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具备过硬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创业教育的困惑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动荡的趋势。从参加创业的学生人数和开设的创业课程数量,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倾向和创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自主创业毕业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显著效果。
然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多少企业家,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者创业教育依然薄弱,创业教育目标功利性问题依然突出。人才素质具有“平均分高、方差小”的特点。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学校都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他们普遍固守狭义的创业教育,重专业轻素养,重实践、重技能教育,忽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往往成为创业教育的盲点。同时,创业教育趋于精英化。很多学校还是注重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大众化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创业教育的本质
中国学者钱颖一在《大学的改革》中指出,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企业家素养和心理素质的集合。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比如日本的创业教育,直接叫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同于以解决社会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它不是一种“对创业者的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为子孙后代设置“创业遗传密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基本价值取向。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磁铁模式”和“辐射模式”都强调将创业教育纳入全校全纳教育,倡导学生把创业作为创业的必要“工具”。由此,一批结合不同专业的创业课程应运而生,如康奈尔大学的“创业与化工企业”、“设计师创业”、“小企业与法律”等。
创业精神是创业理想的动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无意识的、模棱两可的创业会让创业者无所作为。
通识教育的作为
普通教育是广泛的非专业教育。它是以广泛的跨专业通用知识为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义全面发展,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在世界著名的通识教育理论中,以纽曼为代表的“永恒论”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渗透着价值观、信仰、品格、道德、审美等内涵。通识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个性和心智的成熟,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具体而言,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信念,将传统的外在“激励”转化为高职生的内在自我激励,使其无意识、无系统的创业理想上升为有意识、清晰、稳定的信念,使空谈和幻想成为实用、科学的创业理想,使一时的冲动变成稳定的信念,使各种心理障碍变成理性主导的执着追求。包括有效克服创业者或组织的狭隘和短视,让高职学生创业者能够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真正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责任感的创业者。
如何脱离狭义的创业就业
标的束缚,从“就业教育”走向真正的“创业教育”,着眼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在创新创业现实与创业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或许正是通识教育的“新作为”。也就是说,建构以通识教育为指导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及渗透通识理念的教材体系、课程设计等,充分发挥通识教育“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作者王春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23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