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特别是在“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人才工程和科技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下,全区成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他们坚持“四个面向”,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精耕细作,为“科技兴蒙”贡献力量,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与《内蒙古日报》共同策划《“青创”观察》栏目,将向您展示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及锐意进取的创新故事。
肝胆胰脾手术率达40%,远高于全区17%的平均水平。内镜下肝、胆、胰、脾手术比例占四级手术的90%以上,微创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例。
这是我区肝胆胰疾病腹腔镜手术青年带头人张博士10年来取得的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
此前,与国内一流医院相比,我区微创手术技术不仅远远落后,而且在部分地区,肝胆微创业务尚未开展。
实现微创领域多个首次
一场童年的慢性病在张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医学梦的种子,他不停地来来去去地去医院。
2006年,张硕士毕业后留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急诊外科医生。在此期间,他参与治疗了许多因车祸导致肝胆脾合并其他损伤的危重患者,使以肝胆为主的张对肝胆外科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过去,我区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以传统手术为主。肝胆胰脾疾病是普外科的重点和难点疾病。——例患者中,大多数具有“老(老)、大(显著)、难(难)”的特点。
2008年,张赴首都医科大学深造,接触肝胆领域最新微创技术的应用。以内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远期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在临床外科中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回到家乡后,张的目标很明确:“将微创技术引入内蒙古,让最新成果尽快应用于临床,造福家乡更多人。”
为了尽快长大,除了忙碌的手术之外,张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经常往返于国内先进医院,耐心观察手术情况。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张和同事们大力合作,在消化新技术的基础上创新了以内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取得了自治区微创医学领域的多项“第一”。
完全内镜下右肝切除术、完全内镜下部分脾切除术、完全内镜下脾切除术和心脏血管离断术、完全内镜下肝尾状叶切除术、完全内镜下脾切除术。
>胆囊癌根治术、完全腔镜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完全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胆管空肠内引流术、完全腔镜下特殊肝段切除……在年轻有为的张俊晶的带领下,一台台疑难、复杂的肝胆外科微创手术成功实施,开辟了自治区微创外科领域一片新的天地。
张俊晶曾获得多项青年创新类的荣誉称号和奖项,而2018年的五四青年节对张俊晶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他的团队独立完成我区首台完全腔镜下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
这是一台极其复杂的腔镜四级手术,患者年龄大,加之肿瘤病变位置长在胰腺、胆管、十二指肠、胃等四个关键通道——相当于“十字路口的交汇处”,病情特殊复杂,对腔镜微创手术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张俊晶带领3位医生、2位助手,从早上7点坚持到晚上8点,大家每根神经都紧绷着,全神贯注地完成了整场手术。
“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我们没有辜负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这台手术是大家齐心协力勇攀微创手术技能高峰的体现,也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所有辛苦都值得!”
向学者型医生努力

导师孟兴凯是张俊晶科研路上的良师益友。孟老师常说,外科虽以临床操作和手术技能为主,但离不开理论的积累和支撑,科研与临床双向互动、相辅相成。
平均每年300多台手术,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张俊晶怠倦,相反,在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把大量时间用于搞科研,开展了多项基础科学研究。
肝移植课题是张俊晶硕博期间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方向。200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邀请区外专家开展了自治区首台肝移植手术,作为研究生的张俊晶一直持续关注着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破解肝移植相关难题,首要的是建立适宜的肝硬化动物模型。张俊晶带领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外成功制备稳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的系列小型猪肝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肝毒性药物的剂量、不同给药途径的优劣以及小型猪麻醉护理问题,建立了新的辅助性肝移植手术术式。
这些高水平的研究课题背后,是一个艰辛而孤独的探索过程。动物指标要求精准性,时间上却充满不确定性,有时模型提前达到科研指标,为了不错过数据的可靠范围和搜集结果的黄金时间,张俊晶常常独自加班到深夜。
有时候,在预估时间内,个体反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张俊晶就在实验室等待,也许1个小时,也许1个上午……“还有可能一连几天实验都没有进展,但其实我很享受这段时间,我会重新梳理规划、进展。待在实验室里,人的心也会特别静,我的很多论文就是在实验室完成的。”
张俊晶带领团队默默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欠缺等重重困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从血流控制、肝脏再生以及机制探索等方面着手,最终发现门静脉动脉化技术甚至能够早期促进肝脏再生,并将门静脉动脉化技术应用于辅助性肝移植中,建立了3种新的肝移植术式。研究结果解决了功能竞争、移植肝萎缩问题,并提出了“功能性肝重”概念。
这些宝贵的发现不仅为临床疑难病、危重病的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也为研究肝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精医求精 服务人民

不管临床还是科研,张俊晶始终牢记医生的使命,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他辗转于甲状乳腺外科、胃肠、肝胆等不同科室,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静下心来,在实践中提升、磨砺,熟练掌握并积累各种救治经验。
这种坚持,让他打破了许多“最年轻”的纪录。2009年晋升中级职称后,2010年、2013年,他又先后被医院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成为当年自治区晋升高级职称最年轻的外科医师;2018年,年仅40岁的张俊晶成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最年轻的医疗组长。
培养一个好医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终身学习、系统学习。从医生到专家、学者型医生,每一个阶段,张俊晶的认知都会发生变化,但一切以群众健康为中心的初心从未改变过。他经常鼓励年轻大夫学习关注新理论、新技术,并且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毫无保留教给学生和团队成员,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的人。
在“中国网事·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颁奖现场,张俊晶的话朴实而有力:“内蒙古是养育我的地方,我回到家乡,就是要用一己之长,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
多年来,面对自治区医学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现状,张俊晶组织带领年轻医生奔波于十余家基层医院,协助完成复杂手术的同时,通过培养进修生、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带给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大基层民众,为自治区肝胆医疗领域整体诊治水平提高和百姓健康生活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手记】
“以务实沉稳潜心钻研、以责任担当无私奉献,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句话摘自张俊晶的工作笔记。
朝着仁爱的方向,以提高医学温度为己任,以推进医学精神为坚守,张俊晶成长的每一步都以发掘医学新术为目标,一直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路上。
凭着出色的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张俊晶实现了3000余台手术零差错,团队将高难度手术由10余个小时缩短为不足5个小时,对区内本行业进步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
沉下心来搞学术研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最终在基础和应用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相信张俊晶的故事会为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发。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