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85%的创业成功都是运气,所以我只相信生活。”雷军曾在许小平振格基金的一个小型研讨会上这样说过。
不管外界怎么解读,雷军后来解释了这句话:因为运气的存在,成功的人需要保持不断的努力;对于失败者来说,没有必要责怪别人,因为有些事情真的是命中注定的。
在创业的“辛苦”中,恐怕机会真的不平等。当然,前提是每个创业者都要努力。这个过程不亚于“向西方学习”。经历八十一难,整合各种资源,与天斗,与人斗,最后再加上一点不可预知的运气,才会成功。
然而,许多年轻的企业家并不这么认为。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相信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一旦看到哪些行业和业务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就会尝试“学习”模式和思路,稍加创新,重复一次“成功”。
这种思维和行为是盲目跟风的。失明的原因是大家好像都看到了“窗口”,都认为窗口下面成功的几率很大(比如已经发现鸡毛的自行车共享市场);同时,也有人认为资本在风口周围等待,冲击风口意味着拥抱资本(比如几乎所有获得融资的共享项目)。
这种心态是在赌运气:迈出一步就能升天,做不到就要重新开始。
我们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发生了多少失败的案例,只是觉得一定有规律可循。和很多企业、团队的创始人交流后,了解笔记,总结了过去一年的五个假“窗口”案例,希望这些故事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示。
O2O:巨头的 “斗兽场”,创业者的“屠宰场”

自O2O概念被大规模引入国内互联网创业圈以来,便成为大量创业者“颠覆”传统业务的首选模式。在互联网创业的那些年,线上线下渗透到了很多领域,比如教育、医疗、交通、房地产等。
线上到线下不难理解,其进入门槛不高,但未必适合每一个传统商业领域。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数O2O创业项目被淘汰,只留下一地鸡毛。也有新的O2O项目试图在垂直领域打开局面,行业依旧火热。
“对我来说,现在我只期待有人来买我们的项目。”O2O平台“Jane Delivery”的创始人吴伯礼告诉他要理解笔记。三年前他和朋友一起建立了这个便利商品配送平台。用户只需在APP或微信上下单,在附近划“巡逻”的骑手会在离用户最近的便利店购买商品并送货上门。“当时外卖O2O并没有涉及太多的便民超市,是一个独特的垂直领域。”
每年冬天,他因懒惰而生的O2O项目生意都异常火爆。即使在没有极寒天气的深圳,日订单量也轻松过万。每次送货费3元,平台和负责跑腿的兼职骑手分成三七个账户。
“用户数量和日常生活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符合线上到线下的流行,所以我们很快就获得了融资。”为了成功将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波莉开始投资资金在周边城市开展业务,赚了不少红包和用户。免费送货费和现金红包都用上了。“用户数量每季度翻一番,大家对项目的信心大大增加。”
虽然钱很快就融化烧光了,但波利一点也不担心。在他看来,平台已经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基础,项目整体盈利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有懒人,平台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意。”但他没想到的是,很多大型外卖平台也悄悄推出了便利店的快送服务,方便外卖的商品可以方便地放在同一个APP里,所以很多用户卸载了这个单一的APP来节省手机存储空间。其中,包括了波利的“简单交付”。“在这些平台上推出超级配送功能后,每天的订单数量从六位数下降到了三位数。”
/>泊利告诉懂懂笔记,这些互联网巨头扶持的外卖平台,本身就已经占据了庞大的用户流量;加上企业资本雄厚,在新业务的推广上也肯下“重本”,通过大量红包铺天盖地拉新。而像“简送”这样的创业公司,自然就不是巨头的一合之将。
“只要互联网巨头入局,无论是便利送、社区生鲜、美食配送还是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等O2O小平台,都只能被迫出局。”看着自己所创立的项目如今只能艰难维持,泊利很是感慨。业务内容高度重合,让O2O很快成为巨头们的“角斗场”,看似再有创意的项目,最终也只能成为“猛兽”们厮杀的猎物罢了。
VR硬件:创业者跟风缔造的“虚假繁荣”
曾经,只要在商超综合体里开一家VR(虚拟现实)体验馆,再代理一两套VR娱乐设备,经营者就可以躺着赚钱了。然而随着VR行业的竞争加剧,同质化产品泛滥,众多经营VR设备的商家也渐渐陷入了经营困境,从事VR设备制造及内容开发的厂商大多风光不再。
