法跟异性相处。
我见过太多坚持不婚的女性,都因从小与父亲关系恶劣,长大了根本不懂如何与异性和谐共处,也早对异性产生了失望和排斥心理。
一种是特别贪恋异性的关怀,对方一点点示好就容易感动。
这种从小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了特别容易对陌生男性产生依赖。
在李星星事件中,很多网友不理解为什么李星星性格有很多矛盾点。这背后的人性复杂,很难说清楚。但是父亲的缺位问题,不容忽视。
父母是孩子第一道防线,是孩子最后的依靠,是孩子受伤后的港湾。
但是很遗憾,李星星的父母反而成了她悲剧的一把助力。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从父母那里学到如何远离伤害,学到如何不伤害他人,学到怎么健康成长。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请尽早给孩子及时的教育,请尽量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无知和亲情缺位的牺牲品。
02
推手二:缺失的性教育
你嫌性教育太早
性侵者不嫌你孩子太小
李星星事件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看了十分揪心。
被性侵后,李星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下体会剧烈疼痛。她只好偷偷去百度上查,一位医生奶奶告诉她:你被强暴了。
已经14岁的女孩,居然一点性知识都没有,连自己被强暴了都不知道。
我们最落后的教育,大概就是性教育,包括生理知识教育,两性关系教育等等。
海军计生宣教中心曾有个统计调查:80%的少年都是“性盲”。
当性侵发生后,有些受害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性侵了,有些不知道如何抗争发声,有些因为羞耻不敢发声。
这些情况无疑都助长了性侵者的气焰,不仅让他们逍遥法外,更给他们创造了屡屡得手的契机。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很多家长老师,耻于谈性。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思琪对妈妈说:我们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房思琪妈妈的回答,是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回答。
林奕含说: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你也许也经历过这样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你问长辈你是怎么来的,他们异口同声: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
长大了,你去买卫生巾,店家会拿黑色袋子装,他们默认这些东西别人是不能看见的。
成年了,如果你谈恋爱,家长会千叮万嘱不要有婚前性行为,因为那也是羞耻的。
凡此种种,很容易让一个女性有强烈的羞耻感。更让他们在被侵犯时,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只能隐忍自苦。
那些遮遮掩掩,为犯罪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开始补习教师李国华只是试探,小女孩瞬间脸红了……
终于有一天,老师动手了,因为他察觉到女孩的自尊心——
一个如此精致的女孩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

2017 年,国内曾出版过一套性教育教材,叫《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教材直接使用了性器官的名称,还有生理知识插图。
许多家长认为内容劲爆露骨,不适合拿出来教给孩子,对此强烈反对。校方迫于巨大压力,不得不收回所有课本。

事实上,这套教材是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研发的,是非常好的性教育教材。
家长们没有意识到: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性为何物,更谈不上防止被性侵。
@贴着创可贴的太史毛球 说,在被表哥性侵时,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做游戏。
“我当时对性完全没概念,他是用“做游戏”的名义骗我进行的,设计了一系列‘游戏规则‘和我‘玩‘。而且由于心虚,他每次都要一起躲到床底下去实施侵犯。”
“我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游戏,和他玩得很开心。”
这真的太让人痛心了。
如果早点学到正确的性知识,姑娘何至于此?
当老师家长还在谈性色变时,性教育的缺失,早已成为犯罪者的有力帮凶。
有句话说得好:你嫌性教育太早,可惜性侵者不嫌你孩子太小。
本应该最重视孩子性教育的家长老师,竟成为孩子性教育路上最大的阻力。
李星星连强暴是什么都不知道,遑论自保。
鸵鸟埋沙式的性教育缺位,早该受到重视了。
性教育这堂重要的人生大课,还要一再等着坏人来教吗?
03
推手三:文化的无意识引导
其实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
最近这段时间,曝光了很多恶性事件。
上个月,韩国N号房事件,震惊全世界。4月11日,北大PUA事件里的女主角包丽去世了。
N号房事件和北大PUA事件,都指向了“女性被霸权和物化”。
你以为,男性对女性的霸权和物化只出现在这些极端事件上吗?
不,它在我们周围无孔不入。

