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美赛都有什么奖 小美创业

关注微信:哆嗒数学网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作者:许政根, 哆嗒数学网群友。

我想了很久我是否需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我对数学建模的感受应该很复杂。玩了快一年了,什么都不会,一直一步一步的爬。现在基本上可以走自己的路,学很多套路和软件。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加了7788个各种规模的活动,获得了大约七八个省级奖项。虽然大部分都是二三等,但除了国美比赛,我还是有遗憾的。也许我没什么好担心的,我的大学就要结束了。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我的建模经验。

知道数学建模应该是我大一的暑假,在此之前,因为一直对数学感兴趣,所以在图书馆大致看完了线性生成和概率论。暑假无聊的一天,突然看到QQ群里有人在聊这个话题,但当时的对话很浅。因为我是数学兴趣小组,所以只提了一点,连同运筹学。

但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我去知乎和百度搜索这个话题,问了一些网友和现在大多数新手一样的问题,问这个怎么学。读完了本科非数值专业的三本书。如果是,我该如何开始?其实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答案就出来了。这样,三本书差不多,需要更多的教程和论文才能入门。在我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最敷衍的回答了。不如直接发个知乎的技术帖。至少,这让他们感觉比含糊其辞要好。人们很容易放弃。

不过,我出生的时候可能不怕老虎。虽然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我对一些非常高的公式感到气馁。但是对一些文章中同样高大的图形和方程求解数据的专业解读(当时没有查试卷)让我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我也能建造这样的东西。即使答案是错的,解释方向也是相反的,与一些标准答案的结果背道而驰,我还是想自己造一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通过我大一的人际关系,偶然了解到了学校里的模特协会,所以我可能会成为我们学院这几年的第一个协会成员。(因为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大二的时候很多大一新生都加入了我。)我很兴奋,也有点不安正式加入学校,但这可能给我带来了第二次挫折。

正式加入社团的时候,发现除了每周的讲座之外,和其他社团基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上课的内容太水了,所以其他时候,除了比赛期间,基本都偏离了数学建模的主题,走向了娱乐。当然,这不能说是坏事。毕竟社团的目的是社交,认识更多对它感兴趣的人也是大学应该具备的一种交际能力。然而,既然我已经设定了目标,我正在努力前进。我不能说我只有一步之遥,但我放弃了最后一步,因为一个朋友拉了一把。无论是等待绝望还是梦想成真,我都会坚定地踩在上面。

我在图书馆还是继续看了很多建模相关的书,比如《运筹学》,《数值分析》,《数学模型》,《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等。这里和我上面读的线生成和概率论不一样。我相当于在读一本小说。第一次刷完,我就没什么好看的了,因为理论真的很先进,而且我出生在班外。现在我基本上只忘记了一个名字。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有些东西我真的看不懂,光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那个时候,可能有一种固执的努力让我坚持下去,而且时间充裕,环境封闭(大二第二学期才买的电脑,但是我觉得家里不需要带笔记本,所以基本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电脑),做了很多没用的工作,看小说的时候很累。

到了大二第二学期,我才真正开始明白数学模型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当时看了一个数学模型的公益讲座,偶然发现2016年C高教杯冠军和高中同学是一个专业的,住在对面宿舍。我马上问他如何通过关系进入数学模型的圈子,但他并不是很想跟我说话。最后我去微博一个注册账号,用微博私信的形式问他问题。然后他让我去见清华大学的谢金星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吴孟达教授。然后我也这么做了。看了半个谢,全个吴,隐约觉得自己又近了一步。当我想再和他说话时,他再也没有回到我身边。

我真的进入了数学模型的圈子,去年4月中下旬和5月初开始玩。当时正在举行网络挑战赛。当时我没有参加比赛。我只是说我想做这个比赛,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然后我选择了预测考研的市场份额。然而,我得到了一份有1000多人参与的问卷,但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也许这也是一个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问题。没有经验,人们往往不知所措。但幸运的是,官方给出了参考模型答案。

