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南方周末记者盛
编辑|王卓娇
采耳人的眼睛是流动的,顾客是兴高采烈的,伴随而来的文案是“酥麻”.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摘耳视频出现在Tik Tok、微博和小红书上,轻松获得了数百万的播放量和数万条点赞信息。
Tik Tok采耳视频
采耳,俗称挖耳,被称为“东方秘笈”和“民间三大慰藉之一”。近年来,它不仅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而且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流行趋势。
在五颜六色的采耳视频下,网友们的评论总是被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一个群体建议你“体验一次,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而另一个群体则真诚警告你不要尝试。他们说自己“以前经常去聋哑学校”,现在“已经报了手语班”。
湖北恩施街头采耳服务(图/CFP)
疯狂的网络采耳背后,线下采耳市场火热。调查数据显示,在2020年和2021年新成立的19608家采耳相关企业中,有11000多家企业。各类培训机构、连锁加盟店仍在快速扩张,采耳被称为“大健康”、“新出路”。
广东采耳店经理李凯告诉《杜南周刊》记者,“8090后,是采耳店的常驻消费群体,很多还是和三两个朋友一起来的。”在KTV逐渐被抛弃的时代,他们转向了采耳的怀抱。有人形容是“老人去KTV,年轻人去摘耳朵捏脚”。
抖音采耳,隔着屏幕舒服
2020年春节前后,秦曼刷了一个来自Tik Tok的小视频。视频中,一位年轻女孩正在讲述自己的“采耳创业”故事,声称“95后,美容护士辞职去我的耳店,月收入3万。舔耳朵的那一刻感觉很爽。”
秦曼很好奇。看完这段视频,她在搜索框中输入“收藏耳朵”,然后一扇“新世界之门”向她打开。
视频中,在古色古香的按摩室内,顾客完全躺下放松;穿汉服或旗袍的小姐姐用羽毛刷抚顾客脸侧的穴位;虫鸣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耳勺慢慢刮着耳道,发出咝咝声;鸡毛棒和鹅毛棒在耳朵里轻轻搅动,顾客看起来酥麻.
面对着手机屏幕,享受着ASMR的极致快感,很多网友在视频中评论说“隔着屏幕感觉很舒服”,“我真的很想去安慰孩子们。”.
95后济南女孩朱晨,曾经是医院的护士。因为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所以喜欢大惊小怪。工作一年后,她主动辞职,开了一家采耳店。(图/CFP)
看了太多视频后,秦曼其实萌生了做“采耳人”的想法,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入行。那段时间,她在招聘网站上搜索,发现真的有很多采耳店招聘师傅。“工资也高,苏州最低保障6000元,包括吃住。”但问题是,人们不会招募没有经验的小白。“(小白去了)当学徒,还要收学费。”
秦曼把注意力转向各种采耳培训机构。当时市场上有几家机构正在大规模扩张,热情地招收学生,邀请他们加入。十几天,秦曼问了所有主流培训机构。“学费大致相同,都在3800左右。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食物,一些人需要支付自己的水电费,一些人是全包的。基本上我会发一套工具,开一个完工证明。”
秦曼最终选择了一家机构,报名后开始上课。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练习,包括洗耳、除耳结、中耳炎护理、洗眼等。都不是太难的知识,而且很容易“紧张,握手,遇到耳垢不敢舔,怕碰到顾客的耳膜”.
然而,她通过了培训机构的考试,成为了一名采耳工,开始工作。这份工作报酬很高,顾客非常喜欢。带着她的“采耳技术”,她去广场上安装了一个采耳器
客排队找我采耳,最后是消毒的酒精用完才不得不结束当天的营业。”当然这份“高薪”工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工作时间长、下班时间晚,“一般的工作时间都是在11-23点,如果有客人加钟,下班时间都到夜里2点左右。”而且,工资水平也受“长相”影响,“虽然不是所有门店都是看外在,但如果长相一般的,前期工资不会太高,技术好这都是后话了”。
从“小快活”到“大健康”?
