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几乎以一国之力对抗几大盟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崛起的历史也是军国主义的历史。德国的崛起几乎总是伴随着战争。
德国军国主义可以追溯到公元911年,经历了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维也纳议会的一个联邦、德意志联邦(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和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
军国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普鲁士诞生前700年的911、——1618;1618 ——1918
普鲁士影响下的德国(领导地位);1918年第三帝国的形成和灭亡,——1945。
普鲁士诞生前700年是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时期。在此期间,由康拉一世领导的法拉克王国奠定了未来德国国家的核心领土。亨利一世在强大军队的支持下巩固了德国。奥托一世利用教会对抗贵族,诞生了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1356年,查理四世组建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这使得后来普鲁士的诞生和崛起成为可能。在这段历史中,主张以武力和军事扩张为立国之本,国家完全处于军事控制之下。在这个时期,军国主义不是很明显。
普鲁士影响下的德国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时期。普鲁士因地理位置差、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而郁郁寡欢,德意志联邦成为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战场,于是普鲁士发动了统一战争。特别是在《弗里德里希》中,威廉认为一个强大的专制国家政权必须有一支直接听命于国王的军队,并以当时的军事强国瑞士为例,建立了当时德国的第一支常备军。历史证明,有强敌近邻、没有护城河的国家,总是严重依赖武力来确保自身安全。
德国统一的滞后增加了普鲁士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可惜的是,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之前,德国并没有像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样统一全国。普鲁士严重依赖武力,一套建国传统为后来的德国统治者树立了榜样,使得德国在未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在普鲁士,当沈醉拥有自己的军事实力时,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带着法国的民族主义,给德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复存在的神圣罗马帝国逐渐唤醒了德国的民族主义精神,为渴望统一的德国奠定了基础。
拿破仑失败后,正当德国人民翘首以盼统一的德国国家出现时,维也纳会议决定“德意志邦联”由34个州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这让德国民族主义者感到失望,要求以寻求武力统一德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也为普鲁士军国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借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在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德国军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普鲁士影响下军国主义的巅峰,也是德国军国主义形成的时期。
德意志民族终于完成了向民族国家的漫长征程,这一征程的起点和高潮都被普鲁士军国主义所包裹。历史有很大的惯性。始于军国主义,终于军国主义,绝不会轻易停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凡尔赛和约的再占有性质,不仅可以改变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还可以使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经济危机中所利用的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和复仇爆发,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更大范围的灾难。
凡尔赛契约所建立的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它是在这种契约的前提下建立的,这种契约具有分享赃物的属性,这使德国蒙受了割地的耻辱,并使他承担了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战争赔款),以及各种军事制裁(如废除招兵买马制度、削弱武装力量和在莱茵河地区实行军事管制等)。).这让德国人意识到
主共和国竟是这个样子,军事一蹶不振,和平不过是一种惩罚。这一开始就让民主的发展在广大人民心中失去信任。1929年的经济危机更是让德国人觉得以前处在军国主义政府统治下的德国“更安全、更幸福”。1935年德国失去的萨尔地区的收复让德国人找到了祖国重新统一的自豪和对希特勒政府的信任。此时,希特勒用他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和“纳粹理论”(其中尤以《我的奋斗》为甚),赢得了国人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党卫队、冲锋队、国防军建立起来的白色恐怖统治,让德国民众找到了遗失已久的“秩序”。因此,大部分德国民众宁愿接受极端狂热的“军国主义、种族主义、高压主义”的统治也不愿意接受这种“软弱无力”的民主政府的统治。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军国主义思想在德国民众心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同时,1933年德国创立的帝国文化局,用可以的军国主义歌曲以及大肆宣传过去或未来军事威风的电影来进一步煽动和迎合当时德国民众心理。可见当时军国主义遗韵还没有完全消去。德国通过军费经费开支而复苏的经济大幅度降低了失业率,给国人一种军事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的错觉。同时,工业集团和国家保有股份都瞄准了军备,劳工联盟能够保证数百万工人的一致性。这些都为国家对内高压、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提供了保障。
军国主义在早期德意志国家的统一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德意志统一后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导致了德国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噢!我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