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口号的提出,国家正在大力进行土地和宅基地改革,探索“三权分立”,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障农业全面发展。然而,改革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养老。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没有太大提高,很多人到了80岁还要下地干活。
由于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老年人通常要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很多人到了老年仍然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这就需要国家帮助他们赡养老人,解决他们的养老压力和负担。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2.64亿人年满60岁,占总人口的18.7%,老龄化现象加剧,使得养老工作更加严峻。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占23.81%,老龄化更为严重。
农村养老改革有3大阻力
-1、养老金太少
农村老人年轻时工作辛苦,老了之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各种小毛病增多,使得这些人养老更加困难。虽然国家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新的农村保险,但从55元涨至93元,就算各省市也给出了一笔补助,但除北上津外,其他省市养老金水平才不过100-200元,2020年农民人均养老金也不过才170元/月。的基本养老金在12年里只涨了三倍据统计,农村养老金只能保障老年人40%的生活费用,剩余的那笔钱需要子女供给,或者老人可以通过打零工、务农赚取一笔收入。因此,农村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很多。只有提高养老金才是正道。
2、第三养老支柱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也在探索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今年明确推出商业养老保险,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障,但目前仅在部分地区试点。现在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坑农害农的问题也很多。农民不敢买商业养老保险,所以希望政府能重视商业养老保险的建设。2010年至2010年,城镇职工养老金增长4.5%,职工社保迎来“17连涨”。今年人均养老金增加130.5元,2020年人均养老金为每月2900元。可见,老年职工的养老收入很不错,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许多老年人四处旅行,享受日常娱乐和锻炼,享受悠闲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金一般在100-200元。有人认为农村人不参加社保,自然不应该领取太多养老金。事实上,农村老一辈人对国家的贡献不亚于城市人,在城市退休制度建立之前,职工并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农民不指望领到太多养老金,只想像职工社保一样,基本养老金年年涨,让农民满意。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水平,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指出,要落实“城市居住保障”的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大力建设养老基础设施,探索养老新方式。
>上个月,民政部发布了《“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其中重点指出要推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让老人的生活得以保证,激发农村改革制度的活力,未来五年,有2个好消息。
1、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制度
对于职工社保,早在2005年时官方就上调养老金,截止今年实现了17连涨。然而,农民退休制度没有建立,新农保也没有完善,其基础养老金偏低,且也没有形成连年上调机制。
然而,如今的养老金水平很难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因此《规划》中明确指出,接下来要形成城居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这就表明,未来农村基础养老金可能会逐年上涨,这自然是一大好消息,到时候农民的养老金待遇提升,减轻子女的负担。

2、多层次养老体系
如今的农村养老模式单一,10亿多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过因人们的参保档次低, 领取的补助金不是太高,难以满足大家的生活花费。
为此,官方也提出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如农民也可参加灵活就业人员社保,降低了参保门槛,也能提升农民的养老金水平。
同时,如今官方也支持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工作,通过商业保险、储蓄型养老险保证自己的养老待遇,解决养老痛点问题。

如此来看,接下来农民养老金大概率要上涨。不过在《规划》中也提到,“十四五”期间也会开展延迟退休政策,延迟到65周岁,且最低参保年限从15年提高至20年左右,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