采耳准确的起源,目前已经很难考证。但根据坊间传闻,早在西汉时期的川蜀地区,民间就已经出现了采耳。每逢春秋两季,四川都流行喝坝坝茶,在喝茶过程中伴随着诸多娱乐活动,打牌,摆龙门阵,看相算命,采耳则是其中最最经典的一种,一勺一刷一铲,一推一弹一捏,顾客七窍尽通,飘飘欲仙,被称为“小舒服”。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技艺,成为一名合格的“掏耳师傅”并不容易,必须经过三关考验——“蜡烛挑芯”、“鸡蛋剥膜”、“香烟夹丝”——每一项都要经过长时间练习。
所谓的“蜡烛挑芯”,就是把蜡烛点燃后,再用起子把蜡芯周围软化的白蜡挑松,其间手不能抖,火不能熄,直到一根蜡烛慢慢挑完。对于采耳师傅,蜡烛就相当于耳朵,通过数月练习,可以帮客人把耳垢清理干净却不令其疼痛。
而“鸡蛋剥膜”则是把煮熟的鸡蛋敲碎,再用镊子轻轻剥去面上附的薄膜,不能破坏鸡蛋分毫。最终,采耳师傅的镊子在膜上面操纵自如,可张可弛,手的轻柔程度出现飞跃式提升。
至于“香烟夹丝”,是指任何一支香烟从底部起,用镊子可以轻易拉出放回香烟丝,而烟纸烟身不能有丝毫破损。这一关最考验手的稳度、精准度。
掌握了以上几项“基本功”,实操过程中,师傅们往往会采用一套“三分钟采耳”的标准化流程:首先,“云刀”“马尾”伸入顾客耳道,放松顾客情绪;然后用“耳扒”在耳中轻勾,哪一块耳屎比较硬,就换“起子”勾松,再用“镊子”夹出耳垢;最后用“鹅毛棒”和“鸡毛棒”伸入耳道,清理耳垢灰。整套流程行云流水,令人疯狂上瘾,逍遥似神仙。
至于采耳来到“网红”的世界后,一套流程又变得更加眼花缭乱:小姐姐面带笑意,敲击音钹、音锤、音叉,发出美妙声音;华丽的“孔雀毛棒”配合刷脸手法,体验者犹如触电;柔软的“马尾”在耳道中转动,摩擦耳膜并产生“噼里啪啦”的声音,让人浑身酥痒……

而薇娅、欧阳娜娜等人直播间的推波助澜也使得采耳愈发“出圈”。秦曼就关注到,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和她一样,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关注到采耳,随后前往体验甚至入行。“特别是今年,突然发现街上多了好多(采耳店)。”
7日入行,有采耳师月入2.1万元
随着采耳越发被广大网友所熟知,越来越多专注于采耳的店铺也开始出现,采耳逐渐从一个民间手艺和传统服务业附庸成长为像浴足、理发店一样的独立消费场景,甚至进入品牌化、连锁化的运营模式。
经历了疫情的2020年,不少行业遭受冲击,但采耳行业却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可查的19608家“采耳”相关的企业,有超过11000家都是都是在2020年及2021年新近成立的,其中又以广东、安徽、河南、湖南的相关企业数量最巨。
大量涌现的采耳门店,大小规模不一,既有小品牌、夫妻店,也有范围铺开至全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加盟店。

近年来采耳的热度不断攀升。图源:百度搜索指数
数以万计的新入局者往往要先前往培训机构学习,不同于传统手艺人讲究的“蜡烛挑芯”、“鸡蛋剥膜”、“香烟夹丝”,新型的采耳店也有一套自己的培训方法,花样繁多,注重营销推广,过程相当“速成”。
记者以学员身份咨询了某知名采耳培训机构,招生人员详细介绍了总价3700元的采耳进修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洗耳耳浴”“耳结取出”“中耳炎护理”“香薰耳烛”“特色洗鼻”“银珠洗眼”“采耳理论和营销”“梵音水疗”“艾灸刮痧”等等花样繁多的课程。
即使学习内容纷繁,但不少机构都承诺7-15天时间包教包会,不必担心难度,“课堂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技巧来做,最快6天都能毕业,有的人学的慢也最多学个8-10天。”“只要细心点,力度控制好,多询问顾客感受,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秦曼告诉记者,“就培训时间而言,培训机构没办法给学员提供各种症状的耳朵,让学员实操,只能先把基础的手法、常见的病症教给学员。”想要熟练掌握技术,只能日后多多练习或在从业过程中不断提升。