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现在很多火爆的言情小说和电视剧里,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和霸权,已经被浪漫化了。
壁咚,抱头强吻……请你仔细地想一想,电视剧里霸道总裁对女性的追求,哪一个不是以“占有”的面貌出现?
壁咚强吻也好,不由分说公主抱也好,不准你跟别的异性过从甚密也好,都是不容置疑、不容拒绝的底色。
只是因为他人品不坏,他长得好看,他家世可以,于是这种占有就被美化了,成为无数少女梦寐以求的追求手段。
强吻的时候你觉得浪漫,强抱的时候你说羡慕公主抱,那么强暴的时候呢?
她们告诉自己说:因为男生对自己爱得热烈,所以控制不住自己。
这成为男性伤害女性的一个完美幌子。

最近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能够看出,鲍毓明开始用“父女般的爱情”为自己洗地。
因为霸道总裁文化的日益兴盛,人们对于“霸道”一词的理解,越来越正当化,甚至浪漫化。人们对“霸道式爱情”背后的深意,已经失去了敏感性。
鲍毓明想把这件事美化成一个“难以自控的爱情故事”。
可怕。
原来他不仅精通法律,更洞悉人心。
这件事情太值得我们警醒了。我们距离N号房,距离李星星事件,根本没多远。

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深思:荡妇羞辱。
李星星事件里,鲍曾威胁她:你不能把我们的秘密说出去,说出去你就不干净了,所有人都会讨厌你。
他之所以借此威胁,是因为他知道,很多人认为,被性侵是一件丑事。
女性被性侵,大众第一反应是从女性身上找原因。
“你当时穿的什么衣服?你是不是裙子穿得太短?你是不是在外面喝醉酒了?”
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受害者。
还有那些背后的指指点点。
“这个人肯定会撩骚,不自重自爱。”
“不过强奸而已,又没有断腿断手。”
“她失去了贞操,一辈子都毁了。”
太多的荡妇羞辱,让受害者根本不敢张扬。
林奕含被性侵后,曾经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学校里女同学被老师看上了,妈妈你怎么看?
妈妈答道:一定是那女生太骚。
这么一句话,让林却步了。她不敢再向母亲寻求帮助,她像无数被侵害的女性一样,选择了沉默。
不管是霸道总裁文化,还是荡妇羞辱,这些或无意识或有意为之的引导,常常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
前者美化了男性施暴者强迫的嘴脸,后者切断了女性受害者呼救的门路。
04
如果声音是一种力量
请用在更公平正义的地方
李星星事件发展到今天,有太多让人痛心的地方。
无知的母亲,缺位的父亲,漠视纵容的司法机构,旁观者的伤口撒盐,荡妇羞辱的社会污名化,还有媒体有失公正的报道。
4月12日,财新网发了篇特稿《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

尽管根本没有采访李星星本人,这篇特稿开篇就预设了立场,甚至可以说下了结论。
财新网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媒体,但这篇报道却令我大失所望。
新闻专业主义,没有。人道主义,没有。只有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傲慢不屑。
据网上流出的截图来看,发文作者还在朋友圈发了以下言论。


“只是想找个sugar daddy”,“灵魂之光、生命之火”,“故事会人格”……
真遗憾,这位女性作者释放的恶意,一点也不比社会砸在女性身上的恶意少。
因为报道反应巨大,财新很快删了稿子。

4月13日,财新网声明致歉。可惜,他们把重点道歉对象搞错了。
没有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新闻专业主义,财新辜负了读者的信赖。
但是更严重的是,稿件的措辞严重伤害了小姑娘的名誉和感情。
财新报道出来后,很多人在网上评论:
“终于反转了,这就是一个二奶转正不成功的故事。”
“原来不是强奸,就是个小情人而已。”
“价钱没谈拢而已,鲍某被仙人跳了。”
对于一名受害者来说,这无疑是伤口撒盐。
据报道,小女孩目前状态很差,有重度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急障碍,创伤比较大。