“硬件没市场,内容没载体,商家没动力。”南山某科技园区内,VR软件创企负责人徐猛告诉懂懂笔记,他和团队从事VR内容的研发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作为涉足VR领域较早的创业团队,他算是见证了国内市场的跌宕起伏,“最好的时候我买房买车,最差的现在我砸锅卖铁。”
曾认为站在VR风口上的他,带领团队创下过年营收超千万元的记录,华南市场许多VR硬件设备所搭载的游戏娱乐内容,均是出自他们之手。内容题材涵盖了幼儿益智、竞技赛车、角色扮演等等,也吸引了众多硬件厂商上门洽谈合作。
“但这个爆发期不足半年,VR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徐猛表示,由于VR专业头显价格昂贵,导致其难以走进普通家庭。而商用VR设备的销售情况刚好相反,由于体验馆、游乐厅涉及VR应用的前景广阔,因此很多商家都纷纷斥资采购相关VR硬件,供顾客有偿体验。但这种火爆也导致了商用VR娱乐设备的泛滥,加速用户新鲜感的消退。
“选择太多了,所以部分体验店之间也只好打起了价格战。”在福田某大型商业中心经营VR体验馆的张小姐告诉懂懂笔记,这两年商圈的人流一直在增加,但进店光顾体验设备的用户却在不断减少,近半年的经营状况更是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为了减少开支维持经营,她每天都只开两台小型设备,除非周末或节假日,才会全部开启。
缺乏具有粘性的应用场景,内容的同质化严重,导致商家收益不如预期,于是在设备的维护和内容升级上,便开始减少投入,就更别提增添新VR设备的计划了。VR硬件设备制造商因此备受打击,随着厂商的业务受挫,体验店整体不景气,内容研发团队的业务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和我们同期起步的VR内容团队有不少,但大都都没能熬过VR的寒冬。”徐猛透露,2017年这一年,身边能叫得出名字的VR创业公司就倒了不下二十家,涵盖了硬件开发、内容开发和渠道代理等方面。更有部分支撑不住的创企选择“半路”转型,“而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2018年。”
那么,来势凶猛的VR,为何会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迅速“退烧”呢?除了家庭娱乐之外,VR技术就不能应用在其他领域吗?
曾经尝试推动VR技术进入工业制造领域的创业企业负责人李有栗表示,美国波音公司就曾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了工人在组装飞机网线上的效率,并节省了25%的安装时间。这就是VR在制造产业上的典型应用。
“然而,国内制造业对于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很低,尤其是在密集型制造企业。”他告诉懂懂笔记,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多项国家战略的兴起,VR+工业的概念的确在不断升温,但大面积普及言之尚早。
传统制造企业不会主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造设备提升效率,“很多VR的行业协会都在推(工业应用),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短期国内VR最普遍的应用,还只能是2CD的娱乐市场。”
生意惨淡的体验馆,忙着去库存的硬件厂商,还有接踵倒下创业者。一窝蜂导致了VR行业泡沫横生,也造就了VR市场的虚假繁荣。但VR娱乐毕竟不是消费刚需,因此也不难理解VR产业在与风口期失之交臂后,为何会重归理性。
资本逐利,而VR在2C市场的投资回报状况恰恰未能达到其预期。随着资本的大规模撤离,VR软硬件领域的创业者自然一片哀鸿。最惨的莫过于那些像徐猛一样,在风口上All in VR的创业者,当行业泡沫被现实戳破时,发现已难回头。
网红店:想复刻“排队”营销,却搬起石头砸了脚
细心地读者可能会发现,一年前很多所谓“网红店”门口,动辄就有几十上百人排队,有时用户为了购买一杯饮料或一份小食,都需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或许有人不禁要问,这些“网红店”出品的奶茶和糕点,真的值得那么多顾客用“生命去等候”吗?
为此,懂懂笔记也曾前往多网红糕点店“某雪”、“某师傅”做了体验,在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后,终于买到了奶茶、面包或是点心。品尝时发现奶茶的口感尚可,但并没有网传的那么惊艳,而口感一般的面包和点心,吃一两次还行,再多就感觉乏味了。
那么,这些网红店到底是靠什么支撑起一条条长龙的呢?