属于民间手艺的采耳,其技术传承和从业资格不仅没有相应的监管,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就相关培训机构而言,也是培训课程结束之后由培训学校的老师考核,并颁发结业证书。通过考核后,学员可以在机构旗下的采耳店工作,或者自谋出路寻找采耳店工作。
对于不少采耳师而言,在采耳店工作一段时间后也会选择自行开店。加盟店的主要投入在人员与房屋租金,此外还涉及设备、装修费、加盟费等等。有不少分析指出,采耳其实是一个耗材很低的行业,采耳的工具也是消毒之后重复使用的。
在一些城市的商业街中,甚至一条街上就能看见数家不同品牌的采耳店,提供相似化的服务。有采耳师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工作的采耳店便因竞争和经营等问题倒闭,“开店成本不高,但要选择在不是很普及的城市做,因为新鲜,客人就多,像成都、湖南就大面积都是,人家就不稀奇了。”

某采耳品牌加盟政策中的“投资回报分析”
学习成本、入局门槛偏低成为采耳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个原因,而收入“可观”则是产业发展另一重要原因。
李凯是广东某采耳店店长,据其介绍,目前采耳师的薪资体系主要是提成制,无底薪,35-50%的提成。
市场上采耳项目主流价格多在50-100元之间,贵的一般不超过150元,项目时常往往在30分钟左右,“熟练的采耳师一个月最低也能赚8000元,好的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李凯说。
秦曼表示,她所接触到的采耳师,前三个月可能收入偏低,但熟练之后往往薪资可以达到1-1.5万元,收入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1万元/月。
采耳很舒服,我没聋之前经常去
据李凯介绍,就其采耳店的消费者而言,目前“8090是采耳店常驻人群,很多是三两个朋友约着一起来,之后还办个卡什么的,属于中等层次消费。”
不少新闻、科普账号中频繁提到采耳的风险,许多年轻人其实也知道,只是面对网上流行、价格不贵的采耳服务,有时很难凭借理智抗拒。
今年3月,湖北武汉的吴先生在采耳后患上“脚气”一事就引发不少关注。报道中提到,在一些足浴等养生场所里,足疗技师和采耳技师是同一人,刚刚做完足疗的技师,可能会再拿起采耳工具进行采耳项目,过程中就很容易使手部感染到的脚部真菌,通过采耳传染到顾客耳朵里。
而在“卫生消毒”之外,“新手上路”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小。对于不少采耳学员而言,刚上手时,“紧张”“手抖”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秦曼就记得,自己在练习耳扒的时候,不小心刮到老师的耳膜了,“我都看到老师疼的有眼泪了。”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一些采耳服务更是“越玩越飘”:各种不明液体倒入耳中;用树叶向耳中“浇水”;甚至搞起在耳中“泡茶”的噱头……

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不少网友留言吐槽,“采耳很舒服,我没聋之前经常去。”
事实上,耳垢也称耵聍,不仅能够保护耳道皮肤、粘附外来物质,阻隔巨大噪音、保护鼓膜,其中富含的脂肪酸还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耵聍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清洁能力,进食、运动等都会促进耳屎外排,所以正常人其实并不需要经常采耳。
如果反复掏耳朵,反而会破坏耳道皮肤的自然屏障,引起耳道湿疹、细菌感染等疾病。
不少医生都曾指出频繁采耳的危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耳鼻喉科医师钟洁斌提醒,频繁采耳会刺激耵聍腺分泌,反而加重耵聍栓塞,或破坏耳道皮肤,造成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甚至引发耳鸣、听力减退等问题,所以不建议大家经常采耳。
说到底,采耳并不能成为一个高频消费,千万不要被一些商家的“保健噱头”和小视频里的“酥麻享受”冲昏了头脑。毕竟,一时采耳一时爽,一直采耳医院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