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不对等的。
一个是40多岁的名企高管,200斤,持有两国律师执照,知晓法律,懂得钻空子。
一个是13岁的小姑娘,70斤,没有父母家人关爱,连最基本的性知识都不具备。
无论是年龄、体重、身材,还是人生阅历、地位、资源,两者都有巨大差距。
这是一个高位成年人对低位未成年人的降维攻击。
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不对等的,新闻工作者更要执秤指心,避免对当事人进行二次伤害。
我还记得公号@呦呦鹿鸣 曾经说过一段话,一直深以为然。
“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如果声音是一种力量,请把它用在更公平正义的地方。
05
李星星事件背后
还有无数个李星星和鲍毓明
在这起案件里,还有两个细节,细思极恐。
2015年,鲍在网络上多次表示想要收养孩子。李星星母亲于是通过网友介绍认识了鲍。
2018年,鲍连续访问了多个“送养女宝宝”的qq空间。
李星星说:不只有我,还有其他小孩儿。现在我受伤害,将来还会有别的小孩受伤害。

近日,有媒体记者在知乎上搜索“送养”,找到多条“送养小孩”信息。

记者还发现了网络送养黑产链,中介建群,小孩售价10万起。

记者以“咨询如何领养孩子”为名联系网友,得到的回复是:自己已经“领到”了孩子,“订的时候孕妇才怀孕八个月,现在‘我女儿’一个多月。花了四万块钱。”
送养者、中介、收养者,这已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李星星事件,肯定不是个案。鲍毓明是不是某个灰色产业链的一环,我们还不得知。
如果真的存在非法收养的灰色产业链,或者说是假借收养之名行买卖幼女之罪,这背后,都是一张巨大的网。
绝对不可姑息。

2018年夏,纪录片《日本之耻》火爆朋友圈。 女主角伊藤诗织公开自己被强奸的事实,成为日本史上首位公开告发性侵事件的女性。
被性侵时,伊藤只不过是个25岁的年轻毕业生。而侵犯她的,是时任东京广播公司华盛顿分社的社长山口敬之,与安倍晋三私交甚好。
“你可以告我,反正你告不赢我!”
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女学生抗争强权的故事。
从2015年起,伊藤状告山口就遭遇层层阻挠。警界一度曾放弃调查,司法上诉也屡遭失败。甚至还有电视节目公开嘲笑她,污蔑她为了找工作而出卖肉体。
但这一切都没有让她放弃。2019年底,伊藤诗织胜诉。她抗争了四年。
2017年,伊藤事件引发了日本全社会对性侵的关注,日本因此修订了强奸法。日本首家支持受害者的全国性基金会成立。
这些,都缘于伊藤的勇敢与坚持。没有小小的她,就没有社会这大大的进步。

正是因为伊藤事件,让我深刻地明白:
我们所有人,都不应该沉默。
每一次发声,都是一次抗争。
每一次抗争,都有意义。
一个声音再微弱,汇聚到了一起,也一定嘹亮。那一定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份力量越强大,鲍毓明这样的禽兽被惩罚的几率就会越大。
但是我也清楚,鲍毓明不是第一个性犯罪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要想防止更多的悲剧,我们还需要整个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整个社会风气的长足进步。
我们需要普及性教育,让孩子懂得及时说不。
我们需要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让更多的公益组织参与进来。
我们需要更健全的司法保护,需要督促调高14岁的年龄限制,不让法律成为某些人居心叵测的工具。
我们需要拒绝荡妇羞辱,让被侵害的女性勇敢为自己发声。
我们需要向受害者投向更多的鼓励支持,让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错。错的是实施性侵的犯罪分子。
林奕含生前曾说过:我原谅了他(性侵者),因为这样我才能活下去。你们不能原谅他,因为这样其他女孩才能活下去。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慕克维格博士说,强奸是世界上最廉价的武器。因为这类暴力会摧毁一个人,还会摧毁他们身边的人,经年累月。
因为太痛苦,林奕含还是自杀了。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幸地成为了房思琪、林奕含和李星星。
而我们,不能姑息任何一个鲍毓明。
@腰线 的作者桑桑姐说:这个世界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亲手搭建。
鲍毓明,要么成为警示,要么成为指南。
李星星,要么坠入黑暗,要么成为明灯。
这一切,其实决定权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别让那些受害者孤立无援。让他们免于恐惧,自由地活在日光之下,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
请别忘了,你所支持的一切,构建了这个世界。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文七君。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