,我依然还记得当时第一问是主成分或因子分析,我就带着一个U盘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开了一台电脑自己慢慢摸索,从区分这两种算法到下spss软件和mathtype,走得非常缓慢,直到寸步难行。那时候上机时间也是加了又加,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直到值班的人说关门了,我才起身离去。也就是这个时候,建模教会了我如何让大脑高速进行头脑风暴,但思维停止运转后的无力感也是随之而生。最后结果我也仅仅做出来第一问,有点惨,基础太差。


之后又顺着这股劲和兴趣打了校赛、mathorcup和电工杯,这三者基本上我都是带着U盘到图书馆或者找同学电脑蹭一下来尝试着做,其中校赛和电工杯是真正去报名的,但结果怎么说呢,具体内容我就不再做过多解释了。打电工杯的时候我和我队友因为是同一个专业,有课,导致了我不得不逃课去弄这个比赛,这也是第一个教会我开房通宵建模的比赛,之后的一些比赛简直就对这熟能生巧了。


但结果依然很惨,我第二天被老师叫回来修改报表,不修改那我此门成绩挂科处理。我还记得当时是含着泪放弃了我好不容易写的部分论文。但那个时候我加入了一个很好的组织,那应该是我大学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吧,应该。


这张是哈商的曲姐发的照片,我在上个月看去年今日的时候看到的,曲姐是个很单纯善良的人,她当时是被任命为班长,给了我很多的经验,我也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备战国赛,实力都很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当时或许我比较活跃,只要一有题,基本都会第一个冒头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就会有一票的大佬们光速打脸,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你们的指导,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交流,我也不会进步得那么快再走弯路了。


之后随着交流的增多,我遇到了今后一直聊得来的两个好友,一个是南邮的陈同学,一个是矿大的杜同学,虽然名义上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但我觉得,还是他们带我带得更多点。


暑假前,南邮的培训通知就已经出来了,接近两个半月的漫长培训期,老师基本不讲课,全是模拟实战,从98年到17年的题,开始一个月是4天一篇,后面就全是3天一篇。当时我都惊呆了,在怀疑这应该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陈同学觉得很正常,说哪个比赛不是这样,然后我就以666的形式表达了对大佬的仰慕之情……我也依然记得他当时跟我讲的一句话,“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之后他邀请了我加入他们这次的培训,我当时正好也在学校内的培训,只不过我的培训是上课并且只有两个礼拜,所以我就直接答应了他,然后就开始了真正的交流。我还记得我培训的时候状态是挺不错的,一边能和队友完成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边又和他聊某某年的赛题应该怎么去处理。然后大概确定思路和命题方向,他就开始自己建模,我也尝试着自己去做,但往往我的想法还是欠缺了一些。几天之后,当他把论文发给我看的时候,我还在为一些小问题做调整,看了他的论文之后只感觉到惊艳,对,惊艳。从始至终,我都认为这就是国奖论文,因为太妙了,相形见绌之下,我不战而败。


之后他还是保持着这种状态,论文也越来越完美,但我也不甘示弱吧,虽然我不会真正去写论文,因为没有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建模,顺带编程,勉强跟得上他的脚步。那个暑假我算是一日千里了,有时候因为我在家惰性太大的时候,他抛过来一个问题,我不得不强行去查文献弄懂研究。现在想想,真的是被带飞啊。


暑假结束后,出去工作的杜同学也回了,然后陈同学他们那边的培训也接近尾声,基本人人一本论文集,他们所有人就这么走过来了。对了,本来暑假前是邀请过杜同学的,讨论组也拉好了,但很可惜,有工作在身,否则我现在想想,这组合简直无敌了,简直梦之队,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写别人不敢写。我顺便还能跟着后面打打酱油,岂不美哉!(写到这里,不禁笑出了声)但也就想想了。


国赛前,我们各自都压了自己最擅长的又很大可能今年会出现的算法,然后还有几天的时候讨论了一下遗传算法的过程,还有一些常见传统算法的纰漏,就这样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等来了国赛。


