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宣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近年来,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可以说收获颇丰。对于市委书记陶芳琦来说,也是感慨万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感受,那就是‘改变’。”
从皖南传统小镇,到加入“南京都市圈”,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再到成为G60科技创新走廊成员.宣城的变化反映了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过去宣城在长三角之外,属于边缘地带。
“随着近年来的一体化实践,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从‘圈外’到‘群内’,从‘边缘’到‘前沿’,从‘成员’到‘中心’,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陶芳琦感慨道,“我的长三角”对宣城人特别好。
宣城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江浙接壤的城市,处于安徽“东进”的前沿,也是沪苏浙产业“西迁”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时,宣城就率先做出了“融入江浙沪经济圈”的决策。
不仅起得早,还赶上了早集。
过去宣城基本都是去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留学,招商也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上海、江苏、浙江等城市主动来宣城交流,搬家频繁。上海松江区、南京市、湖州市先后到访宣城,真正将过去的“单向融合”转变为“双向互动”。
令人兴奋的是,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的企业、客商、游客纷纷来到宣城,成为产业转移、休闲旅游的“首选”。宣城在上海、江苏、浙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在不断提升。其中,在广德市落户的企业,只有90%来自长三角地区。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升温,区域交流合作更加频繁。面对新机遇,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宣城市思考和思考的问题。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没有创新很难发展。在陶芳琦看来,“做排头兵不仅是融合的排头兵,更是高质量的排头兵。”
经济结构方面,近年来宣城产业集群聚集,块状经济逐步形成,企业在转移过程中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力和内在质量不断增强。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宣城经济开发区锂电池新能源、广德PCB产业园就是最好的佐证。
从一个角度看整个情况。随着整合的加速,宣城干部的观念和作风正在变得“优秀”。“这是最珍贵的变化。”陶方奇说:“在与沪苏浙的对接中,我们的干部,包括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思考发展的氛围比进步更浓,争创一流、争鸣红旗的意识更强。创业和克服困难更有活力。"
宣城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如今,长三角一体化逐渐升温,“朋友圈”不断扩大。对于宣城来说,宣城与长三角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也越来越近。“与沪苏浙竞争,争当排头兵”将逐渐成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在线-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