靠的就是社交媒体的“加持”。懂懂笔记曾在撰写《我开了家网红店,然后就......黄了》一文时,接触过这样一位创业者。年轻的创业者大龙,因为受到“某雪”的影响,萌生了要打造一家地道美食网红店的想法。
有了想法和计划之后,他并没有急于开店。而是和几位伙伴利用互联网媒体和平台,在线上“搞事情”。他们创造了诸多思乡与美食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走心”软文,形成了极大共鸣,更有不少网友因为内容“扎心”而转发,引发很多打工游子的思乡之情。
看到话题发酵,他和朋友随后把话题内容往新开的美食小店引流。为了让店面看起来热闹,大龙花了三万块钱雇水军点赞好评,并撤去店内部分桌椅让顾客排队“罚站”,并花钱雇佣了专业排队机构后,店门口顺利地排起了长龙,随着朋友圈和自媒体的曝光增加,他的这家小吃店终于成了一家“网红店”。
然而,不满于现状的大龙,在盲目的扩张中,却没有把控好出品的品质。某美食点评上出现的一位美食大V的负面评价,成了大龙的“网红店”危机的开端。
“完全称不上正宗,应该说是很难吃,沙茶太咸,无米果的皮都是酸的。”这条评论,直指大龙和团队只顾营销和炒作,却忽略了食品与口感的问题。更有顾客表示,排了很久的队,结果吃到的东西却完全不正宗,往日受了“恩惠”而“好评”的水军也悄悄“踢爆”了他的炒作伎俩。
自以为聪明的大龙,最后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除了大龙之外,在国内餐饮圈有不少跟风而起的网红店,都在轰轰烈烈中诞生,然后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败。
网红店的“红”,并不一定代表其出品品质就一定上乘。随大流凑热闹的人,既包括盲从的用户,也包括盲目的创业者。社交营销加上“排队”的策略,或许能够加速“蚊店”从小做大,但是这种加速也让更多网红店很快人去楼空。
如今昔日排长龙买杯饮料的场景依然还存在,而这其中是否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共享经济:大量入局的创业项目只是为了添堵?
能把“租赁”做成漫天的共享经济,此番景象堪称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婴儿车、共享充电宝……自打共享经济刮起飓风,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件似乎都不用买了。出门开共享汽车,出地铁骑共享单车,下雨了用共享雨伞,进球场租个球、手机没电了租个充电宝……正因为奇葩也有市场,大量创业项目趋之若鹜涌进“共享”的大门。
“单车、汽车都有巨头介入,而细分领域也有创业者卡位了,市面上但凡能共享的都做绝了。”想做“共享”项目,但却苦于没有好思路的胡涛,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在深圳水贝做珠宝的老徐。
两人对于“共享大势”一拍即合,决定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打造“共享珠宝”项目。
胡涛告诉懂懂笔记,珠宝价值昂贵而且低频次消费品,许多女性朋友虽然会购买珠宝,但数量有限,款式也比较固定。他认为,出席社交场合较多的女性对于共享珠宝一定会有需求。
“我们定制了好几个像自动贩卖机一样的密闭展示设备,将各式新款的珠宝装进去,用户只要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操作,就能租借一款共享珠宝。”胡涛表示,当用户使用完珠宝之后,将其重新放入机器中。若远程人工通过视频采集设备检查发现产品没有损坏,就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扣款和结算,“因为有些珠宝比较贵,所以一定要视频检测,不能像共享单车那样乱丢。”
价值1000元的共享珠宝,每24小时收费50元;价值2000元的共享珠宝,每24小时收费100元,费用以此类推。胡涛透露,在项目投放初期,团队曾推出过价值上万元的共享珠宝,但最终却因为磨损而作罢。
“押金收多了,没人敢租用,押金收少了,损失划不来。”共享珠宝的损坏问题,已经成了团队最头痛的问题。
他告诉懂懂笔记,如果芝麻信用分不足或使用微信操作的用户,需要交300元押金,然而他们所推出的珠宝里,大部分都超过了市价500元,而损坏却是常事。
甚至还有用户借了不还,占为己有。团队也曾尝试投放便宜的珠宝首饰,但由于看起来品相廉价,压根就没人想借,“按照这个损失率,押金根本没法用于理财增值。”
虽然共享珠宝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运营和损坏成本居高不下,开始让团队有点招架不住了。即便是珠宝商出身、资金雄厚的老徐,也开始觉得这样的投入是个无底洞,“除了设备成本以外,每个月还要掏四五十万,支付团队工资、产品损失,还有许多场地租金。”
经过几次沟通之后,他和胡涛终于达成了共识,在支付团队遣散费之后,彻底叫停了共享珠宝项目。而大量“存取”设备和珠宝产品,也只能低价处理以求挽回损失。
“共享不是伪命题,但部分国民的素质的确堪忧。”共享经济虽便利了大众生活,但在商业模式上,却并不是很成熟。
许多共享项目是通过蓄存大量押金进行投资增值,从而获得项目收益。一旦押金用于投资遭遇危机,项目也将很快分崩离析。另外国民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公共用具的爱护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类似共享运营机构的负担。
即便市场如此“惨烈”,目前依旧有大量的创业者认为,共享经济拥有无限的前景。只要有个好想法,有些资源,就要削尖脑袋往里冲。最后,大量失败项目所遗留下的“共享残骸”(专捡“共享残骸”的一条龙:今年都能过个肥年!),是会便民呢,还是给百姓添堵?
