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我的求职目标是在国企或公司的财税部门工作。我只是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岗位的具体要求咨询了用人单位。”5月17日,在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京津冀专场招聘会上,中央财经大学硕士毕业生萧肃上午递交了十几份简历。
“‘十四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持续扩大,新的就业形式将大量涌现,‘互联网就业’模式将广泛应用,市场化的社会就业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要面对机遇和挑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质量和效率。”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上表示。
面对新形势,各部门、各学校将如何全面落实政策,让高校毕业生既能“就业”,又能“就业质量更高”?记者进行了采访。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供需匹配度
“我们前期与16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共招聘毕业生1458人。”5月17日,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重点领域校企对接会。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徐与装备制造业部分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座谈。牵线搭桥会上,能源电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18个重点领域和行业的120余家企业与近60所高校代表就联合培养人才、就业实习实训、毕业生招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少高校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了人才招聘、联合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协议。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对接大会,为重点领域的学校和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校企对接合作长效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高校与用人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对接活动,推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本次就业促进周同时成立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参考委员会”),也为促进校企合作、校企对接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机遇。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水利与生态环保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曲表示:“水利与生态产业是比较传统的产业,我们希望与相关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认为,委员会的成立,搭建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岗位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可以找到合适的单位,用人单位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才,实现两者更好的匹配。”
“校企深度合作,打通需求与供给,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说。
加强校地合作,让学生了解一线、基层岗位情况
“我读本科的时候,经常听到西部计划青年讲师团的感人故事。尤其是大二那年,我跟着学院去湖北恩施开展扶贫调研,这让我意识到自己要在基层接受更多的锤炼,所以毕业后选择加入西部计划,去新疆当一名支教老师。”华中师范大学2019西部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王义桅介绍了自己选择支教的由来。
学生要下决心去基层,去西部,就要真正了解基层工作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就业周期间,记者了解到,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打赌
生近4000人。高校也在为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创造机会。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多样的职业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堂教育环节中加强“三农”就业主题、丰富基层和“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教育案例。人文与发展学院还按照“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院地合作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情怀。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玉梅介绍,学校从政策宣传、平台搭建、技能培训、薪火相传四个方面,全面引导帮助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通过校地合作方式举办定向选调生人才培养实验班。截至目前,已与30个省份开展定向选调专项人才合作。五年来,累计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参加选调生项目,选调生数量实现8年连增。
以就业促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屈文谦观察到,近年来水利、生态相关专业学生求职除了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几大设计公司、设计院、工程局等央企和事业单位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业态企业,旅游、地产等行业也成了部分毕业生的选择。在屈文谦看来,就业市场的反馈可以充分为学校招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我们会通过调研对未来就业岗位需求进行统计,将来学校确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时可提供参考,各专业也可以及时、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将前沿生产技术和相对交叉的学科知识纳入课程中,让学生更适应新经济、新兴业态的发展。”
“就业是一种市场行为,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更容易在求职中胜出。当下,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科学、培养方案与市场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毕业生的胜任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存在差距,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教授王占仁这样分析,“未来,高校要以市场为准,紧跟行业发展,实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出口决定入口为专业设置杠杆,在体制机制、评价方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创新性,不断培养出符合新行业、新兴领域要求的新型人才。”
屈文谦也表示,就学生个体而言,要做好未来就业准备,在校期间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本专业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能力。“水利、生态行业的岗位原来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从事设计、制造、施工建设都没有问题,但现在的企业在管理上会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工具,就需要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库、搜索引擎、软件等有知识储备,工作中还需要融入和了解社会,因此也需要涉猎管理、社会学社会调查等知识,具备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所以要从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上全面提高。”
(本报记者 周世祥)