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家千万不要领失业金 就业创业证贷款

孙家希/文 的“三包”工作也被比喻为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所谓“三保”工作,其实就是“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工资、保障基层政府运转”的简称。“保障基本民生”没有确切的概念和范畴。总的来说,重点是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保障。广义而言,它包括教育、养老、医疗和就业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基本生活”的覆盖面将扩大,标准将提高。

财政部门高度重视保障地方“三包”。在3月5日的“部长通道”采访中,刘坤部长再次指出,“坚决防范基层‘三包’支出风险基层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需要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基层“三包”确实比往年压力更大,但释放压力的过程也是回应民生真实需求、理顺金融改革思路的契机。考虑到今年经济进一步复苏,财政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支出压力相应减轻,财政风险和压力总体可控。

早在2020年疫情初起,财政部就印发了“蔡羽〔2020〕12号”文件,对“牢牢守住‘三包’风险底线”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落实责任,加快转移支付。组织逐县排查,通过及时调整预算弥补现有支出预算缺口,持续完善奖补资金、均衡转移支付等资金配置方式,确保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升“三包”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加快转移支付预算,提升县级基本民生保障能力。二是要分阶段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成比例,在当年核定留成比例的基础上按比例提高;实行差别化资金调度,保障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县级财政资金流动。三是要加强信息共享,加强地方资金监管,用好结转结余资金。四是要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对“三包”支出进行预留。

《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年,把基层“三保”底线作为2020年重点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2020年财政部推进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保障居民就业,稳企业稳就业,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增加失业保险和创业回报。担保贷款利息补贴政策;二是稳定教育投入,将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与东部地区统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高效支持;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医保、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标准,逐步加大临时补贴力度和低保、临时救助政策保障范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保障基层政府运行方面,要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利用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专项国债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防止资金分散和截留,建立资金全过程跟踪机制,快速释放资金。

2021年,“三包”工作成为推进金融工作的抓手之一。要确保财政政策的连续性,防控金融风险。g

从预算草案中也可以看出:在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和工资保障方面,政府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将安排559亿元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实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重点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继续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在实现省级统一收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国家统筹。继续对低收入和极端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支持地方政府对低收入和极端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帮扶,安排困难群众补助资金1473亿元。继续统筹医保,关注人民健康诉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人均每年580元,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继续提高中央本级财政支出水平,缓解地方压力,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赤字与地方财政赤字之比(从2020年的2.84扩大到2021年的3.35)。总体来看,解决“三保”的压力和责任逐步上移,改革后的支出和统筹压力更多落实到中央和省级,减轻了基层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负担。

防范三险支出风险、化解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是,让中央过“紧日子”,不让基层过“苦日子”;我们宁愿让政府过“穷日子”,也不愿让人民过“好日子”。根据财政部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央要带头过紧日子,下大力气压缩本级支出。预算安排显示,支出连续第二年同水平负增长。其中,中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继续下降,下降14.1%;地方转移支付中的一般财务转移支付增长6.1%,用于

落实教育、养老、医保领域的共同财政事权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一般公共预算实际支出中,中央本级支出下降10.2%,地方支出增长13.6%;从主要支出科目来看,教育支出增长16.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3.2%。这一数据也印证了财政保障“三保”的决心是巨大的,成效是明显的。


落实“三保”的过程是考验基层政府执行能力的过程,考验基层政府能否将资金足额及时落实到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落实“三保”的过程也是对基层政府严肃财经纪律的一次小考,因此要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严格监管,查处违规,落实到人。


财政保障“三保”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财政国家治理的过程,有助于推动落实财力下沉,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加匹配,推动财政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有助于继续推动财政改革,为了缓解基层压力,财政直达机制有可能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格局。有助于持续提升财政资金管理能力,落实各级政府管理责任,精细化调度和使用财政资金。同时,也有助于继续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供职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