但国赛算是我从开始建模到现在为止最大的一场失败。可能是我之前得到了太多的打击和挫折,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就越想在这次建模证明自己,突破自己。当题目出来到第二天我去深入思索,我发现这题正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我觉得我一定能做好它。但当时我可能心态就有问题了,这也导致我后来的几天刚愎自用,强行给题目凑上了各种各样我觉得可以的模型,却忽略了挖掘题目本身所给的信息,这也让队友有些苦不堪言吧,现在想想确实是很抱歉。这场失败给了我相当长时间的自我反思与感伤。


国赛之后的低谷期很长,我在怀疑我到底适不适合建模。正好这个时候陈同学他说他要转行了,去弄机器学习,然后我本身就看了部分书,于是就跟着过去继续玩。但玩了一个多月后我发现,玩这个还是要有老师和机器在旁边带比较好,因为最后是要交一个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的结论,而他的指导老师很强,是当时天池排进前十的大神,我看了一下前五十的人基本都是985的或者已经工作的,所以我后来还是干回了老本行继续建模。


中间经历了亚太赛、小美赛,我都有过去做做,一边思索着自己的错误一边打这些比赛,正好这时候杜同学又找到了我,他觉得我不能这么迷了(其实想想,那段时间确实挺迷的,做了这么多,依然有些无法正视国赛的错误),然后叫我和他一起做项目,那个时候他交了我很多细节和方向,聊了很多关于以后的打算,那也是我第一次实战。项目是基于博弈论的角度去解决矿山调度,他那边的西南交通的指导老师就列个大概,需要我们模拟整个过程,我就差不多研究了一个礼拜的博弈论与国内文献,也仅仅只想到前几步应该怎么做,但要弄出一整套的理论,还是非常欠火候。而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瓶颈,他以前发过多目标优化的核心,但这种问题他说是头一次。就这样弄了将近一个月,因为我还有蓝桥杯和考试需要准备,我就先撤了,太难了……


中间陆陆续续我又打了几场比赛,这次学校里面找到一个比较给力的队友——胡同学,从校赛后就一直在交流,虽然不是一队但一起参加了国赛。然后国赛后我报名的亚太,他报名的小美,中间慢慢就变成了好朋友。他数学功底很强,应该是我还没了解竞赛前知道的最强的了,但建模功底一般,在前面几场比赛里和我一样都喜欢取巧,然后犯了很多新手会犯的错误,但做得比赛多了渐渐熟练之后错误少了很多,可取巧和偷懒还是会有。其实我现在想明白了怎样取巧,高考刚过,作文分一二三等立意,建模其实说简单点也一样,只有针对一等立意去取巧,去透析问题所要求的含义,评委才感觉很自然、不突兀,若不是的话很容易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到论文渐渐走远,所以关于这个,一定要对题目有个全方位的理解,否则很难拿奖,拿了也不是大奖。


今年年初很可惜我没有参加到美赛,因为我和队友在那段时间都有事,不过我还是尽可能自己模拟了一下美赛的赛题,之后也和前面两位讨论了一波思路,基本把MCM解决了问题分析。之后开学后和胡同学组了个队打了mathor和电工,自己算是又单带了五一,但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吧,虽然都有省奖,但和自己预估的还是有些差距。然后杜同学蝉联了五一的一等奖,我又和他深入交流了一波,发现确实还是有地方自己没注意到,依然很可惜,本来是自己拿手的题型,没有达到最佳,但这次比国赛进步大得多了。


上图是我买的一部分放于图书馆的建模和机器学习的书吧,走之前拍了个照怀念一下。其实写到这里,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还能去展开,脑子里正在不断的回放之前的种种,但我觉得留个念头待以后吧,很感谢与你们的相遇,我并不后悔自己做的决定。其实去年就有转机器学习的想法了,很多我认识的大佬们早转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时间与勇气,我有些害怕我的路会比建模更加挫折,但现在或许能正视这条路了,我会说:我来了!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终人


作为读者的你,是否也有数学建模的经历,在评论区留言吧!


关注微信:哆嗒数学网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