3D打印:舆论热捧的背后是难言的尴尬
3D打印作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并驾齐驱的第三大风口行业,两年前曾话题不断,备受关注。然而这个看似充满朝阳的未来产业,却有不少创业者直呼:“不玩了”。
在《本想用3D打印“人生”,不想却被“现实”打败》一文中,懂懂笔记曾接触到这一领域的创业者阿志,在3D打印炒得火热的时候,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用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开始了3D打印的创业路。
然而,当他的“3D打印体验馆”建立起来时,团队却不知道要打印什么,甚至连正常的业务都没有。于是,担心项目就此落败的阿志决定要“走出去”。凭借着模式新项目新,阿志拿到相关创业扶持资金,并将体验馆搬到人流量密集的商圈综合体里,做起了2C的生意。
“当时VR火了之后,各大综合体都开了许多VR体验馆,3D打印也不例外。”阿志告诉懂懂笔记,他在综合体里主要面向的目标群体,就是商场里的海量人潮。以“快时尚”为主题,他们决定面向年轻时尚群体“打印”卡通动漫手办。
但是由于早期打印出来的手办都是纯色,所以需要买家自行上色,导致顾客嫌麻烦。于是,脑子机灵的他,又转型做起了无需“专业”技能的儿童玩具生意,顺带也做起了家长的手机壳生意。
然而,看似热闹的体验馆,却并不赚钱。阿志表示,开业一年后由于行业竞争大,所以“体验”项目也只能压低费用在做。因此,刨除耗材以及房租水电,赚到的钱也仅仅足够维持团队每月的开销。
再次认准3D打印未来绝非“民用”,而是会走向“工业级”应用的阿志,又在2016年底开始考虑起2B业态布局。
“包括充电宝外壳、手表外壳、剃须刀外壳等等,我们尝试接了很多商业打样的单子,但最后都是因为精度不足而失败。”在面向工业用户的时候,阿志和团队是毫无优势的:一是桌面级设备难以满足工业级模型的精度要求;二是工业级设备的价格太高,小团队无力承担,“一台分辨率60微米的工业级3D打印机,价格普遍在几十万元,部分进口设备甚至超过了百万。”
既然折腾不了2B,那就老老实实2C吧。就在阿志看清行业现实时,却发现用户对于3D打印的新鲜感已渐渐褪去,许多广州和深圳的3D打印体验店就像遭遇暴风,刮过就没了。许多3D打印体验馆开始转型成咖啡厅、书吧,供用户“尝鲜”的3D打印体验成了附属品。
“不玩了,本身就不赚钱,现在还亏了钱。”对于这两年的创业经历,阿志感慨道。唯一值得阿志自豪的,或许是自己曾赶上过一次‘风口’,而且活得也比同行久一些。
3D打印的两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跟风的“阿志们”。与其说他们是创业者,不如说他们更像是3D打印产业的蜂拥者,为了风口而“打印”,为了红利而创新。
在这个创业氛围最好的时代,每个年轻的创业者都是“追风少年”,他们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一旦见到“风口”就毫不犹豫“凑”了上去,试图在风力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找到属于“腾飞升空”的位置。
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考虑到,风口的风,有时只是稍纵即逝的“飓风”,有的是动静大却难成气候的“阵风”,即便是寻觅到靠谱的“季候风”,也容易在“吹”上天之后,摔下来“重伤”。
“一窝蜂”往往意味着“恶性竞争”的到来。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环境下,每个人的创业历程都无法补课,更无法复制。因此,对于他人的成功经验,创业者们还是要抓住其中的规律,想清楚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万万不可依葫芦画瓢。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