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大一小两家互联网公司卷入了人事纠纷。首先,Renren.com的创始人陈一舟和前副总裁杜跃不高兴。后者带着一封措辞强硬的辞职信离开了网站。随后的一个月,Renren.com“四大高管离职”的消息也相继传出。另一个是在线教育项目“方便面吧”,刚刚获得融资,估值1亿元。因为CTO和创始人、CEO为了股权反目成仇,他们拿走并删除了项目的所有代码,公司一夜之间就倒闭了。
这些发生在互联网企业家身上的传说,在传统企业中可能很少见。创始人的年轻化和资本市场的青睐,使得这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比传统企业拥有更不稳定的组织基因。尤其是在人员结构上,“激情”的分量远远大于“规则”。比如方便面吧创始人只负责技术。出生于1992年的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前获得了大规模的资助。他在技术方面无可指责,但在融资方面缺乏经验,最终与负责融资的CEO发生了冲突。Renren.com的逐渐衰落离不开持续的“内讧传闻”和“投机模仿”,从峰值55.3亿美元的市值跌至目前的12.5亿美元。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人事争议的成本有时比传统行业更糟糕。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不同于传统公司的管理模式确实更有效,很多新概念也在不断冒出来,比如扁平化管理,比如敏捷开发,还有一些流行的试错概念。但创业公司本身就是如此脆弱,每个公司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最根本的竞争力是核心团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其实对于一个正常的企业来说,无论是人才的高质量选拔,还是应聘者对行业和企业的适应过程,还是在应聘者不胜任的情况下进行重新调整,都需要一个周期。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圈,如果错过了窗口期,你的创业项目可能会面临死亡。比如方便面,估计价值600万到1亿元,只是今年4月份推出的一个实验项目。有多少泡沫成分?而整个行业处于一个“要么跑,要么死”的非理性环境中。像Renren.com这样保守的人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像方便面一样咄咄逼人,容易被资本吞噬,外部环境又如此“紧迫”,难怪创始人往往优柔寡断,与合伙人意见相左。
对一大一小两家互联网公司的仔细分析表明,创始人的“独断专行”受到了指责。对于很多创始人来说,商业直觉和创造力是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素质。很多人摆脱不了创业初期的“情感”,也无法放弃企业的“亲子情感”,因为创业初期的苦心经营,加班时的不眠之夜,企业遇到困难时的艰苦奋斗。但是,如果一个创始人是CEO,他就应该对董事会和股东负责。这种意识要高于员工甚至客户,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如果一个创始人不是CEO,他应该更加警惕自己的“情绪”是否阻碍了CEO把握整个企业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激情”和“传奇”只能说是“故事”,却不值得效仿和效仿的原因,因为商业终究是商业,企业是经济实体。虽然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但实际上,经过多轮融资或上市,它已经不是属于创始人的物品了。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看到了很多创业奇迹,但其实创业成功真的是低概率事件。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而不是在他们最辛苦、最辛苦、最被忽视、资源最稀缺的时候倒下,而是在他们规模逐渐扩大、融资逐渐增加、即将从创业公司转型为更成熟企业的时候失去光芒。这不仅是因为行业环境的急功近利,更是因为创始人自身的情感超越了理性,对商业没有成熟客观的认识。在初创企业中,情况并非如此,企业家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完善他们的平衡。在这个“快”的时代,在“快”的行业中,很难避免的可能是“快活快死”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